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日本人如何看待廣島長崎核爆史?

71 年前,廣島和長崎的核爆加速了日本停戰。然而無論何時,都不會有人認同那次核爆的正義性。今天,悲劇已經遠去,但創傷不會消失。當代日本人會如何看待那段歷史呢?

作者:政見觀察員 尹月

5 月 27 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往日本廣島訪問,使這座人類歷史上首次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這也是自 1945 年美國投下原子彈以來,第一位美國在任總統訪問此地。

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分別造成兩市死亡約 14 萬人和 7.3 萬人(截至 1945 年年底),中心城區均遭到毀滅性打擊。這是人類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

今天的廣島美麗潔凈,與日本其他城市並沒有兩樣。只是在車站告示欄里仍張貼著尋找原子彈爆炸後失蹤的親朋的告示,依稀透出這座城市曾經遭受的苦難。那麼,在原子彈爆炸已逾 70 年的今天,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這段歷史的呢?

你還記得廣島長崎的核爆日期嗎?

日本 NHK 放送文化研究所從 1970 年代初期以來,每隔 5 年都實施 「對原子彈爆炸的認識調查」。去年恰逢原子彈爆炸 70 周年紀念,該研究所通過電話採訪形式,對 1973 名廣島人、1720 名長崎人和 1781 名其他地區的日本國民實施了這項調查。

調查首先請受訪者回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日期,僅有 30% 的人能準確作答。而能正確答出長崎原子彈爆炸日的受訪者只有 26%,創下該項調查自實施以來的新低。雖然近 70% 的廣島、長崎兩市市民能正確答出本市原子彈爆炸日,但能同時答出對方城市核爆日的受訪者只有 50% 左右。

從年齡來看,60 歲以上的受訪者答對該題的比例比二三十歲的受訪者高出近 20%。而 「自己或身邊的人曾直接遭遇原子彈爆炸」 的受訪者能更清晰地記得核爆發生的日期。可見,年齡較長且親歷爆炸的人對核爆歷史記得更清楚、關注也更多,而 40 歲以下的年輕人已逐漸淡忘這段歷史。

九州大學副教授直野章子在去年出版的《核爆體驗和戰後日本》一書中指出,如今,核爆受害者的平均年齡已超過 80 歲,許多受害者團體因成員年事過高而紛紛解散,能分享核爆經歷並見證這一悲劇的人越來越少。長此以往,相關記憶將煙消雲散,不僅有損核爆體驗的留存和傳播,也不利於呼籲核裁軍和反戰和平運動的開展。

你會原諒美軍投擲原子彈的做法嗎?

NHK 調查繼而詢問了受訪者如何看待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的做法。結果顯示,選擇 「依然無法原諒」 這一選項的廣島和長崎人分別占 43% 和 46%,與認為 「這也是無奈之舉」 的受訪者基本持平。

據研究者分析,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無法原諒」 這一意見始終佔據主流。而在冷戰結束後的 90 年代初期至 2000 年的兩次調查中,持兩種意見的人數相當。在 2005 年的調查中,「無法原諒」 的受訪者比例再次上升,這主要由於美國在 「911」 恐怖襲擊後「四處出擊」,引發了日本民眾的反戰情緒,進而勾起了對原子彈爆炸事件的沉痛回憶。此後,將投擲原子彈視為 「無奈之舉」 的被訪者比例在 2010 年和 2015 年的調查中逐步回升。在二三十歲的受訪者中,選擇 「無奈之舉」 的人數甚至超過了選擇 「無法原諒」 的人數。

學界對這種趨勢進行了各種解讀。臨床心理學醫生美甘章子認為,這主要是由於核爆受害者和間接遭受核爆危害的人群日趨減少,青年一代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和感知變得模糊麻木。調查結果也顯示,只有三成的日本人認為原子彈爆炸事件得到了充分的傳播和記錄,約 75% 的受訪者表示 「學校應更積極地教授有關內容」、「應繼續通過影像和文字形式記錄受害者的證言」。

日本政府如何關照核爆受害者?

NHK 調查的第三部分詢問受訪者是否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核爆受害者的健康和生活給予了充分關照。結果顯示,雖然半數左右的廣島和長崎受訪者給出了積極評價,但其他地區的受訪者卻惡評如潮,只有 25% 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的核爆受害者支援對策收效良好。事實上,核爆受害者能夠贏得如今的地位和尊重,也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抗爭。

昭和天皇在《終戰詔書》中宣稱,美國的原子彈迫使日本無法 「繼續作戰」,因而終止了戰爭。在核爆一周年的慰靈儀式上,當時的廣島市市長木原七男在致辭中表示,「正是因為我市的犧牲,才為世界帶來了和平。」 「原子彈帶來和平說」 由此甚囂塵上。

對此,直野章子在書中指出,這種說法將原子彈導致的破壞和殺戮正當化了,其實質是日美兩國政府間心照不宣的共謀。另外,約翰?道爾在名著《擁抱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中提及 「污名化的受害者」:無家可歸的退伍兵、戰爭孤兒和街頭流浪兒,還有 「受輻射玷污的廣島和長崎的倖存者」 是何等遭人厭棄。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指望政府主動對核爆受害者提供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

「日本原子彈氫彈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成立後,多次通過地方法院向日本政府提起賠償訴訟,理由是日本政府發動的戰爭造成平民受到原子彈爆炸侵襲,加之政府放棄了向美國爭取戰爭賠償的權利,因此必須給受害者以妥善補償。該團體不斷訴諸於訴訟和抗議運動,終於促使《原子彈受害者醫療法》1957 年在國會通過。

其後,政府又陸續制訂了《戰場病者戰歿者遺屬等援護法》等法律,把針對核爆受害者的賠償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調查顯示,廣島和長崎兩地市民對核爆援助措施的不滿從 1975 年起逐年下降,可見相關政策不乏可取之處。不過,至今依然存在判斷核爆受害者和核爆地區的標準過於嚴苛這一問題,部分受害者及家屬仍被迫提起訴訟,要求政府調整現行措施。

削減核武器的前景樂觀嗎?

最後,NHK 調查詢問受訪者如何看待削減核武器的可能性。雖然超過 80% 的受訪者反對擁有和使用核武器,但人們對於削減核武器的前景卻普遍持悲觀態度。約半數受訪者認為 「核武器的數量或許將有所減少,但幅度十分有限」;三成受訪者認為 「恐怕還會有所增加」;僅有 10% 左右的受訪者認為 「將大幅削減」。此外,逾七成受訪者認為未來存在發生核戰爭的風險。

奧巴馬此次廣島訪問的終極目的並不在於評價原子彈的是非功過,而在於強調勿忘歷史,呼籲 「無核武世界」 的創建。但就連本屆由日本擔任輪值主席國的 G7 峰會,也未能就促進核裁軍進程的措施達成有價值的新共識,這個美好的願景預計中長期內難以實現。不過,裁軍的前景雖然不樂觀明朗,但和平何等珍貴無價,廣島和長崎的悲劇不該也不能重演。

筆者曾經參觀過坐落於廣島市和平公園的核爆圓頂塔與和平資料紀念館,紀念館內的展品和影像資料仍彰顯著原子彈的殘忍可怖。不過,公園內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成串的五彩千紙鶴在綠樹間飄蕩,和平鍾輕音裊裊。身著校服的中小學生列隊成行,看到外國遊客便圍追堵截,拿著地圖問他們從哪裡來,喜不喜歡廣島——那是他們的作業。黑髮和金髮湊在一起,畫面十分和諧。

參考文獻:

直野章子. (2015). 原爆體験と戦後日本――記憶の形成と継承.岩波書店.

政久みき. (2015). 原爆投下から 70 年 薄れる記憶、どう語り継ぐ--「原爆意識調査」(広島?長崎?全國) より. 放送研究と調査, 63(11), 2-15.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請轉告毛主席,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當先擁有核武器 」所代表的立場和觀點?
美蘇冷戰,核武器基地在哪裡?
中國表態加強核力量,AI冬天不再來,土耳其兵敗阿勒頗 | 風雲時評
為什麼日本遭受核彈打擊後並沒有像切爾諾貝利一樣被隔離,沒有輻射嗎?

TAG:日本 | 美国 | 核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