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心無愧地嘗試了所有可能性嗎?——SalesforceIQ高級設計師Spell於航聊UX留學求職的奮鬥之路【Part I】
UX Coffee第三期節目上線啦!本期節目我們請到了Salesforce高級用戶體驗設計師於航 @spell作客。她是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DE專業首個錄取的大陸留學生,並在入學後順利獲得全獎。留學期間與Amazon,MicroSoft,HTC,Chase等知名公司合作過實習設計項目。曾作為百萬用戶的GoToMeeting產品Web端的設計總監,現任職於Salesforce收購的最貴的創業公司SalesforceIQ。
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訂閱收聽我們的節目:
手機:iTunes、荔枝FM、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
網頁端:podcast.uxcoffee.co
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們啦!
我們在這期節目里聊了聊:
- 申請美國人機交互(HCI)專業該做哪些準備?拿到Offer後怎麼做選擇?
- 在留學期間怎麼爭取到項目和實習機會?
- 找UX工作面試時候的常犯錯誤
- 畢業後工作、跳槽的心路歷程
- 討論薪水的技巧
- 設計師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技術環境的變化(VR, AR, Chat Bot)?
---------
以下是本期節目文字稿的第一部分(內容太多太幹了,小編表示可以出連載啦!):
Riceman:歡迎大家來到UX Coffee第三期的節目。這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一位重量級嘉賓Spell於航,大家掌聲歡迎,好的。請Spell先介紹一下自己吧。
Spell:大家好,我是於航,然後大家都叫我Spell,剛才那個介紹比較浮誇,實際上我就是一個在美國留過學,在矽谷工作的設計師,在一家2B的公司,可能做的東西和大家的生活聯繫並沒有那麼緊密,是銷售這個領域,但其實挺有意思的,做senior product designer。現在工作的類型很像是一個PM+Designer,所以有挺多有意思的東西,希望跟大家分享。
Riceman:我來講一講我們是怎麼認識Spell的。這個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故事,但是真的是打開了我人生的一個大門,對我和Hoka兩個人都有很大影響。國內有一個非常知名的論壇,叫做一畝三分地,可能關注計算機相關的留學申請的同學都會知道,在2012年,我跟Hoka兩位主播正在申請美國碩士HCI的項目,當時網上的相關資料其實非常非常少,Spell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她在一畝三分地這樣一個幾乎大家都是申請軟體工程、計算機專業的地方寫了一篇帖子,介紹了自己申請HCI專業的過程,說實話,當時看到這篇帖子真的非常鼓舞,大開眼界,原來還有這樣的專業可以申請。Spell在那篇帖子裡面非常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背景,我就像,「唉,這樣的背景和我挺像的,我也可以申請試一試」,包括後來Spell也有在論壇上follow up,說自己在那邊讀書都挺順利的,所以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帖子。
Spell:我覺得之所以這篇帖子有不少人看到,是因為那個論壇每一年會有那種精華合集,可能多年以來都只有我一個人真的去寫了這個領域申請的一些經驗,所以可能很多人上論壇就會下載那個合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一個比較廣的傳播途徑吧。反正基本上所有的人,如果有申請這方面的學校的,見到我都會說「噢,你就是那個Spell呀」這種感覺,所以我也不知道具體有多少人看過它,其實自己根本也沒有想到會有這種影響力。
Riceman:你在美國待了快6年了,這當中的經歷我們要一個一個來了解一下。我們先從你在UW HCDE這個項目來講,聽說你是首位大陸學生,是真的嗎?
Spell:是,就我所知道的,我們上一屆大概錄取了兩個還是三個國際生,只來了一個,好像還是印度人,之前就再也沒有international student。其實我覺得有一些機緣巧合吧。這個項目從我那屆開始改成了晚上上課,大家如果了解西雅圖這個城市的話,可能會知道西雅圖有幾個巨頭公司,比如微軟啊、亞馬遜啊,這些公司福利都不錯,所以有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會選擇回來鍍個金,所以你想跟這些人就是競爭去讀一個研究生其實比較難,學校也比較喜歡招這樣的人,因為他們來了這邊讀了研,就升職走上人生巔峰了,就更有可能會給學校反饋。其實美國大學都是這樣一個機制,所以他們就會覺得錄取一個從中國遠道而來的學生不知道混多少年才能出人頭地,才會能捐錢,就可能會更不希望去錄取這樣的中國學生。但是自從錄取了我之後,逐漸開始有一些大陸學生嗎。
Riceman:你是怎麼知道這個項目的?
Spell:我覺得可以先從我為什麼開始申請HCI這個事情講。我為什麼申請HCI呢?我當時跟很多在校的大學生都面臨著一樣的困惑,就是我學了一個專業,學之前也不太知道這個專業是幹什麼的,我somehow就是學了它,我從小都是一個成績還不錯的學生,但你問我想幹什麼,我覺得就是做一個讓大家都覺得「好」的這麼一個學生,或者是有一份好的工作。其實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自己想幹什麼),比如說我以前學計算機的時候,讓我編程,我也可以編,讓我考試考得高一點我也可以,甚至讓我參加個什麼小的編程競賽我也可以去,可是你問我是不是就是做得很開心,我甚至當時可能都不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是開心的,但是就感覺缺一點什麼。後來也是當時跟我一起申請的戰友們一個一個學校去跑,看每個學校有什麼項目,無意之中發現了這個領域,就跟我說,「唉,這個很適合你啊,因為你不就愛跟人講話,又喜歡做點設計,平時就老嫌棄我們做的界面丑,好像這個跟你想做的東西很沾邊」,然後我就去了解了這個領域,才覺得「唉呀好像有一個東西,真的自己如果做了會很開心」,然後就大膽去申請了。
其實當時也有點糾結,因為也拿到了幾個不錯的學校offer,每個家長可能都會有一個名校夢吧,希望你的孩子去非常有名的學校,我當時拿到了,就是你們的那個Michigan的offer,它的世界排名非常好,我爸爸又恰好聽說過,就覺得「唉呀,這個學校好呀」,後來又拿到了布朗,它畢竟是常春藤,也會讓父母就覺得「唉呀這出去就是臉上有光」,至於UW這個項目,其實當時都從來沒有想過能被它錄取,當年我知道那一屆大概有十幾個大陸學生都申請了,我其實都不知道為什麼選了我,直到今天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當時拿到了之後就覺得很確定,我覺得有的時候你如果做一件對的事情的話,你自己心裏面就會很篤定,我當時就是這種感覺,所以就去了。其實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希望勵志一下,為大家打一個雞血,如果你覺得有一件事情非做不可,你就是要去做,那可能就是對的,你就一定要去把它做了。
Riceman:那個時候是2011年,就是5年以前,HCI、UX在國內都沒有很多普及的感覺,當時用戶體驗都不是個事兒,那個時候iPhone才出了3Gs之類的。然後到今年2016年,感覺這四五年來,用戶體驗這個行業有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變化,也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小夥伴,知道了這個行業,想要進入這個行業,通過申請國外的學校呀直接進入這個行業,或者轉專業成為設計師。感覺這是一個熱潮吧,你怎麼看待這個熱潮?你對於這些轉專業的同學,有什麼想說的?
Spell:嗯,對,其實我覺得當年我在就是開始申請的時候,對於這個行業認識的比較狹隘,因為我本身是學計算機的,所以我覺得人機交互就是一方面是「人」,另外一方面這個「機」就只有計算機,但是實際上現在HCI的應用領域已經非常非常廣了,除了計算機之外,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很火的一些技術,無人駕駛,大家可能不會覺得無人駕駛有很多跟這個計算機或者是跟人機交互有關。但是實際上,它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這種交互模式,比如說,我怎麼樣從駕駛模式切換到無人駕駛,我不能說我摁按鈕,車就立馬開始自己開了,因為這樣會很不安全,或者是我又摁一個按鈕,這個就立馬轉回給我,讓我開,那我可能根本就沒有準備好,所以它就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交互模式,要去做很多測試。他們提出的一些模型,比如說我在方向盤的兩側有兩個paddle,然後我要把這兩個這個按鈕一起按下去,按的時長,比如說5秒或者是8秒,然後我這個車才會切換到就是自動駕駛模式。反之如果切換回來也是一樣的。既要減少誤操作的頻率,又不能讓這個交互很複雜,其實這些都是人機交互所要研究的這一個領域。我覺得就是這個行業不僅可以做用戶體驗、做設計,用戶調研,還有一些前瞻性的項目,其實也是跟這個領域息息相關的,甚至有些人出來會專門去做專註做產品,因為他可能更懂用戶,我認為這個發展只會越來越好。
我記得在我剛畢業的那一年,找工作其實是比較難的,來學校的各大公司,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只在招程序員,然後我不得不拿著我自己的作品集,然後一個一個挨個給他們說,你看看我做過的東西吧,才能去爭取到一個面試機會,到現在我很多學弟學妹可能剛剛畢業或者畢業之前就已經早早就找好工作了,然後也許能去很多很好的公司實習,我覺得我自己是有親眼看到這個的發展的趨勢的。包括就是在我,在我來美國的時候,可能大概有十幾所,或者是20所非常好的美國大學才有這個專業,現在我們知道的就是起碼有50到100所的一流大學,其實也很大程度地反映了這個就業的這個需求,所以這個領域確實現在發展是非常好的,非常火的。
Riceman:那聽上去感覺大家都應該趕快跳坑啊,我知道不少有學建築的、新聞傳播的、或者是計算機的,還有心理學什麼的都想要往這個方向轉。你覺得這個專業是適合所有人的嗎?
Spell:對,其實我這些年就是除了在做自己日常的工作之外,很多時間都在做跟hci的教育有關的事情,包括帶過一些課呀,然後現在也經常會帶一些線下的這些課程,或者bootcamp。我自己接觸過的學生很多,我覺得可能幾點很重要,其中第一點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你應該是一個有同感心的人,因為其實我在平時跟人交流的過程中,可能大家都覺得這個同感心是一個很虛的概念。並不是說,「我覺得我這個人挺好的,我有同情心,然後我應該就有同感心」,我覺得這是兩回事,同感心就是你能夠設身處地地、認真地、真正地去理解別人的需求,以及跳出自己本身所有的那個思維定勢,這個其實是很難的。就比如說當你還沒有來過美國的時候,我告訴你信用卡消費應該是怎麼樣的,你在國內可能很難去理解這種很健全的信用分數制度,包括這種不同的消費方式,你要去摒除自己原本有的那些知識,然後把自己放到當前的這種情境下的這種能力,其實是很重要的。這種能力也不是說每個人都有的,我覺得每個人一定會有自己適合的那麼幾個方向,但如果你不是在這個方向的話,我覺得不要強求,你轉過來會很辛苦的。
第二個就是我覺得我見過的好的做ux或者hci的人都很熱情。我們有很大的一個UX群,然後我經常會有朋友就講說,我覺得這個群就我自己平時在微信上加了好多群,但我覺得這個群是一直以來氛圍最好的,因為設計師們在一起,很喜歡去分享我今天看到的東西、我聽到的東西、我發現有意思的趨勢,而相對來說,我的其他的群只是在大家有需求的時候會出來問一個問題,或者是發一個紅包或者發個小廣告,真正的健康、積極的交流相對會少一點。我也不是說就是自誇我們設計師,我們有很多龜毛的地方,但是相對來說,我覺得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熱情度,相對是我見過所有行業裡面最高的。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或者是不喜歡這樣的群體的話,可能也是要慎重的。我覺得這兩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準則吧,去衡量你是不是適合學這個。
Hoka:嗯,那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申請hci的這個專業,你在一畝三分地上面發了你申請的那個帖子,然後就很多人來找你幫他們改文書,或者是看他們的resume,或者是portfolio,我想知道,你覺得那些招生的委員會,他們對於小朋友的文書啊,或者資料啊,或者是他們的硬體,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要求,或者是怎麼樣的小朋友會比較容易申請到他們理想的項目?
Spell:其實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可能會講一個大家一開始會比較難接受的一個觀點,美國的教育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就是「我要把教育提供給需要教育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你什麼都會,你的簡歷裡面寫的我什麼都會,我完美的GPA、GRE,我什麼都明白,我做的項目項目經歷一大堆,可能對於美國人來說,相對來說你是並不需要被教育的人,你反而要有一個非常真實的理由,你為什麼要回來讀書?
你告訴我的理由不應該是「我年年學生會主席、gpa4.0」,而是「我覺得我學了這個,能做到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其實我的看法可能恰恰和很多人不一樣,我覺得也可能是我當年申請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吧,就是我沒有想過我要去展示我是一個多麼出色的學生,我只是想告訴他我做過什麼,以及我想做什麼。
我這麼多年接觸過的不管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我的學生,大家可能還是多少印證了我這個想法。我跟一些招生委員會的人去聊,大家好像也確實是這麼想的。我覺得這是中式思維和美式思維的一個很大不同,但是如果你要問我,「那我也總得有點硬性標準吧,不然我心裏面會覺得啊,那我就不考托福,不考GRE了」。其實不是,我覺得不管什麼時候,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樣,就是你不能有短板,在這個基礎上,你再有一個長處,你就會對自己有信心得多。
不管是你現在就是申請出來留學,還是你畢業了想找工作或者是你之後想跳槽,想升級都一樣,你有什麼地方做得特別不好,比如說你2.0的GPA,那就算你表現出了極大的激情,別人會覺得你缺乏學習能力,你還是沒有辦法很好地去證明自己,尤其是hci這個方向在美國非常的火,各大院校雖然都開了、現在可能招生的數量是幾年前的10倍20倍了,但是美國人自己也想讀呀,你怎麼樣去表現你比他們還要厲害呢。
像現在很多學校為了更好地篩選,學生都要面試,那你怎麼樣去應付這樣很複雜的這種面試的情況呢?甚至就是如果你還想要點獎學金,你怎麼樣去證實自己有這個能力呢?你托福只考了80分,那別人就會覺得你有這個交流能力嗎?所以我覺得大家不管怎麼樣,不要留短板,如果網站上說我們想要100分以上的托福,那你就要考100分以上,你要是考90多分,你要用一個多大的長處才能去彌補你這個不足的這一點呢?
Hoka:所以聽起來在硬體上主要就是達到學校官網上的那些要求,然後在材料的準備上,主要是要真誠地表達自己做過的事情和想要深造的願望。
Spell:對,我們跟Michigan招生辦公室工作過的同學和老師都打過交道,然後他們就會說,我看中國學生的這個簡歷的時候非常地confused,因為他們怎麼都一樣呢?怎麼所有的人都在學生會呆過,所有的課外活動都一樣,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diversity。久而久之,我就會懷疑這是不是假的。然後甚至有一些學生在簡歷上說我,我是校園辯論會金獎得主,來了之後,上課從來沒有問過問題,從來沒有跟別人去交流的慾望,你讓我怎麼去相信你們的簡歷,久而久之地,他們就會覺得這些東西都不真誠了。那他怎麼樣發現你是不是真誠呢?可能從你的簡歷,到你的Personal Statement,再到你的作品集,他能看到一個完整的人格,他才會覺得這個是真誠的,我覺得現在其實這個是比較難的一部分,畫蛇添足反而是沒有用的,你是什麼樣的人,這個要真誠的表達出來,這個可能是最加分的項目。
Hoka:我有點好奇,對於作品集這件事情,因為我們知道有很多轉專業的小朋友在申請,尤其是像計算機背景啊,心理學背景,像我們這樣的人以前可能沒有做過很多的設計,那麼在我們這種作品集或者是文書上怎麼樣可以強調出我們自己的興趣呢?
Spell:這個也是大家問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我自己的看法就是,學校也不是真的一定要看到你有做過一個hci的項目,而是更多地想知道你有什麼樣的經歷,讓你來想來學這個。我覺得很多時候其實作品集,它是一個加分項。比如說,如果你是學藝術背景的,或者有任何的設計背景,我都覺得你一定要有一個作品集,但是如果你是其他背景的,我覺得有作品集的好處,主要也是你不僅在申請的時候,可能會成為一個加分項,很重要的也是你來了美國之後,你可能很快就可以開始投入到找工作、找實習的這個大潮裡面去,在時間上會對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我講講作品集里到底應該放什麼。我倒不認為作品集一定要放所有的項目,都跟hci有關。如果你現在在大四、或者大三現在準備開始申請的話,你應該是有足夠的時間,至少可以去了解一下hci到底在做什麼,然後切身去參與到一個項目里,哪怕是很小的項目,這樣你可能能給自己提供一些素材,就是你為什麼感興趣。除此之外,我覺得你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價值,你沒有必要(編造)。比如說我們去年有一個學生,在香港做了好幾年的記者,你說一個記者,你要讓我現在就是硬生生給你扯,我做了一堆hci的東西,你也不會信,對吧?但是他可能在做記者的每一年之中,會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眼界,他反而更想去說,把我理解的這個世界和社會展示給你看,我再來告訴你,我學hci到底是為了做什麼,而且有哪一些事情,我可能不學我就做不到,我學了我才能做到,這些可能是對於一個作品集來說是更加有用的。
我不建議大家說一定要把你的整個作品集全部往hci這個方向去靠,而是更多的怎麼樣通過這個作品集去展示「你是你」這個概念。
Riceman:現在是16年4月,差不多offer都已經發了,然後發完了以後很多人都會拿到多個學校的錄取通知,那怎麼在這多個學校當中做出一個選擇,你覺得在選校的時候他們應該看重哪些?
Spell:我當年選擇了一個hard的模式,大家都覺得我去了西雅圖,然後好像又聽起來好像沒有別的中國人,又拿了獎學金,你好牛逼啊,你一定過得順風順水吧。其實不是的,我真的選了hard模式,因為沒有任何前輩的經經驗可以借鑒,然後也沒有誰可以真的來給我一些指導吧。包括校園網路比較單一等等,我其實從中還是學到了不少的教訓。所以現在如果有人來問我選校的建議,我都會問他這幾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你想過你自己的這個職業發展嗎?你是想留在美國還是想回中國,你以後會不會有深造的想法?
然後就是你對科研這些有沒有興趣?你的發展傾向是怎樣的?比如說,如果現在讓我重選一回,如果我當年知道,我一定要留在美國工作,我就是為了留在美國工作才出來讀書的,那我可能應該考慮去密歇根,因為現在所有美國學校裡面校友人數最多的就是密歇根大學,密歇根的校友網路非常非常好,你們在灣區應該能很清楚地感覺到,大家一呼百應,而且公司里不管中國人,美國人、印度人都有很多Michigan的校友。這個校友網路一定不能小覷,美國也是一個人脈社會,所以這個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所有的同學都是微軟、亞馬遜、波音、星巴克,就是這幾個大公司,其實相對來說是一個挺單一的校友網路,對於我後期的發展其實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你要先想著自己的規劃,然後再去了解這所學校是不是可以滿足你的這個規劃,我覺得除了這個之外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你到底喜歡做什麼。因為其實不同的學校它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領域,這些基本的工作你應該在寫文書的時候就做好了。每個學校它都有不同的特點,像我知道,有些學校就是出researcher的,各種用研的人,比如說這邊的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他們的那個項目叫human factors,出來都是很出色的做用研的人。
如果說你其實並不喜歡做設計,也沒什麼天賦,就不是為了做那種很漂亮很fancy的視覺體驗才來讀書的,那麼你可能就可以去排除像Sschool of Visual Arts那種很貴的純設計類的學校,轉而去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適合這種更偏向研究的學校?就是要問問自己,你到底喜歡什麼,然後去找適合自己的那個。我覺得其實在上學的課堂上,你能學到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但是你選擇學校的氛圍會決定你以後會有什麼樣的人脈,然後可以幫助你去更好地發展你的愛好和趨勢。如果你要讓我說,你選哪所學校能學到最多的知識,我相信美國就比如說cmu、umich、goergia tech、uw,這些項目都是最一流的項目,你說他們的教授誰比誰差呢?哪個項目沒有一兩個屌爆了、你在CHI上面經常能看到名字的牛教授呢?但是真正讓你學到東西的,其實更多的是從跟你一起做項目的同學,以及你能拿到的實習機會。所以比如說你想學技術,然後你去了一所偏技術的學校,你的同學可能80%也都是這樣的人,那麼你就會有一個良性的網路去培養你的這個愛好,然後包括以後找工作的時候,你跟這些人的聯繫還是會幫助你更好地去學習你想要學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這兩點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覺得自己以後想做什麼?你喜歡什麼?如果知道了這兩點,在選學校的時候會更有目的性一些。
-----
以上是本期播客文字版本的第一部分內容。覺得我們的播客有幫助的話,記得給我們點贊哦~
最後再說一次,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訂閱收聽我們的節目:
手機:iTunes、荔枝FM、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任何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如Overcast, Pocket Cast等)
網頁端:podcast.uxcoffee.co
在以上APP中搜索「UX Coffee」就可以找到我們啦!
掃描二維碼或微信內搜索「UXCoffee」,關注UX Coffee 設計咖 微信公眾賬號
*Spell肖像歸其本人所有。
推薦閱讀:
※那些經典UX 設計模式中容易遭到誤用的設計
※活用實時特性提升用戶體驗
※「新聞動態」- 2月設計熱點匯總
※移情圖實戰:10分鐘創建用戶畫像
※「掘金· 翻譯計劃」|現代設計師都不喜歡簡潔、美觀的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