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敏捷到精益,互聯網產品初創團隊的項目管理經驗

在在追求效率和產出的互聯網行業,「敏捷」已不再陌生。

作為創業公司,在開發過程中的要點是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把需求落地為現實功能,毫無疑問,把研發過程和項目管理流程敏捷化,成為了管理的重中之重。

傳統的項目管理遵從一個基本概念:「項目管理四要素」,它們分別指的是 範圍、時間、資源和質量。平衡好了這四個要素,項目就會順利進展。但要同時控制四個變數,而且四個變數之間還相互影響,對各方面都容易失控的創業團隊來說,著實是一個難題。

在初創團隊的產品項目管理方面,諸葛io提倡的是:一定要做簡化。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諸葛io開發團隊在項目管理上的四大實戰經驗吧。

本文觀點來自諸葛io 產品總監於曉松在 Teambition 主辦的主題沙龍:《創業團隊如何高效協作》上的分享內容。

實踐一:「敏捷」項目

1. 初步改進:降低項目控制難度

小粒度:控制時間長度

早期 諸葛io 的產品排期基本上一立項就是長達兩個多月的大項目,但往往發現時間非常不好控制。因為項目周期越長,想不清楚的東西就會越多,中間的變化也越多,失控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是試圖控制時間長度,讓每期項目的粒度儘可能地小一點。」

小到什麼程度呢?於曉松解釋:

「這是個慢慢摸索的過程,如果一個月的感覺有點長,那就試試三周,三周感覺差不多,再試試兩周,效果是不是更好,如此往複,最終會摸索出適合自己團隊的項目粒度。」

溝通:每日例會、看板

每天,於曉松都會組織團隊成員進行一次全面的溝通,這是 諸葛io 每日的必修課。大家通過每日例會溝通項目進展,安排工作。

開會時,大家會手工製作一個簡陋的任務看板——在玻璃上貼任務便利貼,一個詞、一句話再一個時間,大家每天都對著它開會,明確各項職責。

於曉松坦言,這樣的例會對團隊管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些同事在項目過程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方向走偏了自己沒有發現,另一個作用是能幫助大家克服人性上的懶惰因素,在每天彙報工作進度中給大家形成適度的壓力。

平和應對搗蛋鬼-「緊急事項」:評估、推遲 or 立即處理

項目中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緊急事項,比如網站掛了,一般處理周期是一天,一旦這樣,原先手上的項目就只好推遲一天。

這樣的緊急情況,在互聯網行業里時頻頻發生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事事都處理的話,團隊會負擔不了,開發進度會被狠狠拖後。於曉松告訴我們,有個簡單的原則就是凡事先評估,這樣能立即判斷是先推遲還是必須要立即處理。

2. 進一步簡化:固定三大要素,簡化溝通流程

2.1 固定時間、質量、人員三個要素

為了保證開發流程順暢進行,在立項之初我們就會先固定項目中各個要素。

其中,時間是在立項之初就會固定好的,管理者應該合理的按照價值和優先順序去安排每個開發需求。

質量要求:給測試工程師留足夠的時間,提前測試時間,細化測試粒度,研發人員做好一個步驟就直接提交測試,避免研發人員前緊後松,測試人員前松後緊的時間浪費。

成員:參考「外科手術式」的精幹團隊,人員搭配固定,各人分工固定,協作的方式也固定,一段時間下來就可以形成一種非常難得的默契。

可變範圍:立項時做好裁剪準備,底線要開發完成的 Feature 是幾個,如果時間失控要砍掉的是哪一項。

2.2 簡化溝通流程

要保證開發項目穩步推進,我們除了關注開發本身,或許還可以優化一些其他環節。

上面提到,諸葛io 的團隊里每天都有例會,多以溝通工作進展和安排任務為目標。但設想一下,如果信息已經通過某個平台充分共享了,會議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留給開發的時間是不是更多了呢?

對此,於曉松在團隊里推薦使用了 Teambition 代替了原來的工作計劃表和「便利貼任務版」:

簡化了溝通,為研發提供了更多時間,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就提升了,產品的迭代周期自然會縮短,莫不是「敏捷」的另一種詮釋。

實踐二:找到「節奏」

第一個實踐,諸葛io 團隊的探索是把「敏捷」引進來,降低項目失控的概率,但是他們也表示,這樣做之後團隊會感覺到很疲勞。

「我們花了一段時間去摸索,最後才找到了適合自己團隊的工作節奏。」

節奏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狀態。在自然世界中無處不在,比如沙灘上的海浪,一波一波周而復始;人類的心跳也是有節奏的,正常人平均每分鐘 70 多次。

為什麼節奏如此重要?

對一個團隊而言,節奏可以給項目成員帶來安全感和穩定感,減少心理上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帶來的撕逼,逐漸形成特有的企業文化。做過研發的朋友可能都有體會,一個公司里最不希望被人頻繁打擾的就是研發工程師,因為他們的工作是需要沉浸下來長時間思考的,他們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工作狀態。

第二,節奏代表的是張弛有度,波浪式的衝擊,勞逸結合。參加過拔河比賽的朋友都知道,喊口號的那個人特別重要,他指導著大家用力的節奏。如果拔河的兩方力量相當,取勝的法寶往往在於把握好用力的節奏。另一方面,把控好節奏可以降低控制難度和風險,項目失控的可能性變小。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團隊的節奏呢?

規律還是離不開時間、質量、人員、範圍四個要素,諸葛io 的經驗主要有下面四點:

1. 進一步固定時間

項目迭代一定要嚴格規定時間:兩周發版,雷打不動,一線研發人員直接參与時間估算排期。

2. 進一步固定質量

最不該被犧牲的就是質量,諸葛io管理項目進程時,會給測試工程師留夠足夠的時間,同時,項目內部進一步拆解提測內容和提測時機。

3. 進一步固定人員

隨著創業的擴大,我們需要一定的組織架構去「固定」每個成員。諸葛io的項目團隊核心成員一般是四到六人,其中一位是產品經理,全程跟項目;服務端和前端都是一帶一,一位正式員工帶一位實習生,測試兩人。其他輔助的成員包括運維、UI、切圖各一位,還有一位項目管理總監,專門負責項目內和項目間的協調工作。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就拆分出不同的項目團隊,保證每個團隊都儘可能接近這樣的結構。

4. 控制可變範圍

首先,產品開發要保持小粒度,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候就考慮如何拆解,在立項同時就備好帶裁剪的特性,給項目組充分的自主權。另外,在緊急需求插入時,重新評估並確定項目範圍。項目範圍可變實際上表明的是一個態度,即大家都是講道理的,都承認項目中間有風險,但是我們也相信大家會盡最大努力。

實踐三:干出「成效」

創業公司大家都很辛苦,每天工作到很晚,時不時周末還要加班。如果做到剛剛我說的兩點,加快速度、找到節奏,是否就一定能帶來成功呢?

諸葛io 的於曉松認為不一定:「干出成效,我們還需要關注產品和項目以外的原因。」

馬雲曾經說過:「今天很難過,明天更難過,但後天很美好。可惜大部分公司會死在明天晚上」。活到後天早上的公司是什麼樣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在花光投資之前達到產品/市場的契合點」。在達到產品/市場契合點之前你所做的所有東西,實際上都不算是「產品」,充其量只能算「試驗品」。所以創業公司的產品開發並不是產品經理定義產品,開發出來後推向市場這樣一個理想的過程,而是一個做實驗的過程。

如上圖瑣事,完整的過程,應該首先是公司 CEO 或者是產品經理有了一個想法,並進一步把想法完善成概念,開發出產品之後,推向市場,通過數據衡量用戶是否喜歡你的產品,得到經驗認知,然後再有新的概念,進行新的開發,一輪一輪地做實驗。如果缺了衡量這一塊,項目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原地狂奔的倉鼠。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的諸葛io,改變了他們的項目管理思路,通過兩個實踐:衡量效果,找尋關鍵,諸葛io 弄清楚了下面這兩個問題的探索方式:

A. 如何衡量產品改版項目效果?

新功能是否受歡迎(活躍比)?

用戶是否會重複使用(重複使用比例)?

對流程轉化率的優化效果(轉化率)?

對留存的影響(留存率)?

用戶在怎樣使用新功能?

B. 如何發現產品驚艷一刻(A-ha Moment)?

定下目標;比如:想讓用戶增加產品使用時間,還是想讓用戶儘快做完某個事?

用戶分層;根據是否與你目標中期望的行為數據相符,將用戶分為兩群人。

對比;對比這兩群人之間有什麼差異?

發現;根據這兩群人的差異,提出猜想,去找用戶聊一聊,找到差異背後的原因。

改版;在下一輪產品迭代的時候,設計一些功能,通過數據驗證你所發現的原因是否真實。

實踐四:堅守「原則」,形成「文化」

把你團隊里形成的最佳實踐用一個簡單的表述描述出來,放到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東西,這樣它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大家。

以下是諸葛io的團隊內堅持的一些原則和流程,在引入 Teambition 後,於曉松老師將它整理出來置頂在了項目中的 「分享牆」 板塊上,讓大家隨時都能看到。

總結:

互聯網產品快速發展的特性,使得了「持續迭代、小步快跑」的管理思想被大大提倡。敏捷開發在互聯網行業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應用「敏捷」思維,可以讓產品迭代周期大大縮減,成為被互聯網產品開發者追捧的效率良方。

能夠更快的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靈活的安排各種資源的投入,的快速迭代產出,都需要每個團隊一步步探索和積累。

諸葛io 團隊從敏捷項目入手,緊抓各大關鍵要素,一步步提速,讓效率精益,最終成就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敏捷開發」體系。這是敏捷之路上一個成功的實踐,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推薦閱讀:

給一個團隊寫的敏捷實踐方案
CMMI與敏捷是相互對立還是互相融合?
敏捷開發——互聯網時代的軟體開發方式
敏捷開發必須要通過用戶故事來溝通嗎?
項目是否必須在產品經理出整個產品的所有原圖之後才能開始進入開發階段?

TAG:敏捷开发 | 产品经理 | 诸葛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