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演講實錄|劉釗:延續中醫的智慧和資源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SELF格致論道講壇
導語:在現代醫學盛行的當下,傳統中醫一直是科學界和醫學界頗具爭議的敏感話題。2015年屠呦呦與青蒿素在諾貝爾獎上橫空出世,讓很多人開始反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在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中醫。對於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曾在同仁堂行醫九年,如今月門診量超過600人次,有著豐富行醫經驗的劉釗大夫來說,醫學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是理念的堅守與弘揚。
各位朋友們大家晚上好,很榮幸能夠來到你們中間。
可能在座有很多朋友會奇怪,為什麼會有一個中醫出現在這兒?或者有的朋友會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中醫嗎?我真的是中醫,一個如假包換,做事謹小慎微,又感情豐富,努力幹活的小中醫。
我今天來到大家中間,難道是按照《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里提到的內容,給大家講陰陽五行嗎?今天時間太短,恐怕完成不了。我也不準備像電視上林林總總的「養生專家」一樣,給大家介紹中醫如何養生。因為在我心目當中,養生不應該是一個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
那古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里介紹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樣才是養生,它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簡而言之就是您要提前進入退休狀態,不要隨便吃,不要隨便玩,周末要在家好好休息,不要陪孩子去上輔導班,然後晚上也不要加班,要早點睡覺。
這是現實中我們的生活方式嗎?顯然不是!
既然古人的這種養生方式看起來很矯情,那大家為什麼如此關心它,關注它,去談論它?那是因為如何延續生命的這個話題就是和人類生產、生活相伴而行的。人們希望自己的生命被延長,實際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願望,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延續,隨著人類的活動開始醫學已經誕生了。
中醫和西醫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傑出代表,中醫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它不斷發展壯大,可是時至今日,我們可能會意識到中醫的話語權可能在降低。中醫真的代表落後的知識,甚至是封建迷信嗎?
我們不如看看歷史上中醫是什麼樣子的。在出土的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里,介紹了一種治療內痔的方法,十人九痔,一種痔瘡,這種內痔的治療方法就是套扎術,即便有了四千多塊錢的吻合器,現代臨床至今依然在使用這種結紮術。
除了《五十二病方》裡面的記載,在《黃帝內經》裡面還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腹腔穿刺和腹水引流術。第一本國家藥典實際上並不是歐洲《紐倫堡藥典》,而是誕生在中國唐代顯慶四年的《新修本草》,它比歐洲紐倫堡藥典早了800年。
世界上最早的全麻外科手術記載在《三國志·魏書·華佗傳》里,而到了北宋時期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描述了一種看起來不大的小東西,法醫用它來判別冤獄,它能幫助那些因為外傷失去說話能力的犯人或受害者,在公堂之上申訴冤情,這個東西叫顙叫子(sǎngjiào zǐ),這其實就是第一次記載在人類文獻中的人工喉,這也是咱們中國的發明。
前不久中醫孕育出令世人仰望的成就,屠呦呦老師代表中國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對於這次得獎,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青蒿素根本就不是中藥,這個獎和中醫有多大關係呢?青蒿素當然不是傳統意義的中藥,但是回顧屠老師和她的團隊的研究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青蒿素的發現理論來源於古代的文獻,它的研發過程是中國人現在的努力,而且研究過程當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線索是來自於葛洪的《肘後備急方》。
中醫實際是一種可以被多種學科從不同角度闡發和分享的人類智慧的財富。古代中醫究竟用什麼方法取得了這些成績呢?實際上我想同大家把時間軸往前推一段時間,在明朝有一位老先生叫吳有性,住在姑蘇洞庭山。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醫學家,他通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發現,在當時被叫做瘟疫的特殊疾病,這種疾病和人們平時說的傷風感冒不一樣,他用了畢生精力研究瘟疫,並寫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瘟疫論》。
在《瘟疫論》里開篇提到,「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氣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得瘟疫的原因並不是天氣溫度的變化和一些自然的,物理的因素,而是一種特殊的病原,用他的話來形容便是「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疾病」,感受了它就要生病,「邪自口鼻而入」。他的判斷十分準確,這種病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外來因素,通過人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了人體。他還提到,「大約病遍於一方,延門闔戶,眾人相同」,他確定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挨家挨戶的傳播,而且不同人的疾病表現,癥狀、體征近乎相同。老先生的書雖是由文言文寫成,但是這幾句話大家聽起來卻是似曾相識,這和現代傳染病學所講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實際上非常一致的。
我們想一想吳老先生那個年代用什麼方法獲得的這些知識呢?《瘟疫論》這本書成書在明代末年,具體說是崇禎壬午年,公元1642年。到了1673荷蘭列文虎克才改進了顯微鏡,過了100年以後歐洲人才開始用顯微鏡探索微觀世界。可是吳老先生在看不到他所稱的「異氣」的情況之下,用自己分析判斷和觀察的方法得出了和現代學者們得出的高度一致的準確論斷。
我們所非議的陰陽五行觀察其實是辯論思辨的一種模式。古人的智慧實際非常需要我們去發掘,因為如果我們用之得當,就能從中汲取營養,而且可以做出今人難以實現的巨大成就。
人類是否該僅僅追求生命的延續呢?實際上除了生命之外我們還追求思維和方法的延續,這是古人給予我們非常重要的財富。思維和方法最終不是虛無的,它要落地,要作用於研究對象。中醫的研究對象有中藥。
在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種中藥——麥冬,人們通常會在家裡用一點麥冬泡水喝,它能夠起到一種滋陰、清熱、清肺的作用。但這不是我今天講的重點,關鍵的問題在於麥冬的功效這麼好,是有悠久種植栽培歷史的。浙江是一個中醫藥大省,歷史上有八種中藥從浙江生產,天下聞名,我們叫「浙八味」,麥冬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把浙江生產的麥冬叫浙麥冬,尤其杭州生產的最好,叫杭麥冬,杭州的麥冬又以筧橋鎮的麥冬最優。所以過去來講筧麥冬是上品中的上品,就是極品了。
麥冬
筧麥冬為什麼這麼好,因為它顏值特別高,筧麥冬個體特別大,長的像我們平時吃的腰果,而且經過加工炮製之後香氣濃郁,功效也特別出眾。麥冬分為上中下三等,在上等麥冬里要求一定必須是筧橋鎮出產、種植的麥冬。
然而就是這樣久負盛名的筧麥冬,如今卻消失在公眾的視線里。它去哪兒了呢?
2005年9月有關專家組團一起到浙江,到杭州,到筧橋來尋訪筧麥冬,他們走過了田間,地頭,村舍,水井旁,道路邊,小溪畔,找了很多地方最後一無所獲。科學家們不死心,過了一些時間他們又來到了筧橋,努力尋找,終於在街邊綠化帶裡面發現了野生的麥冬。他們把麥冬進行了研究,結果卻大失所望,根本不是筧橋麥冬,而是寧波山上移栽來的草冬。這次筧橋之行讓科學家們徹底絕望了,現在可以判斷筧麥冬已經絕種了。
為什麼筧麥冬會絕種呢?實際上有一部分是因為藥物生產經濟方面的原因。我們知道麥冬商品來源主要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四川地區栽培的川麥冬,另一個是浙江栽培的杭麥冬。川麥冬一般栽種之後,到第二年清明和穀雨之間就可以採收了,生產周期比較短。但是筧麥冬、杭麥冬要到第三年夏至到小滿才可以採收,所以它的生產周期要比川麥冬長,農民種植它的時候遇到了經濟方面的阻力,覺得不划算,自然把種麥冬的地改種了其他果蔬。
如此若干年過去之後,一個名聞天下的筧麥冬絕種了。我們現在聽起這件事兒覺得非常可惜,從古至今優秀的筧麥冬沒有被保留下來,就因為我們人類的一念之差,造成了一個優秀物種的絕種,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事情。
所以在保有延續古人的思維和方法的時候,我們同時也要對古書裡面這些資源進行充分的保護,只有這樣思維和方法才能落地,我們要儘可能多的保留下這些研究對象,包括古代的文獻,資源等,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夠逐步的推進。
也許有人會說麥冬是否失傳,其實跟我關係不太大,我不吃中藥,因為中藥有毒。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這樣的報道,如肝毒性,腎毒性,諸如此類關於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只要是藥物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治療作用和副作用永遠是它與生俱來的屬性,就像一枚硬幣有正面就一定有反面,我們不可能只享有一個硬幣的面值,而不去看到它背面的花紋,我們用的所有藥物都存在治療作用和副作用。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幾種毒藥:
第一個花很美,毛茛科植物,它的主根入葯以後叫烏頭,副根,就是側根,叫附子。烏頭和附子的毒性非常大,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女刺客就是用烏頭下的毒,毒死了一位王妃。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漢書》有這樣的記載。烏頭毒性非常大,少量的烏頭可以讓一個成年人頃刻斃命。
烏頭
說到烏頭,我想起我大學畢業後當第二年住院醫的時候,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一個年輕的男性患者,被他的家屬攙扶著走進了急診室。他渾身顫抖,眼睛已經有點睜不開了,嘴唇青紫。我們醫院所在地社會治安不是特別理想,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人藥物過量,我剛要把這個彙報給上級大夫,病人情況非常不好,需要馬上做心電圖,結果發現多源的心律失常,也就是早搏,接著將他送往監護進行搶救,上級大夫帶著我一起搶救,搶救了一夜,患者終於轉危為安了。
搶救過程當中的空閑時間我要向他的家人詢問病史,他為什麼病成這樣?他的家人告訴我,他喝了一種自製的藥酒。第二天我向他的家人詢問能否把藥酒拿來看看,他的家人同意了並把藥酒拿來,那是一個半透明的塑料瓶,裡面裝的滿滿的,打開以後聞起來酒香四溢。隨後我向他的家人討要了這瓶藥酒進行研究。我得到授權之後,把裡面葯倒出來,拿剪刀把瓶子剪開,發現裡面有30多頭完整的、沒有炮製的烏頭,就是這個圖片上的植物,它的主根毒性非常大。
但是我們翻開古代文獻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古代用這個葯的時候經驗非常豐富,在很多文獻里,尤其搶救危重症病人的時候,經常會用到附子和烏頭。尤其是附子,人們用它搶救休克(循環瀕臨衰竭)的病人,然而古人的利用方法是長時間的煎煮,把葯放在水裡面,煎中藥一個小時以上,方能飲用。
通過現代研究我們發現,原來烏頭和附子裡面劇毒的部分是雙酯型生物鹼,有兩個酯鍵,長時間水加溫煎煮,第一個酯鍵斷裂的時候,它的毒性變為原來1/200,如果第二個酯鍵也斷裂了,它的毒性變為原來的1/2000,但是它的治療功效被保留下來了,我們用現代科學可以解讀這些古時候的經驗積累。
硃砂,《神農本草經》裡面把它列為上品,因為久服可以輕身不老,延年益壽。但是我們現在有知識了,知道硃砂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的硫化汞礦石,重金屬汞。長時間服用絕不會讓人不老延年,而是會汞中毒。
硃砂
但是我們再看古代文獻又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人很少記載急性汞中毒的問題?吃硃砂的人那麼多,沒有看到幾個急性中毒,那是因為古人有一套方法加工硃砂,不讓它表現出太大的毒性。
我們知道硃砂里如果混有單質的汞或者可溶性汞鹽,它的毒性就會很大,如何把這兩種都去除掉呢?因為硫化汞非常難溶,所以吞到肚子里之後基本上是以原形從腸道排出,不會導致明顯的中毒。
古人用的方法叫水飛,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方法。把天然硃砂礦石放在研缽裡面,加上冷的山泉水,慢慢研磨它,研磨之後上面不溶,就形成了紅色的懸濁液,把懸濁液傾倒出來之後,讓它自然沉澱,沉澱以後把上面這層清水倒出來,再換上新的清水,不斷的反覆操作,直到它變得非常細。有了這層水的保護,雖然摩擦生熱,但水會降溫,不至於溫度太高,讓硫化汞分解出有毒的單質汞,通過一遍一遍的水洗,把可溶性的汞鹽洗脫了,這樣的話把它的毒性降低,提高了藥用安全。
聽到這裡,您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硫化汞沒有太大用,為什麼不把它從國家藥典上剔除?中成藥一用它汞就會超標,乾脆不再保留這種藥物不是更省事么?原因在於,看起來毒性大而且藥效不明顯的藥物,未必永遠沒有用。比如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兩種。這兩個東西的毒性可比硫化汞要大。
上面這個就是砒霜,因為天然砒霜存在一些含鐵的雜質,所以顏色是紅的,我們也叫紅信石。下面這個黃顏色的大家更熟悉,它們都是砷的化合物,砷是一種有毒的非金屬元素,砷的化合物也可以導致人中毒。這兩種物質過去來講一般都是用外,很少內服,但是經科學家研究後,把它利用擴展了,有一個教授叫張亭棟,他通過自己研究發現,砷製劑可以讓急性早幼粒細胞進行分化,逐漸誘導它分化成為接近成熟的細胞,這樣的話大大緩解了病人的腫瘤負荷。
砒霜
過去急性早幼粒急性是髓性白血病里最兇險的類型,容易出現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導致嚴重的內臟出血。這種情況會導致人的死亡。過去如果診斷急性早幼粒,他的生存時間可能是幾個月。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有了砷製劑以後,我們可以通過口服,不用做造血幹細胞移植了,那麼這些患者可以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達到長時間的完全緩解。
所以我們說,我們把古人的智慧和方法載入到我們的研究對象上,逐漸產生新的知識和技術,我們應該珍視這些技術。
世界是如此美妙,如此絢爛,當我們用單一聲音講述它,描述它時,很可能讓它變得蒼白和冷漠,這不是我們的初衷。就像上一位講者陳老師提到的,我們家族基因需要我們自己用身體延續它,但是生命的基因,智慧的基因需要用我們的心去逐漸呵護它。
讓我們以歷史為師,以前輩為師,以科學精神為師,讓智慧像生命般繁衍,謝謝大家。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講壇,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註于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本期視頻也將陸續在中國科普博覽上推出,敬請關注。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推薦閱讀:
※為什麼駁論往往吸引眼球?
※困擾80%人的「當眾說話就緊張」,如何解決?
※學會這9招,你也能成為演講高手~
※演講思維:以輸出倒逼輸入,演講不僅僅是口才好
※開車和演講,哪個更容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