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答】寶寶有戀物情結為什麼?怎麼破?|來自父母課堂家長實例
【心靈花園父母課堂】第一期18講,已經開展兩講啦!
這裡我們摘錄《媽媽的心靈課》講師王穎老師課程中的一個精彩答疑,分享給大家,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
提問
老師,我女兒現在一歲十個月,她現在有戀物情節(一個美羊羊玩偶和一條被子),也可以說是安撫物,她睡覺、磕碰到東西以及喝牛奶的時候,一定要找其中一或兩件東西。請問這種情況會對以後成長過程中造成嗎?我們該在什麼時間和怎麼幫她戒掉?諮詢師回復
有的孩子在睡覺前一定要枕著一個東西才能睡覺,我認識的一個男孩子一定要聞著襪子才能睡覺。
這個一歲十個月的女寶寶出現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需要一個美羊羊玩偶或者一條被子伴隨,媽媽說是戀物,來陪伴她,安撫她,那麼如何來理解兒童需要一個玩偶、被子等用來伴隨,安撫自己的物品呢?
在溫尼科特的理論中,他認為一個孩子在一歲到兩歲之間,甚至延伸到三歲之間,可能都需要一個她留戀的物品來隨時跟隨她,甚至不準洗,不準放置在一旁。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會看很多孩子有這樣那樣的一些表現。比如有個孩子他會一直拿著一個枕巾拖在地上,無論到哪裡都要帶著那個枕巾,而且不準媽媽洗那個枕巾。
溫尼科特把這些物品成為叫過渡性客體。
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做這個概念性的解釋,但我們去這樣理解,一些過渡性的客體是在幫助孩子從嬰兒向幼兒轉化的過程。
他們怎樣才能將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外在的現實世界建立一種連接呢?可能這些物品,就是會幫助他們從主觀世界向外在世界過渡的媒介。
如果嬰兒生活在一個完全主觀的世界裡的時候,當他長到一歲左右的時候,他可能就需要和外在的世界去建立一種聯繫。一歲左右正好是孩子能夠開始走路,在身體上有能力,接觸更多外世界的年齡。
通過這樣一個物品跟隨著他,內在即是主觀的象徵,他賦予了這個物品很多的意義,比如說安撫,眷戀,這樣一種心理意義,同時這個物品有又是一個外在實實在在的物品,那麼這個物品對孩子來說的意義既是內在的也是外在的,在這樣一個物品的幫助下,寶寶就可以慢慢的去探索這個世界。
面對有戀物情結的孩子
給家長的小貼士
1、不要強烈禁止寶寶避免直接跟寶寶說不可以,或者直接把寶寶的心愛物給偷偷丟掉,然後在孩子回家的時候,突然發現東西消失了。
因為依戀物代表的是父母的關愛,也是安全感的來源,如果突然消失,可能造成孩子與父母關係的緊張狀態,孩子也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躁動不安的表現,像是孩子晚上會睡得不好,甚至有些孩子也變得愛哭等等。
2、給寶寶有品質的陪伴寶寶依戀物的存在,歸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關愛及安全感,過度依戀物品則可能在提醒父母的愛還不夠滿足寶寶完全的需要。每個孩子被關愛的需求程度不同,當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並非就是家長有問題;也可能是寶寶被愛的需求量較高。
當被愛的感覺不夠滿足時,除依戀人之外也會同時依戀物。所以,寶寶有戀物的傾向時,也代表是一種需要更多爸媽關愛的訊號,故幫寶寶把對物的依戀,再轉為人,那就要靠父母多陪伴孩子,並且是有品質的陪伴,不在於陪伴的量,而是重在於陪伴的質。
像孩子有需要時,爸媽第一時間,即應立刻清楚回應寶寶心聲、同理孩子或撫慰孩子,即是陪伴上較佳的質;但這並非意指在第一時間,就要立即滿足孩子的每個需求。
例如,當孩子嘴饞想吃時,爸媽不見得馬上就要提供給寶寶一包餅乾,因為太快被滿足的寶寶,往往挫折忍受度也無法提升,甚至發展出過度依戀的需求。
反之,爸媽卻可以響應說:「喔,好餓對不對,可是我們現在沒有餅乾,你再忍耐一下下就好了,好不好?」這樣即使父母沒有立刻滿足孩子,仍可讓孩子感受到你了解他,讓他感受爸媽就在身旁,這也是一種有品質的陪伴。所以爸媽常有迷思,覺得自己都有滿足寶寶了,卻還弄不清楚寶寶為何仍不滿意。
3、擴展寶寶多元的興趣現代的父母帶孩子,經常都是靠著3C產品來陪伴度過一天,若沒有3C產品的陪伴,孩子也就顯得老大無趣。若孩子一旦感覺無聊的時候,那些依戀物,往往也就立刻被孩子想起來了。因此,若能培養寶寶多面向的興趣,也就比較不容易沈迷依戀物。
4、易依戀的物品,早備替代品就上述提及的,依戀物屬於單一專註的物品,若爸媽幫寶寶多準備一些可替代的物品,從小就讓寶寶輪流使用,當然也就較不易養成寶寶戀物的癖好啦!
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心理成長聯繫電話:020-87354983(工作日10:00----18:00)諮詢微信號:psyheart2官方QQ群:128276987推薦閱讀:
※突然開始討厭自己的孩子,不想再愛他,我是病了嗎?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媽媽變成鵪鶉了,該怎麼辦?
※母親脾氣暴躁,性格偏執,跟她相處時自己情緒低落,不耐煩,時不時的抓狂怎麼辦?
※為什麼我不看悲傷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