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扁平化的PPT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幻燈片的製作受到 UI 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iOS 7 發布之後,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一個名詞——Flat。而後,扁平化影響到各個角落,也包括幻燈片。

早些時候的幻燈片,少不了3D小人,再前一些時候,微立體非常常見,到現在,iOS 9 和 Flat 變得火熱。其實說扁平化PPT是不妥的,只不過大家都習慣了,倒也無妨。

細想扁平化與擬物化是在我體驗了 Keynote 後,發現上面的一些母版仍然保留了擬物的效果,而且 OS X 上同樣如此,體驗比 Win 10 的進一步扁平化要更細膩。在移動端上,iPhone 是扁平化的代表,而擬物化的代表,則要數 Smartisan 了。

回到幻燈片上,首先說說擬物與扁平兩者之間的區別,我們通過一個放大鏡的對比就能夠看出來了:

上圖左邊是擬物,右邊是扁平。扁平比擬物簡單多了,這就是第一感受,的確如此。從演示軟體針對的用戶是大眾這一點來說,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不僅是形式上的簡單,操作上的簡單更為突出。

左邊的這個放大鏡對於PPT使用者來說,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能製作,而且很慢,而右邊這個放大鏡,只要懂得電腦的基本操作,幾乎都能做,還能非常迅速。

擬物是用效果圖的思路來呈現信息,而扁平是以示意圖的思路來呈現信息。

在美觀程度上,我們拋開 UI 不談,從大眾使用演示軟體這一角度來切入,扁平比擬物更利於使用者構建起秩序。在幻燈片中,秩序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可能沒有之一,它直接關係到內容的邏輯。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

幻燈片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而很多人做不好幻燈片是因為用非理性的方式去處理理性的東西。這好比你用藝術家塗鴉的方式來做數學題。

為什麼在幻燈片製作上,扁平比擬物更利於使用者構建起秩序?

最現實的還是這個原因,絕大多數使用者有心無力,沒有經過針對性訓練,難以完成精緻的效果圖。而扁平卻是很多人可以接受和實現的。我想,當扁平化普及的時候,很多畫了好些年擬物 icon 的 UI Designer 心中一定是一萬隻草泥馬呼嘯而過的(玩笑話)。

如上圖,在發布會上,很多產品幾乎都不會使用示意圖的思路(右),而是使用效果圖和場景圖的思路(左)。雖然效果圖和場景圖製作的人力和時間成本都會成倍增加,但是這種精緻與細膩卻也是不可輕易複製的。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在扁平化中,幻燈片的網格系統更容易構建,而網格是構建秩序的關鍵詞。幻燈片中的網格運用不是很複雜,再簡單一點說就是對齊的原則。

如果你有認真的研究過 iPhone 圖標的網格系統,你會發現,小小的圖標中蘊含著很核心的設計思想,進而對 Jonathan Ive 產生敬意。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將上面的近1K字總結一下:

  • 擬物是效果圖思路,扁平是示意圖思路;

  • 幻燈片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

  • 沒有經過針對訓練,難以實現擬物;

雖然,我們可以明確地選擇了扁平,但有時還是會進入擬物與扁平生硬組合的危險區,包括我自己之前也會踏入。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漸變的運用。

iOS 9 發布後,很多PPTer(其實我不喜歡這個叫法)似乎轉移了陣地,試圖將其中的漸變引入幻燈片,我覺得是沒太多必要啦,因為將 iOS 9 上的漸變搬上幕布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要先保證辨識度。

之前我用明度漸變(參見蘋果發布會)做背景的時候,發現除了文本以外的很多元素怎麼處理都顯得不太對,當時沒細想。但從擬物與扁平的角度去思考時,卻一下就明白了。

明度漸變往往與光影聯繫在一起,它也是效果圖的處理方式。而平常製作幻燈片不像發布會一樣內容很簡要明確,再加上發布會的背景布置與環境,燈光等是一體的,而我個人在製作的時候就會出來很多矛盾。這也恰好解釋了為什麼蘋果發布會使用明度漸變的背景:

發布會的效果圖展示是用幕布上的漸變為產品營造了一個空間,這是合理的。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保持擬物和扁平關係之間的獨立,擬物有擬物的和諧,扁平有扁平的統一是非常重要的。老羅在發布 T2 的時候,手機壁紙毛玻璃化的原因也是出於此,單純圖片背景與擬物的圖標是不太相融合的。

這也並不是說漸變在扁平中就不能用了。其實在 iOS 中,也仍然有很多地方保留了明度漸變,比如電話,信息,FaceTime 的圖標綠色部分就保留了很微弱的漸變,還有健康圖標的那顆紅色的心,以及裡面的健康數據圖表也保留有漸變。雖然扁平是去質感,但是這種做法仍然保留了一點細膩而微弱的質感。

還有一個容易使用錯亂的就是陰影。有些幻燈片陰影的使用簡直到了浮誇的地步。在擬物這塊,有過素描基礎的小夥伴應該會更容易理解吧!

如果你對擬物形式的幻燈片感興趣,可以試試藉助其他工具繪製效果圖,而不是局限在演示軟體上。

晚安!加油!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垃圾知乎二維碼自動轉成鏈接還不能跳轉!在微信搜索公眾號『beatppt』!


推薦閱讀:

TAG:PPT | Key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