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 | 結構化思維應該如何訓練?

我所在的諮詢領域,一個非常成熟的項目經理,小時諮詢費接近人民幣3000(這是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用,個人薪酬沒這麼高)。無論你認同與否,都不得不思考,他們靠什麼?

很大一部分是靠思維方式,他們用更加結構化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所熟知的麥肯錫的7S、BCG的BCG Matrix,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結構。

然而大部分人覺得,這是天生的,甚少花精力提高。其實,結構化思維不僅價值度高、而且可培養度也很高,值得我們刻意訓練。

如果你按照本文的方法,沒能提高,放馬來找我。

一 結構化思維比你想像得重要一萬倍

下圖有15個數字,我需要你在3秒鐘內看完並記住它們,試試?

是不是覺得有點費力?

那麼,如果我換一下,讓你記下面這15個數字,試試?

是不是覺得So easy?

其實這兩組數字是一樣的,只是第二組數字的結構更加有規律。

為什麼你很難記住第一組卻能夠輕鬆記住第二組呢?因為它更符合我們大腦的使用習慣。

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有兩個規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會讓我們的大腦覺得負荷過大;第二,喜歡有規律的信息。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在解決問題、進行決策的時候,常常覺得腦子裡一團亂,很多信息迸發出來,但你就是無法將他們變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一個理性的選擇。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一長,我們的大腦就要罷工,開始頭疼,可問題並沒有解決。

另外,你也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一些人,他說的每個字你都聽得懂,然而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聽他說話時間一長,你會頭疼,變得焦躁「你TM到底想說什麼」。

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大腦處理不了太多零散而複雜的信息。

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面臨選擇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就能夠大大減輕大腦的負擔,更容易地解決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應用最廣泛的職業之一應該算是諮詢顧問了。每小時工作向客戶收取幾千塊的酬勞,若論對行業的理解、對公司的理解,其實並不會比客戶更多,其賴以生存的基礎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所以,麥肯錫的7S、BCG的BCG Matrix,等等,都構成了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所以說,結構化思維真的是有價值的,它的作用在於:

第一, 幫助我們更全面以及更系統地思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第二, 方便我們與人溝通,讓他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意思。有些人常說自己溝通能力差,其實本質上不是溝通問題,而是思維問題,幾乎不存在思維清晰但是溝通不清的人

第三, 互聯網時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結構化思維,就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每當接觸到碎片信息的時候,把它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可以了。

所以說,解決問題、溝通、學習,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效率都不高。

二 結構化思維,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能力!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忽略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天生的。他們要麼覺得自己足夠聰明所以不需要培養,要麼覺得我天生不聰明,學不來,乾脆放棄。

我曾經在文章中提到過能力的重要性。有人問,能力有那麼多,到底培養哪一個才好呢?如果我用一個兩維矩陣來分析的話,可以看到,結構化思維能力,是既能夠被培養同時價值度又高的能力。

所以說,結構化思維,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

三 結構化的方法是什麼?

但是,當你面臨一個難題的時候,該如何去尋找結構呢?這裡給出兩種方法:一種是自上而下地找結構,一種是自下而上地歸納提煉結構。

1. 自上而下找結構:思考一個框架,然後將信息或解決方案放入框架。

我們來看一個問題:今天是周一,假設你這周需要做如下事情——做一個高管彙報,寫一份項目建議書,審閱項目成員的方案初稿,寫一篇行業洞察,參加公司組織的1場培訓,跟國外專家團隊開一次電話會議,跟團隊成員吃一次飯。

請問,你會如何安排自己本周的工作計劃?

這個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不難,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排任務的時候可以用緊急性和重要性的二維矩陣,來決定自己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再看一個問題,倘若有人問你:如何看待洋酒行業當前所處的宏觀大環境?

能夠思考出一個結構的人可能會比上個問題少,宏觀環境分析比較常見的結構是PEST(Political政治層面, Economic經濟層面, Social社會層面, Technological技術層面),你可以用這個結構把你的觀點都放進去。

而如果你不用結構,可能會發現,你的回答有可能變成這樣「嗯,總體環境不太好,經濟都下滑了。」這種缺乏結構化、是憑第一感覺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夠全面、非常主觀,在主導商業決策、溝通的時候就會弱勢非常明顯。

所以,針對一些常見問題,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個結構,將思考結構化。可是當你腦海中缺乏現成的結構時,會變得非常困難。

只是,我們每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各種各樣,當我們腦海中沒有結構的時候,如何結構化思考呢?

2. 自下而上歸納總結成結構:當你不清楚可以用什麼框架的時候,四種方式把信息結構化

答案是,我們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一共是四個步驟:

第一步:頭腦風暴,拿一張A4紙,橫過來,把你腦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來。並且,當你覺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時候,再讀一遍這些碎片想法,將類似的進行連線。

(關於上圖的說明:為了畫圖方便,圖上是將想法橫著排列了。實際上,你在A4紙上列碎片想法的時候,這些想法是縱向排列的,否則寫不下。)

第二步,連線分組,根據連線的情況,將想法進行分組;

第三步,結構提煉,看一下這些分組,是否存在某種規律,按照這樣的規律,是否需要補充或調整組。這時候需要用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來決定分組調整。最後形成的組,其實就是你的結構;

第四步,觀點補充,確定了結構之後,看每個結構之下是否還需要補充其它信息,最後完善思路。

為了更容易理解,我舉個栗子來說明:

小王來向你諮詢職業選擇的建議:他性格外向且大條,學的是工科,他剛剛畢業,拿到兩個Offer,一個是技術方面的,一個是銷售方面的。從純理性的角度,你怎麼幫他分析呢?

第一步:寫下所有想法,包括(註:以下只是舉例,不代表我對技術和銷售崗位的看法,具體情況因行業和公司而不同):1.技術崗位的基本工資更高;2.他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做銷售可能更加適合他的個性;3.銷售的獎金更多;4.做銷售晉陞更容易,晉陞會伴隨加薪; 5.他學的是工科,具備做技術的基本知識;6.他沒有營銷的經驗和知識,做銷售的話,上手需要一定時間。

第二步:連線分組,我們會發現,1/3/4說的好像都是收入,5/6說的是知識和經驗儲備,2說的是性格,歸類分組結果如下:

收入相關:1、3、4

性格相關:2

知識和經驗相關:5、6

第三步:用MECE原則找出各組的規律,確定結構。

根據MECE的原則,這些分組需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收入、性格、知識——這三個要素符合相互獨立嗎?是的,這是三個無關的要素。但是,這三個要素完全窮盡了嗎?好像沒有。

考慮技術和銷售兩個職位選擇的時候,除了性格,是不是還有能力呢?比如溝通能力、談判能力等等。另外,是不是考慮小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了呢?

所以,我們擴展一下,找出了這些組:收入、性格、能力、知識經驗、愛好。

這五個要素是否符合MECE呢?好像窮盡得差不多了,但似乎不獨立了,因為性格跟愛好是相關的,而能力和知識好像也很難分開。

所以,我們把性格跟愛好組合在一起,將能力和知識組合在一起,變成:收入、性格&愛好、能力&知識&經驗。這三組符合MECE了,但是名字怪怪的。

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收入是在說能否賺錢養活自己,性格愛好是在說是否感興趣,能力知識經驗是在說能否做得好,這樣就清晰多了。

所以,我們最終找出的結構是賺錢、興趣、擅長。

第四步:補充信息。比如,收入這塊,除了考慮基本工資、獎金、加薪速度,是不是還有其它,比如福利的差異呢?等等。

用這樣的思路,你幫小王做職業選擇的分析,是不是清晰很多、腦子不再一團漿糊了呢?

四 找結構的一些技巧

現在,你是不是會覺得,我帶著你做的時候,容易找到結構,但如果自己一個人思考,還是會陷入困局?其實在我們找結構的時候,也是有些技巧的,給出兩點最重要的技巧:

1. 通過常見結構類型來推導結構:你會發現,很多思維結構其實都很相像。

比如,我在文章開始的時候,提到「我們應該重點提升哪些能力」的時候,用了一個二維矩陣(兩個維度分別是:能力的價值度以及可培養度),這不是什麼書本理論,而是我自己的分析方法。

但是,有沒有發現,決定任務重要性的時候,我們用的也是一個二維矩陣呢(重要性、緊急性)呢?

如果,在你毫無頭緒的時候,我告訴你,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二維矩陣的結構來分析,你會發現找結構更加容易。

所以,掌握幾種常見的思維結構類型,會幫助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加容易地找到結構。

我按照使用頻率,列了一些思維結構類型,有一些是非常常見的,如果你沒有聽過,可以網上搜索了解一下,便於理解這些結構類型:

- 二維矩陣類:任務分析矩陣(緊急性、重要性)、波士頓矩陣(市佔率、增長率)、安索夫矩陣(新/老產品、新/老市場)

- 流程類:產品價值鏈、客戶生命周期

- 三要素類:3C戰略三角(Corporation公司, Customer顧客, Competition競爭對手)、愛情三元論(我之前文章里引用過)

- 利益相關方類:波特五力模型

2. 通過學習知識來積累結構,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我曾經提到我們要將知識內化成能力,很多人問:如何內化?

通過以上的舉例,你會發現,我們的知識和方法論無非就是一種思維結構。所以說,我們在看書、看文章,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如果能夠積累這些思維結構,並加以應用,就是知識內化成能力。

比如說,你知道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這只是知識,網上到處都有,知道的人千千萬萬。可是,如果你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比如分析員工為什麼離職),把這個知識應用為你的分析框架,讓你的思維更加嚴謹和結構化,讓你的溝通更加清晰,這就是知識內化成能力

所以說,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都不應該只是滿足於知道就好,而應該思考一下:哪些場合可以應用到它?這樣,下次遇到相應場合的時候才能想起來,這個知識才能為你所用。

五 日常訓練方法

最後,如果你只是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什麼叫做結構化思維,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它變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能夠做到不加思考地習慣性應用,還需要刻意練習。

下面我給出的方法,如果堅持三個月,結構化思維能力一定會提升,如果堅持半年,基本上刻意訓練就可以結束了,它已經變成你的習慣了。另外,如果你有同伴一起練習、互相指正,效果更佳:

1.累結構:看書的時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論,思考出它的三個應用,然後把它記下來,作為自己的素材,有空可以拿出來看看。同時,還可以給這些理論進行歸類,比如價值鏈類、三要素類等等。

2.寫文章:一周一篇文章,必須用結構化思維的方式寫,並且,盡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如果你沒有時間寫文章,那就只搭文章結構,寫出關鍵點即可。

3.講議題:每天給自己一個議題,用15-20分鐘的時間,用結構化思維的方法來解決/論證這個議題,不一定要寫下來,說給自己或者同伴聽就行。同樣,過程中盡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另外,如果是你自己構思的結構,也整理到素材庫去。這個訓練是最關鍵的一點。

此前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你總是有口難言 | 技術帖,寫如何臨場發言,將零碎信息快速結構化,也是建議講議題的訓練方法,可以結合來看。那篇文章,重點說了結構化思維如何應用到溝通方面。

六 關於結構化思維的幾點總結

最後,關於結構化思維,我總結了這篇文章的幾個關鍵點:

1. 結構化思維是可培養且價值度高的能力,幾乎是最值得刻意訓練的能力;

2. 不存在思維清晰、溝通不清的情況,溝通不清楚就是還沒思考透

3. 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先不要馬上進入細節,而要先思考框架,如果無法找到框架,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提煉的方法找到框架

4. 結構要盡量符合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如果不能,至少也符合CE(完全窮盡);

5. 大多數結構都是常見的類型,找不到結構的時候,可以往這些類型上面靠:二維矩陣、流程、三要素、利益相關方;

6. 知識內化成能力的方法:將知識應用和融入自己的思維,來提高自己的溝通和思維能力

7. 訓練結構化思維的方法:累結構、寫文章、講議題。堅持三個月必有提升,堅持半年基本形成習慣。有同伴一起練習,效果更佳。

8. 如果你想繼續深入研究,可以看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那本書,非常經典。

最後,預告一下下期文章吧。這篇講的是,我們在面臨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用結構化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如果你解決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呢?所以,下一篇文章里,我會分享,如何定義清楚你要解決的問題,避免無用功。畢竟,不盲目努力,始終是我倡導的價值觀嘛!

更多乾貨請移步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圈外只發乾貨,干到不喝水會噎著,所以來請自備水杯(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推薦閱讀:

這樣做,你也能在五年內賺1000萬
職場背後的可怕邏輯:與其說潛力,不如說無能?
純靠自己奮鬥立足於這個社會是什麼感受?
如何通過人類需求層次獲得自我實現?
環境當然影響人,但內心更重要

TAG:逻辑思维 | 思维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