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京內的高官,為考生名額分配吵到天翻地覆

北宋年間,兩位我們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

一位是砸光的司馬光,一位是醉酒的歐陽修。

他們吵架的話題,是關於高考名額分配的問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馬光是北方人,來自山西。歐陽修是南方人,來自江西。

自從唐代恢復科舉這個高考制度之後,一直是北方考生佔據絕對優勢。而來自京城的本地考生,更是佔了大大的光——長安分配的名額遠超其他地區。

大家都是一樣的考生,都是讀的孔夫子的教材,都是去京城考的全國統一卷。但是,如果你出生在江蘇這類地方,那麼不好意思,每次去京城考試的江蘇考生,只能有2-3個名額。而如果你出生在長安,那麼恭喜你,每次你們的名額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

當時這種情況,連柳宗元都看不下去了:「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全國的考生加起來,還沒長安一個地方的多。

但長安學生的好日子,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結束了。

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再到北宋,北方就沒消停過。常年處於戰爭狀態的北方人,更加尚武。

而隨著中國經濟中心向南方搬遷,日子更安穩的南方人,讀書的風氣卻越來越好,學霸也是越來越多。

等到司馬光和歐陽修的時代,崇文的南方學生,在高考中已經形成了對北方學生碾壓性的絕對優勢。

這種碾壓,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

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北宋時期的科舉制度。簡單來說,省略到考秀才的步驟,首先你要在鄉試中,也就是在自己的省里考中舉人,然後才有資格去汴京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省試。

那麼,如果你有幸出生在南方,恭喜你,你不用打仗,但是跟你一起參加鄉試的有兩三千人,而成為舉人獲得省試名額的,只有二、三十人,錄取率為1%。

如果你出生在北方,比如說跟西夏打仗的陝西,不幸的是,你們省只有10個進京名額,只能產生十個舉人。但是跟你一起參加鄉試的,只有一百個人,錄取率為10%!

而如果參加鄉試的都不足十個人,錄取率就是100%甚至超過100%!這種情況,在一些北方省份,不是沒有……

這種考試製度,在北宋叫做「解額制」。

北方地區的錄取率是南方地區的十倍,但是北方學生的代表司馬光,還是不滿意!

因為,南方學霸對北方學渣的碾壓,已經到了解額制都搞不定的程度。

這種碾壓很簡單。

江蘇三千學子參加鄉試,只有30人能夠去汴京,但可以想見,這殺出重重圍困,從獨木橋上走過來的30個舉人,到了省試,那個個都是學霸中的學霸,750分的高考卷子,都能考到740分以上,堪稱學神。

而陝西的那10個舉人,雖然也獲得了進京考試的資格,但是,同樣750分的高考卷子,只能考400多分,還是當不了進士。

這就是司馬光不滿意的地方。

他提出一個解決辦法——逐路取人法。

「路」,在北宋就相當於現代的「省」。

司馬光指出,在全國統一考試中,像陝西這樣的北方省份,那麼不管他們那10個舉人考的怎麼樣,都必須要有一個人錄取為進士。

司馬光強調,如果有些北方省份,連10個舉人都招不滿,比如說只有6個舉人,那麼,這六個人之中,也必須有一個被錄取為進士。除非,這個省,連5個舉人都沒有……

簡單來說,當時北宋全國一共23個省。這樣可以保證,每個省,都能產生一名進士,除非你那個省連五個舉人都沒有。

但是,這對南方的學霸們來說,無疑是很不公平的。30個江蘇學生,人人都能考740分以上,結果你跟我說,只能錄取3個人做進士?北方那傢伙才考500分,就能當進士,不公平啊!

歐陽修就是南方學霸們的代言人。

他說出了南方學子和家長們的心聲:南方孩子們要從鄉試中殺出重圍,已經如此艱難,正所謂人艱不拆,如若省試再實行配額制,必將「使有藝者屈落,無藝者濫得……」

好文藝的說。

這次吵架非常有名,在中國歷史上,以第一次關於考生名額配置的爭論,被載入史冊。

你一定覺得歐陽修做的很對,考試嘛,就是要公平,國家取士,就是要取最優秀的人才。

但我覺得,司馬光能夠寫出《資治通鑒》,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嚴格來說,兩個人都沒錯。

實際上,兩個人都是在提倡一種公平。

歐陽修提倡的「以才取人法」,叫做「考試公平」。

司馬光提倡的「逐路取人法」,叫做「區域公平」。

歐陽修是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性,而司馬光是為了鼓勵落後地區的學習積極性,區域公平也很重要啊。你想一想,憑什麼北方人要在北邊跟金人遼人西夏人打的馬革裹屍,楊家將呼家將打得家裡都擺滿了牌位,一百來歲的老太太佘太君還得挂帥出征,而南方人卻可以安安穩穩的讀書、考試、做官,沒事了喝醉酒寫寫「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一定要問吵架的結果?

在當時,還是歐陽修贏了,江蘇地區的考生家長們熱淚盈眶。

但最終結果呢?

不說北宋和南宋的命運。這次爭論,只是沒有實現司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法,但鄉試中的解額制,依然存在。江蘇考生,在鄉試中的錄取率,依然只有1%。三千考生,依然只能產生30個舉人。

而如果以考試公平論,江蘇的三千考生,至少300個人可以當進士吧?

再說一個結果,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他為國事忙的昏天黑地,死後得到的謚號,是文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文正。

嗯,中國歷史上得到這個謚號的官員,極少。一般能想的起來的,也就是魏徵、范仲淹、曾國藩、劉統勛。

而歐陽修的謚號,是文忠。在謚號上,僅次於文正,蘇東坡、張居正、林則徐、李鴻章,都是這個謚號。

南方學生對北方學生的碾壓,仍在繼續。而爭議也一直在繼續。

到了朱元璋的洪武三十年的一次會試中,居然出現了錄取的51名學生,全是南方人的情況。這次考試,因此被稱為「南榜」。

連身為南方人的朱元璋,自己都感到不公平了,大筆一揮再考一次,這次錄取的61個學生,全是北方人,因此被稱為「北榜」。

到了明宣宗的時候,南北考試正式成為定例,全國不再使用統一的高考卷子。北方人考北卷,南方人考南卷。

這下公平了吧?

但是馬上又有人出來說,我們四川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於是又加了一個「中卷」。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還有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都考「中卷」。

不過還是有個錄取比例。南、北、中三個地區的錄取比例為55%:35%:10%。

明朝三百年,一直用的這個制度。

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康熙時代。但康熙爺是什麼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比例是死的,人是活的!

玄燁指出,每年的招生錄取比例,應該採取靈活對待的態度。

比如說,國家今年準備招收100個進士。按之前的比例,南方要錄取55人,北方要錄取35人。但是,如果南方是100個考生參加,北方是200個考生參加,這不就不公平了嗎?

再細分一下,南方55人,江蘇和浙江的考生,各占幾人?廣東省又該是幾人?南方各省之間,也不公平啊。

玄燁強調,今後每一屆的會試,採取靈活的招生制度,按照全國23個省每一屆的生源比例,來確定進士的錄取比例。

這顯然比司馬光的逐路取人法要科學一點。

司馬光是不管你來自哪個省,不管你那個省有多少人參加考試,反正你這個省,每十個舉人中只能有一個進士。

江蘇的鄉試考生是三千,江蘇舉人錄取率是1%,有三十個人可以去參加全國考試,進士錄取率是10%,最終三千江蘇考生,能有三個人當進士。

陝西的鄉試考生是300人,舉人錄取率是10%,同樣有30個人參加全國考試,進士錄取率也是10%,最終,三百個陝西考生,也能有三個人當進士。

而康熙爺的辦法是:

比如,康熙30年,全國有一萬人參加各個省的鄉試,而江蘇就有1000人參加鄉試,那麼等到康熙31年全國會試的時候,江蘇的進士錄取率是10%。雖然江蘇的舉人錄取率只有2%,也就是只有20個人能當舉人,但是到了全國考試的時候,如果當年錄取100個進士,江蘇就有十個名額,也就是說江蘇這20個舉人,就有10個能成為進士。

全國有一萬人參加各個省的鄉試,而奉天只有300個人參加鄉試,那麼奉天這一屆的進士錄取率,只有3%。他們的舉人錄取率即使有20%,是江蘇省的十倍,也就是也能產生60個舉人,但是到了全國考試的時候,如果當年錄取100個進士,奉天只能有3個名額。60個奉天舉人,只能有3個被錄取為進士。

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本文作者:馬格北,微信公眾號@Markthem。已獲全權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說楊絳先生是最後一位大師?現在還能被尊稱為先生和大師的有哪些人?
蘇南與蘇北之間,鹽城真的產鹽么? | 地球知識局
舊影瑣憶·一支日本護航艦隊的覆滅
暴力狂加自大狂:三國大草包之白馬義從公孫瓚

TAG:教育 | 历史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