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的能量源——一項能重新定義可穿戴設備的突破性創新
編者按:以智能手錶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算是以一種半紅不火的方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儘管在目前來看,「做手機的」同時還要「會做手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常態,但即便是iWatch所掀起波瀾也不足當年iPhone的萬分之一。在DT君看來,可穿戴設備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產品,其終究原因還是一個體驗問題——佩戴的舒適性、電池的續航能力、當然還有個最重要的問題,到底酷不酷。而目前中韓美三方合作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研發的一款新型體表電子設備,極有可能徹底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可穿戴設備。
目前所謂的體表電子設備——也被稱為「電子紋身」——基本還處於實驗階段,其構想就是將我們所熟知的電子裝置——由晶元、天線、內存等元件組成——直接附著在人體表面,完成諸如監測體表溫度、顯示用戶身份等功能。對體表溫度的監控,能夠讓醫生、測謊師等的工作更加簡單;而身份驗證功能讓身份證、信用卡,甚至車鑰匙一去不復返,只要揮一揮衣袖,就可以帶走你想要帶走的東西,比之於二維碼,更加安全和便捷。
在DT君看來,這項技術的前景是十分誘人的,很可能將會重新定義未來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整台電腦搬到人的皮膚表面或許也都不是夢想。既然這一切看起來都很美,那為何研究還只停留在實驗階段?
因為電子紋身在能量供應方面,存在很大的瓶頸:其自身無法製造或儲存能量,只能通過第三方設備發射的微波供能(其原理就和在家用微波爐熱菜一樣),但外部的能量供給繁瑣而不穩定——這顯然限制了電子紋身的進化,因為複雜的功能註定需要穩定和充足的能量供給來支撐。
所以,人們一直希望能在體表上直接實現能量的轉化與儲存,五花八門的創意隨之粉墨登場——通過壓電材料(能將外界施加於其上的力轉化為電壓)、摩擦生電、熱生電等方式產生能量;相應的能量儲存媒介則選擇能量密度較高的電池和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等。
但是,這些裝置對於人類皮膚來說始終過於龐大和堅硬了,你能夠想像僅僅為了隨時監測自己的體溫,在胳膊上綁一個小號啞鈴的情景么?所以一個好的電子紋身的第一步,是可以自發電、佩戴輕巧舒適並且最好能夠貼合人體皮膚的電源。
怎麼拗都能堅持工作的小強
今天要介紹的這款電子紋身,很好得完成了以上提出的各種要求:它由雙pn結太陽能單元和鋰電池組成,兩者均被製成大約3×3mm的微小顆粒,由可伸縮的電路相連,並在能量管理晶元的協同下工作,最後,通過多層超薄彈性材料的包裹,實現電子元件和皮膚表面的貼合與固定,並起到保護作用,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雙pn結太陽能單元:所謂pn結,就是我們常說的半導體材料單元,比如LED燈就是其中一種,在這樣的pn結兩端施加一定的電壓,它就能發射出一定頻譜內的光線,比如紅色、藍色等等;而這個過程被反向運用在了太陽能板中——太陽能單元可以吸收一定頻率段內的光線,產生電能。普通太陽能板中只有一種pn結,只能吸收一段頻率段內的太陽光,能量轉化效率只有30%;而雙pn結的優勢在於它的兩個pn結能夠吸收不同頻率段的光線,將能量轉化效率提高到40%以上。對於需要高效率吸收光線而不考慮成本的應用領域,比如航天器,pn結的個數還可以進一步增加,當然轉化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
下面圖1揭示了這款新型電子紋身的基本構造,主要的兩層分別是由太陽能單元、鋰電池和控制晶元構成的電路,以及保護此電子結構的彈性保護膜。
圖1:新型電子紋身分解圖,最上面的是緊貼皮膚的封裝層(encapsulation);第二層是能量模塊(power management circuit),由太陽能單元/鋰電池/控制晶元組成,通過電路(interconnect)相連;最下面是起保護作用的超低模量硅層(ultra-low modulus siliconeinterlayer)和彈性基板(stretchable substrate)
此電子紋身在機械方面最大的挑戰,是在皮膚表面發生變化時,如何保證其電子元件的正常運行。此電子紋身的機械設計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要歸功於包裹能量單元的上下兩層保護膜,以及之字形排布的連接線,如圖2所示。
圖2:電子元件的下層保護膜結構,以及連接電子元件的之字形電路,在此設計下,儘管電子紋身的形變使主層發生了大規模的應變,但對電子元件層則幾乎沒影響。
此設計的思路,就是要在匹配皮膚形變的前提下,通過保護膜和連接線,將電子元件的應變控制在允許範圍內(引起元件屈服的相對應變臨界值在0.3%左右)。保護膜分為兩層,主層(core)的彈性係數(~3 kPa)遠遠低於副層(shell,~60 kPa),就像是給彈性十足的橡膠(副層)覆上一層柔軟的棉花(主層)。
屈服點(yieldpoint):一般來說我們把材料從彈性形變(可恢復)向範性形變(不可恢復)轉變的那個點叫做材料的屈服點,一旦電子元件的應變超過了屈服點,就可能造成損壞。
圖2中的FEA(有限元分析)結果展示了此設計所帶來的收益——電子紋身的形變發生時,主層的相對應變超過100%,但電子元件(Electronics)的相對應變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請注意不同的數值標準),只是在連接線上,有輕微的應變發生。
圖3展示了另一個動態拉伸實驗的FEA結果:當電子紋身對摺時,雖然主層的相對應變高達80%,但電子元件的相對應變,只有0.1%左右。
圖3:新型電子紋身在對摺時,不同部位的相對應變
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這樣的設計究竟改變了什麼:
首先,之字形的連接線能夠在整個電子紋身收縮時收攏,在伸長時舒展,就像是一個緩衝帶,卸去了大部分原本應該施加在電子元件上的應力(應力引起應變);
其次,在直觀上,我們似乎看不出雙層保護膜的設計有什麼作用,實驗證明,其實雙層保護膜設計的重要性,並不比之字形連接線少。假設此電子紋身沒有電子元件,那麼剩下的,就是柔軟的保護膜和連接線;當堅硬的電子元件加入時,整個電子紋身自然就會變硬,其楊氏模量(Youngsmodulus,應力與應變的比值)就會提高。
如果主層使用的是超低彈性係數的材料,那麼電子紋身的楊氏模量只提高15%;但如果主層使用了普通彈性材料,楊氏模量則會提高到原來的300%。
這意味著,主層採用超低彈性係數的材料,能讓整個電子紋身的「柔軟度」增加了20倍!這基本上讓整張電子紋身從盔甲變成了皮膚。另一個更大,也是更重要的好處就是一個「柔軟」的主層可以讓粘附在上面的電子元件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以便隨著主層「移動」,這樣一來可以大幅減少電子元件所承受的形變。
再次,根據實驗結果,當主層為超低彈性模量材料時,此電子紋身允許的最大相對形變為大約39.2%;而主層為普通彈性材料時,這個數值瞬間降到只有9.7%。
最後,相比於普通材料,實驗中的超低彈性係數材料能將應變的發生速率降低到1/20。
簡單來說,雙層保護膜的設計讓整個電子紋身更柔軟,適應於皮膚,並且不容易斷裂,同時還承擔了整體應變的絕大部分,從而將電子元件可能發生的應變減小、減緩了。
另外,FEA結果也顯示,厚度在200μm以下的主層不能有效地起到保護效果;而厚度大於300μm的主層的保護效果則不再提升,所以,此電子紋身選擇了300μm的主/副保護層設計。
超低彈性係數的主層,普通彈性係數的副層,再加上之字形排布的連接線,能將整個電子紋身的形變能力提升到人體皮膚的2倍。這裡談論的形變,不僅包括軸向的拉伸和收縮,也包括翻轉、螺旋、摺疊等等(如圖4),因此,將此電子紋身附著在人體表面是沒有任何物理層面的問題的,甚至人自身都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圖4:電子紋身的不同形變方式能量自給自足的多面手
聊完了機械性質,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電子紋身的電子性質:
拿一個2×2的小型系統來測試,如果全部選擇太陽能單元,在兩兩串聯然後再並聯的情況下,它能夠產生4.4V的開路電壓、 3.4mA的短路電流,以及12.5mW的功率,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達到0.84(FF=功率/(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如果選擇4個並聯的鋰電池,此系統可以在大約3.8V電壓和100μA的電流下,持續供電2小時。30%以下的雙軸形變率不會影響此系統的電子性能;在15%的形變率下,系統在實驗室中成功完成了1000次充放電循環。
這只是功能單元最簡單的兩種組合方式,通過靈活安排太陽能單元和鋰電池單元的組合和數量,我們可以讓這個電子紋身滿足許多不同的任務要求(電壓/電流/功率/工作方式/工作時間);而與功能單元相同大小的能量管理晶元,也可以在軟體層面實時控制整個電子紋身的運行。
圖5:此款新型電子紋身在熱成像領域的應用場景圖5列舉了這個電子紋身在熱成像領域的一些應用場景,包括監測正在進行鍛煉的人員的體表溫度——如圖5A。研究者在志願者身上不同部位安放了由溫度感測器、鋰電池和能量管理晶元組成的的溫度監測裝置,它會以每10秒取樣1次的速率將溫度信息傳送到外部手機中,並由相對應的APP處理信息。圖5B中可以看到,在運動開始之後,志願者的體表溫度急劇下降,這和皮膚表面的汗水蒸發有關,而在運動結束之後,體表的溫度會逐漸上升,最終回到平靜狀態時的溫度。
同時進行測試的紅外線熱成像儀也支持此裝置的測試結果(圖5C)。圖5D中的圖表,則顯示了一位志願者在呼吸時,體表的溫度變化,顯然,在深呼吸時,體表的溫度變化間隔較長,也較劇烈。而體表溫度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生理狀態,過低/過高的溫度都預示著身體機能的變化,這樣的體表溫度監測裝置可以作為輔助的測謊儀、或者生命體征監視儀。圖5E中是一個溫度報警器,結構原理和之前的體表溫度監測裝置類似,當溫度感測器感知的溫度高於/低於某一臨界值的時候,警報燈(LED)就會亮起——此報警器具備防水功能,所以溫度測試也可以在水下,或者在惡劣的天氣環境下進行。
當然,這款電子紋身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如何將其固定在皮膚上,或者如何解決皮膚的透氣問題等等。然而瑕不掩瑜,新問題本來就會伴隨著解決方案而產生。但僅僅「柔性」太陽能單元這一點,就應該潛藏著無限可能。
接下來的任務就變得相對簡單,把電子通訊模塊、內存、運算系統以及各種感知系統小型化、輕量化、節能化並最終整合到電子紋身中去,隨著科技的進步,這款電子紋身會擁有不斷的升級潛力,從智能可穿戴設備到智能手機等等。對於整個電子紋身產業來說,體表的電源意味著大樓夯實了地基,至於是要造購物中心,還是工廠學校,就等各位技術大拿們自由發揮了!
參考文獻
[1] J. W. L. et al, Soft, thin skin-mounted power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ir use in wireless thermography, PNAS Early Edition, 2016, Soft, thin skin-mounted power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ir use in wireless thermography
「DeepTech深科技」是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建的一個新科技內容品牌。更多內容請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mit-tr
推薦閱讀:
※專訪一數科技曹騰:用虛擬投影開啟可穿戴設備未來
※T&F 圓桌:怎樣和羅永浩愉快的玩耍?
※對周圍只有個概念是不夠的,eSight 頭顯讓盲人真正的看到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