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m 50 歲生日所想到的

這是一個關於殘障人士的故事.....

Malcom 這周剛剛過了50歲生日。生日之前一天,他就對整個樓層的所有人說「Good night everyone, tomorrow is my birthday" 【晚安明天是我的生日。】

那麼誰是Malcom? AND so what ?

Malcom 是一位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在我們系裡工作了很多年,每天早上來到系裡,第一個見到的是Malcom 推著他的保潔人員的小車在樓里準備打掃衛生。他大概一米六五左右的身高,短頭髮,非裔美國人, 有精神上的殘障。 每天都會穿著他的threshold 上衣來上班。threshold 是芝加哥最大的幾個社區服務中心之一。Malcom參加的是他們的就業項目。雖然收入沒有最低工資那麼高,但是工作穩定,沒什麼壓力。比起sheltered workshop(另一種社區就業項目,每個月工資10美金),這個工作至少還是每個小時給差不多的工錢的。每天早上他準時8點半到系裡,有固定的時間打掃每個房間。見到他每天打招呼他說的都是一樣的: 「Good morning Yovia! Slept well last night" 工作內容就是保潔。每天會到我們的辦公桌上用消毒液擦一遍,電話座機也會消毒一下。如果你沒跟他說謝謝,他自己就會在打掃之後說 」You are welcome!" 系裡的人都很尊重Malcom,無論是教授,還是研究人員,都會耐心的跟Malcom說早安。他下班的時間是在12點半左右,雖然只是中午,他也會和每個人說 」Good night everyone!"如果你在他說昨晚睡的很好之後問他周末過的怎麼樣,他每周會給你差不多的答案,周六收拾房間,周日去教堂的禮拜。每隔一兩個月會去剪頭髮。生日那天,我的同事給他買了四個紙杯蛋糕,也給大家買了一盒迷你紙杯蛋糕。盒子上寫著「 In honor of Mr. Malcoms Birthday(為了慶祝MALCOM 先生的生日)」。 他的生活就這樣簡單有規律。可是我們誰都不知道他在這過去50年里,除了這樣的簡單生活還經歷過什麼。

我們系裡一位博士後,從系裡博士畢業的畢業論文就是殘障人士的生命歷程,採訪像malcom 這樣高齡的智力障礙,自閉症患者。她從一條時間軸開始,從他們有記憶開始讓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採訪後的豐富的故事作為數據來分析。在知乎這個以大數據為神來膜拜的底盤,我系裡這位博士後的研究似乎真的沒什麼大的意義和影響力。但是她發掘出來的故事,比很多人想像的都要更具備歷史性價值。在她採訪的十幾個智障認識里,每一個人都曾遭受過某種程度上的虐待。有一位曾經被他的繼父用槍指著要殺了他。還有更多的幾位曾遭受到性侵犯,強姦。他們印象深刻的生命里程碑,往往是他們的家人都會以外的一些微小的瞬間。比如高中時候一家去旅遊,或者爺爺去世,爸爸生病,不得不搬出來住在政府的而住房項目里等等。他們驚人的記憶力,往往也令人瞠目。每個被採訪者都能精確的說出他們認為很重要的生命里程碑的日期,並且準確的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有些被採訪者還會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經歷。你會問這些故事有什麼用,每個人都有故事。然並卵。我的counter arguement, 反對的論點是:如果每一個智障senior都有類似的經歷,那是不是環境,政策,歷史,甚至社會的態度可以成為我們追尋的答案呢?為什麼他們都有過被虐待的經歷?是社會對殘障人士的態度問題?還是政府對有殘障的家庭支持不足?還是家人,和執法人員不懂得孩子被虐待的早期徵兆而導致他們長期受虐?這位博士後學姐的定性研究,也引導我問下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知識是有意義的?數字?大數據定量研究?還是故事,深入的採訪追問?

如果你是知乎常客,你必然會說大數據是有意義的知識。每個人的故事都太渺小,不能和大數據相提並論。因為你讀到的知乎日報,編輯推薦,知乎圓桌,都是知乎熱愛大數據,熱愛數據圖的編輯們精心挑選的。講故事的,也都只是關於 戀愛,減肥,這樣的話題吧。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心理學,社工,這類的專業,經歷了幾次大的paradigm shift (範例改變),所謂paradigm, 就是你帶著怎麼樣的眼鏡去看世界,去做研究。像我們看到的知乎編輯推薦,或者更嚴格的日報,圓桌,多為編輯選出來的大數據為範例的研究。

1)英文叫postpositivist 或者positivist,這一學術範例認為學術研究一定要為科學實驗,就像我之前一篇文章解釋的要有實驗組控制組,要去除所有可能影響實驗的客觀性的因素。認為研究只是有一元的現實。研究者可以通過排除影響實驗的客觀因素達到研究的可信,可推廣度。所有的定量科學實驗幾乎都是這個學術研究範例內的。和postpositvist 相反的有另外幾個範例:transformative, pragmatic, and constructivism.

2)Constructivism建構主義, 認為研究存在多元的現實。單純的排除影響實驗客觀性的因素根本不能讓實驗者最終退出可信並可推廣的結論。建構主義研究範例認為知識是社會建構起來的,並不是單純的去除其他因素,A 引起B,或者A 和比有正相關負相關。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研究,嘗試重現幾十個心理學實驗,最終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重現。除此之外,建構主義研究者還認為研究者本身的經歷,角度,知識,也會影響研究的客觀性,但是客觀性並不是建構主義所追求的目標,要求研究者有意識他們自己本身的主觀性也必須被考慮進去。

3)Transformative 改革主義,顧名思義這類研究範例需要研究者意識到他們在研究的同事更進一步的壓迫了他們的研究對象。 尤其以社會研究為主,當我們研究創傷的時候,有沒有給被研究者帶來二次創傷?當我們研究貧困的時候,有沒有給他們提出建構性的解決方法來改善他們的生活,還是研究之後,轉身走人,用研究結果進升,卻並沒有惠及研究對象。所以這個範例的核心,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一起,通過研究來推動有利於被研究者的政策改變。跟著這個範例產生的研究方法是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參與性,行動性研究)。例子:系裡有幾位老師利用採訪,專題小組討論,來問剛剛從nursing home(美國關精神病人,老人的收容所)」逃「出來的患者們他們在社區的生活狀況如何。怎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生活狀況,並帶著一組患者組織town hall meeting向政府提議關閉所有的nursing home,換成社區內的支持,而不是把病人關起來。這一範例是跟隨巴西教育學家Paulo Friere的理念產生的。他主張解放受壓迫的人民需要先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並且教育他們學會批判思維,利用批判思維來引起政治改革。當然今天他的思想不僅僅用於政治改革,更用於很多社會科學專業,尤其是社工,殘障學,教育,特殊教育作為社會改革的核心理論。

4)最後一個pragmatic,實用主義,簡言之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你可以用mixed method, 定量+定性,也可以單純的用PAR,也可以只用PAR的理論,不用PAR的方法。這裡不贅述。

說了這麼多研究範例,最終想說什麼呢?到底什麼樣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知識呢?

答案是定性和定量,各種範例下產生的知識都是有用的。定性研究在對於研究未知群體,或者新的研究領域有著不可忽略的優異性。而定量研究通過利用定性深挖出來的結果,可以給出更廣泛的數據證明。但是我為什麼廢話這麼多來解釋呢?因為定性研究被忽略的程度遠遠高於我之前想像的。所以我還想問一下編輯們,可不可以給我們開一個定性研究/殘障人士故事的圓桌呢?

推薦閱讀:

不知道診所「主治醫生會診」現場視頻回顧(上)
知識的貨幣視角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嗎?
一幅 80m 的城市青年浮世繪

TAG:残障 | 社会研究方法 |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