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dward Hopper的夜遊者走出畫作,走進電影……

深夜的餐廳空空蕩蕩,店外是更加清冷的街道,明亮的日光燈冷冷射向店內寥寥幾位顧客,孑然一人的黑衣人躲在陰影處,好似情侶的一對男女神情冷漠、不做交流,侍者的眼中空無一物,雖然處於群體之中,每個孤立的個體卻又如此寂寥落寞。

這是Edward Hopper(愛德華·霍普)的《Nighthawks》(夜遊者)中的畫面,用來描繪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卻也貼切,其中的百無聊賴、茫然孤獨都是相通的

「也許,我的確是無意識地

在描繪一個大城市的孤獨。」

- Edward Hopper

▲ Edward Hopper的畫作

你對Edward Hopper並不是很熟悉,但你一定見過他的畫作。Hopper喜歡用張揚的色塊和對比的光影,但表現的卻是當代生活中無可排解的冷峻、孤獨以及疏離。Hopper的畫作多少受到了電影的影響,同時他的畫作也影響了很多藝術家、攝影師和導演,比如希區柯克、吉姆·賈木許、馬丁·斯科塞斯,甚至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

▲ Hopper的畫作《House by the Railroad》和希區柯克的《驚魂記》

▲ Hopper的畫作《Night Window》和希區柯克的《後窗》

▲ Hopper的畫作《Corn Hill》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

▲ Hopper的畫作《Nighthawks》和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

▲ Hopper的畫作《New York Movie》和昆汀的《無恥混蛋》

而奧地利導演Gustav Deutsch致敬Edward Hopper的方式是直接將他的畫作拍成真人電影,電影名為《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雪莉:現實的願景),故事由Hopper的十三幅畫作串聯起來,從虛構的主角Shirley的女性視角,解讀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歷史。

▲ 電影開場,坐在《Chair Car》中的Shirley

電影一開始,在《Chair Car》(鐵路客車)的場景中,Shirley翻開了一本以她自己為封面的Emily Dikinson的詩集,隨著鏡頭的慢慢拉近,我們便和Shirley一起走進了Hopper的畫作中。之後電影的13個場景分別對應Hopper的13幅畫,導演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繹這13幅畫,為每幅畫都創作了故事,讓原本孤立的畫串聯起Shirley的一生。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電影從1931年到1963年,橫跨美國30年歷史,片中的13個片段按時間線索排列,為的是強調時代性,每個片段開始,還會有背景廣播報道相應的重大新聞事件。Shirley帶我們見證了這些重大的歷史時刻:從珍珠港事件到二戰、從麥卡錫時代到肯尼迪遇刺、從股市崩盤到馬丁·路德·金、從貓王到瑪麗蓮·夢露……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而這30年間,Shirley始終是孤身一人,無論是在巴黎旅店中讀信,還是染金髮去劇院當引座員,亦或在辦公室當秘書,Shirley始終像是從《Nighthawks》中走出來的人物,獨自行走,保持著清冷的氣質和淡漠的神情,縱然偶爾和男友、同事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是如此明顯,維也納液體空間舞蹈團的舞者Stephanie Cumming在扮演Shirley時將她內心的異化以及與城市的疏離隔絕演繹得淋漓盡致。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 電影劇照 VS Hopper的畫作

Edward Hopper相對統一和穩定的畫風為電影的拍攝提供了可能,導演Gustav Deutsch抓住了Hopper畫作的精髓,通過光影、色彩、構圖、視角等將原作忠實地再現,布景師Hanna Schimek也精心還原了畫作中的場景及細節,攝影師Jerzy Palacz更是在拍攝每一個場景時都設置了一個與原畫視角一致的機位。在團隊的精心操作下,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像是Edward Hopper畫出的,所以,縱然畫面幾乎靜止,我們也輕易不願按下快進鍵。

▲ 電影拍攝場景

點擊前往 Voicer 繼續閱讀

>>> 文章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靈感點亮生活 生活溫暖人心

在線雜誌 VOICER|分享生活和設計美學的在線雜誌

官網:VOICER|分享生活和設計的美學

微博:VOICERme

微信訂閱號:Voicer

推薦閱讀:

翁昕 的 Live -- 那些適合反覆欣賞的藝術品
不吹不黑,「快樂大本營」好笑嗎?
國際頂尖藝術畫廊知多少?

TAG:艺术 | 绘画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