「微經2 – 5」比較靜態分析與政策之「價格管制」
第二講 初識供給與需求:完全競爭市場
第5節:比較靜態分析與政策之「價格管制」
前面講了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又講了我們通常用來研究它的比較靜態分析框架,以及比較靜態分析的三個層次——方向、程度和福利。本節及接下來的兩節中,我們將一起看一下比較靜態分析框架的典型應用:政策分析,包括價格管制、稅收與補貼、貿易與關稅三部分,以及一些政策組合的情景。本節考察的是價格管制。
一、什麼是「價格管制」?
所謂「價格管制」,一般指行政機構要求某種商品的市場價格不能超過某個「天花板價(ceiling price)」,或不能低於某個「地板價(floor price)」。
假設在沒有價格管制的情況下,市場均衡價格為P,那麼顯然有:當天花板價P*高於P時,則限價不起作用,反之,則起作用,如圖1所示;當地板價P*低於P時,則限價不起作用,反之,則起作用,如圖2所示。
圖1 起作用的天花板價
圖2 起作用的地板價在圖1中,因為市場自然形成的均衡價格高於天花板價,所以,當限價存在時,價格無法達到足夠的高度讓市場出清:在這一價格下,買家的需求量大於廠商的供給量,出現供不應求,最終只有少量消費者可以以限價購得商品。
在圖2中,因為市場自然形成的均衡價格低於地板價,所以,當限價存在時,價格無法達到足低的程度讓市場出清:在這一價格下,廠商的供給量大於買家的需求量,出現供過於求,最終只有少量生產者可以以限價賣出商品。
顯見地,當價格管制政策起作用時,市場結果相較均衡狀態會發生改變。若天花板價起作用,則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交易量減少,減少的幅度取決於供給價格彈性;若地板價起作用,則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交易量減少,減少的幅度取決於需求價格彈性。
二、「價格管制」的福利分析
同樣顯然的是,無論是天花板價還是地板價,只要起了作用,社會總福利一定會減少,我們將減少的一塊稱為「無謂損失(Dead Weight Loss, DWL)」。然而,比較複雜而有趣的是另外一個問題:雖然社會總剩餘減少了,但買賣雙方各自的剩餘怎麼變化呢——價格管制政策是否真的能實現它的初衷和意義呢?天花板價真的能增加消費者的剩餘嗎?地板價真的能提高生產者的剩餘嗎?
非常遺憾的是,答案往往是否定的,這有兩個方面原因,我們以天花板價為例來解釋,地板價的情形與此是類似的。
第一,當天花板價過低時,消費者剩餘可能在理論上就是減少的。
圖3 天花板價反而導致消費者剩餘減少的情形
如圖3所示,顯然,因為天花板價過低,消費者剩餘由均衡狀態下的B+C變成了A+C,又因為A小於B,所以,消費者的剩餘最終是減少的——本來以保護消費者為初衷的天花板價政策,反而導致了消費者福利的下降。
第二,低於均衡價格的天花板價會導致「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機制不足以配置資源,可能帶來的結果又分成兩個方面:
1. 商品質量隨著價格一同下降。
比如:對北京的租房市場進行價格管制,強行要求五道口附近卧室的月租金不得超過1000元,可能會導致一間原本15平米的卧室被隔斷成三間5平米的卧室。
2. 消費者排隊搶購,價值被耗散在排隊的時間中,或造成資源錯配。
圖4 供不應求下的排隊配置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圖4中我們看到,當存在的天花板價P*時,廠商提供的商品總量只有Q*,小於P*下消費者的需求量,但我們為什麼把這Q*的產量配置給圖中AB線段內對應的消費者呢?既然是排隊,BC線段內的消費者不能通過排隊得到商品嗎?這並非畫圖上偷了懶,事實上可能是真的——因為對商品評價更高的消費者願意花更多時間來排隊,評價相對低的消費者則會放棄競爭。所以,圖4中的消費者剩餘,事實上有一塊W對應的面積,被排隊耗散掉了,如圖5所示。
圖5 供不應求下的排隊配置與價值耗散
那麼,讓我們把這個問題再稍微複雜化一點點:如果排隊的時間對於不同的消費者價值不同,會發生什麼?比如,圖4中AB段的消費者本來對商品評價最高,但因為他們是大老闆,排隊的時間成本遠高於BC段中的老頭兒老太太。這時,可能出現的一個極端情形是,因為對商品評價更高的消費者時間價值也更高,最終量為Q*的商品,恰恰被排隊機制配置給了均衡價格以上,對商品評價最低的DC段消費者,即所謂的「資源錯配」,如圖6所示。顯然,圖5中被耗散在排隊中的W,在這裡也同樣消失了。
圖6 供不應求下的排隊配置與資源錯配
三、小結
當存在天花板價格管制時,供過於求導致商品質量隨著價格下降而下降,是市場自然的調節,以上文北京租房市場為例,面對新隔出來的5平米卧室,消費者的支付意願下降,需求曲線左移,均衡價格下降,如果能下降到天花板價以下,市場會重新回到有效的狀態。相似的,當存在地板價管制時,比如作用於用工單位的「最低工資法案」,可能導致用工單位減少僱傭數量的同時,降低給工人提供的工資以外的福利,如住宿、補貼等等,這也是市場自然調節的表現。
市場為什麼會自然調節?簡單來說,因為人是理性的,他們難以容忍有那麼一塊原本可以被分配的剩餘白白浪費掉。而且,這種調節某種程度上說是雙方默契的共同選擇的——存在天花板價時,房東降低質量,租客降低評價,因為就算房子差點兒,有個房子總比睡大街好;存在地板價時,用工單位減少福利,工人降低評價,因為就算福利差點兒,有個工作總比沒工作強。說到底,政策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無法阻絕所有「投機取巧」的可能,也給市場的自然調節流出了空間。
綜上,市場的力量終究還是人理性的力量,相比其他配置資源的機制,價格機制只是給了這股力量以發力的空間,導向一個「耗散儘可能少」的結果。逆著這個力量做事,往往是事與願違。以價格管製為例,如果它能犧牲社會總福利,但真正增加了買賣中一方的福利還算好,也算用「效率」 換得了「公平」,至於這種取捨的正當與否,我們暫且不論,那是超過了經濟學範疇的問題;但如果犧牲了社會總福利,卻因為耗散或資源錯配白白損失了「效率」卻沒有換得「公平」,則是徹頭徹尾的浪費,可非常遺憾,這是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情形,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出現於各大醫院中,價格管制下供不應求的醫療市場,我們將在下一節中用本節講到的知識來分析它。
推薦閱讀:
※萬門經濟金融特訓課小傳
※「非正式契約」如何約束個人?
※維克里-克拉克-格羅夫斯機制是什麼?
※為什麼博弈論領域的教材很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