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閱讀那個隱秘的美國,和斯通納的臉

誤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9《反科技的工作與生活哲學》 的「誤讀」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的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隱秘美國和老斯通納

作者:紀宇彪

書 名:斯通納(Stoner:A Novel

作 者: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1)

定 價:39 元

William Stoner 是個什麼角色呢?文學史上典型的庸眾,一個能力指數排名第十的普通人:一個內向的中世紀研究專家,一輩子與古代文獻為伍。他懷著虔誠的堅毅仰望大學,認為依舊相信信念的力量的人能在這裡找得到庇護。雖然還沒退休,但依舊是校園裡的古董。如果放在今天,比較合適的類比對象應該是化石。——史蒂夫·阿爾蒙德

2013 年 5 月,《出版人周刊》撰文討論「 《斯通納》現象」,當時的文章標題是這樣的:A 『Perfect』 American Novel Strikes Gold Overseas。

2013 年 8 月,英國全國各獨立書訊榜單上,《斯通納》名列前茅。朱利安·巴恩斯稱這本書為 2013 年必讀的小說。 截止到 2014 年 1 月,《斯通納》一書已授出 22 國版權。如今《斯通納》已經橫掃歐洲的暢銷榜單,持續引爆了關於美國文學正典[1]的討論。

一部「非美國」的美國小說

2010 年 8 月末,喬納森·弗蘭岑帶給人們一本叫《自由》的小說,並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老牌《時代》周刊的封面照上寫著簡潔有力的標題:Great American Novelist。

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實在太多,他們又是那麼擅長處理好地方特色與傳統的關係,這一切匯合起來使得英語世界的文學繼續欣欣向榮著;而美國已經將「偉大的美國小說」當作是一個專有名詞而不只是形容詞來期盼文學作品了。

香港媒體人梁文道總結了符合這一「專有名詞」的小說的幾個特徵:

  1. 它固然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但是也能夠打動一般的美國讀者。與此同時,它還要關注一些特別宏大的主題,而這個主題又不只是切合於它描寫的那個時代的關懷,同時還要有某種永恆性和普適性。
  2. 更重要的是,篇幅要夠長,裡面出現的各種人物要非常立體,非常具象。
  3. 最後,它最好還是一本比較寫實的小說。

半個世紀前的《斯通納》可以說每項皆具,算得上是一本有分量的好小說,但由於 60 年代美國文壇實驗色彩異常濃重,而《斯通納》敘寫的是庸常生活,行文克制,在 1965 年的首版沒有獲得多少關注。

發現並再版《斯通納》的出版人埃迪溫·弗蘭克,他主編《紐約書評》出版社「重現經典」系列,也感慨:

很顯然,《斯通納》並不像它那個時代的美國小說。那個時代的美國小說都有一種好笑的誇張和炫耀性,而且常常是緊跟時事的,比如《第22條軍規》和《波特諾的怨訴》;還有,它這本書不像當時的元小說或新新聞主義那樣,不是那種重塑人們觀念、重塑人們對小說的觀念的書。

直到現在,它在英國的暢銷還是讓一些美國作家感到疑惑,這些作家覺得它只能算是部輕量級作品,談不上偉大。

朱利安·巴恩斯則說它是一部真正的「讀者小說」:

它是好,而且有著可觀的實質性內容,嚴肅性,以及心中可以回味的餘韻。這是一部真正的讀者小說,意指它的敘述強化了閱讀和研究的價值。很多人會被勾起誦經時的頓悟情景,以及文學的魔力初次製造出某種距離感的時刻,閱讀像《斯通納》這樣的小說被示意為也許是理解人生的最好方式。

舍此,它描述的更是一個隱秘的美國,在這個故事裡,歷史事件中戰爭被敘說的優先順序顯然比不上主人公內心的戰爭。或許,這本小說就是想讓我們透過一個人的內心去窺視那時那個更具體的美國。

三百多頁的人生速寫

全書以斯通納為主角進行敘事,採用的是第三人稱的寫法,所以你經常可以看到像「但他們心裡並不承認這點,直到很久以後才認識到這種失敗的意味。」這樣的對劇情有預示性的句子。

書的開頭倒敘了斯通納被遺忘的情景:他死後,名字被學校同事題在捐贈給圖書館的一本中世紀文獻手稿冊上,他已然是個失落的存在。

斯通納於 1891 年出生在密蘇里中部的一家小農場里,小斯通納覺得,雙親雖年輕卻由於勞作與擔憂變得老衰,而他在 17 歲時,由於農活的重壓已經開始駝背;

18 歲那年,父親讓斯通納一到秋天就去上 40 公里外的農業大學,原因是土地已經不再肥沃,大學知識會讓斯通納生出法子來。斯通納穿著古怪地去報道了;

大學二年級時他需要修英國文學概論,過了很久,他依然讀不懂書頁上那些晦澀難明的詞語。而在一節課上,教授斯隆的提問讓斯通納的文學和生命意識開始蘇醒;

轉入文學系的後幾年裡,23 歲的他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一戰爆發;

在隨後的職工歡迎會上認識了自小受到嚴苛家庭教育的伊迪絲,經過熱烈追求,伊迪絲及其家人答應了他們兩人的婚事;

婚姻不幸福的斯通納把精力投注在教書事業上,並決心出書;

婚後三年,伊迪絲表現出了強烈的情慾,不過不是因為和斯通納靈肉投契,只是她想要個孩子;

斯通納 32 歲時有了一個女兒——格雷斯,而他仍然忍受著妻子病態的性格和行徑,這段關係並沒有好起來;

36 歲那年,斯通納的雙親相繼去世,他再次回去看了看那片家鄉的黃土;

不惑之年,他和系主任勞曼克思發生矛盾,他始終拗不過校園政治,被安排去教授用不上他才華的課程;

43 歲那年,他又遇到了以前的研究生凱瑟琳,兩人惺惺相惜,靈肉相擁這短暫的愛情,後因妻子和校方的介入,他和凱瑟琳再也沒有見過面;

女兒格雷斯意外早孕,格雷斯小時候眼中那聰慧的光,在母親畸形的教育下早已消散不見,斯通納在 50 歲那年目睹了女兒的毀滅;

1949 年,凱瑟琳出了書,扉頁題了「獻給威·斯」;

1955 年他被確診為癌症;

一年後,受完學校的表彰,肉身疲倦的他去世了,終年 65 歲。

三百頁寥寥,卻勾寫出他有些殘酷的一生。從世俗角度,他的人生充斥著挫敗與躊躇,屢戰屢敗,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在家庭和權力的聯合夾擊下所表現出來的勇氣。

他失敗,但不失意

作者約翰·威廉斯自己也說:

我覺得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英雄。很多讀過這本小說的人都覺得斯通納的人生太可憐和不幸了。我卻覺得他的人生過得很好。顯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數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滿感情,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意義重大。在這部小說中,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斯通納對一份工作的感覺。工作給他某種特別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

作者在書的前言就表明這是杜撰出來的故事,而這完全可以是我們讀完還在慨嘆「斯通納在生活里是個輸家」的借口——你覺得在現實中很少人那麼失敗,或者說,我們對英雄主義的認識太狹隘。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也歷經諸多挫敗和苦難?只是我們自己會調適好情緒和看法,學會安慰和遺忘。但這時,我們好像能在故事裡看到自己。

他,在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就覺得父母的心智其實都老衰了,到父親去世那陣子,他慨嘆父母的生活始終在毫無歡樂可言的勞作中延續著,他們死後也將埋在他們翻過的土裡,也將變成執拗的土地毫無意義的組成部分,而對於一直光禿禿的、脆弱的、荒蕪的家鄉布恩維爾,他逃離卻懷念,那是他身份的一個證明——一個早年間像土地般發黃的人,逆來順受。

他,初次看到大學的壯觀建築群,敬畏之下,還有種從未出現過的安全和靜謐感,靜靜觀望,好像自己無權進去。

他,遇到他的開天鴻蒙第一人——教授阿切爾·斯隆,文學與詩開啟了他的感官,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身體陌生,手是褐黃的,指端粗壯,甚至能感受到血液的從指尖到整個身體微弱又隨意地顫動著。他也感覺到時間不是他習慣的那樣正常流逝,而是斷斷續續地流逝著。

他,平生第一次有了孤獨感,結交了一個後來「緊緊地縮在生活序列里」、懂得在生活里巧妙地輾轉騰挪的費奇,還有一位他們兩個都喜歡的那個目空一切,後來參軍英年戰死的馬斯特思。斯通納晚年還經常想起這位像幽靈附在他們身上的朋友,畢竟這位朋友曾深刻地「揭穿」過他:

你是什麼樣的人?一個單純的土地的孩子,像你假裝的那樣?噢,不。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夢想家,一個更瘋狂的瘋子,我們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訶德,但沒有自己的桑喬,在藍天下歡跳。你足夠聰明,但是你有這個瑕疵,那個頑疾。你覺得有某種東西值得去尋找......你不會跟這個世界搏鬥。你太弱了,你又太固執了。你在這個世界沒有安身之處。

他,抗拒參軍,不覺得那是榮耀之路,他內心有一塊巨大、冷漠的保留地。當他妻子毫無餘地地買了一幢房子後,雖然對於斯通納來說這簡直是毀滅性的財力負擔,但他內心的自留地有了外在的寄託——他的書房。

他,在「除了氣質優雅順從沒有其他義務」的神經質妻子面前,長期無計可施,保護不了女兒免受那種家庭壓力的壓迫。

他,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很是滿意,一開始反覆地閱讀印刷出來的文字。

他,講課常常激情迸涌,乃至結結巴巴,在看到學生們在作業里開始流露出的想像力以及各種試探性的愛的啟迪等跡象時,他備受鼓舞。

他,疲於應付妻子那偽裝成愛和關心的算計和報復 ,同時遇到了靈肉投契的愛侶,後來又迫於壓力放棄了這段關係,他驟然老了。

他,對學術性的堅持讓他和系主任產生矛盾,成了宿敵,在權力的鬥爭中處於下風。

他在歷經這些時,我們看到,即便自由的範圍對他來說越發的狹窄,但他依然在做一種選擇——孤身面對世界,他依然在選擇可以選擇的生命。比如,來自黃土地的他在來到大學後,被他的恩師觸動,後來轉而去觸動別人,他頂住被學校邊緣化的壓力繼續選擇努力去觸動講台下的人,體現出了一種教育的薪火相傳。

他站在那疊書的書脊上

中文版的《斯通納》裝幀由台灣平面設計師王志弘設計,將五部英國文學史上歷久彌新的著作上下排列,抽取其中的單字母組成了「Stoner」的名字,名字最後的「r」則取自斯通納很想研究的一個課題。

PrometheusUnbound

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Beowulf

貝奧武甫

King Lear

李爾王

Sonnets

十四行詩

English Renaissance Poetry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語詩歌

它們共同見證了斯通納追求真、愛、勇氣、尊嚴、自由、美的一生。

* * *

[1] 正典(canon)是一批被公認為神所啟示或默示(無誤)的書籍或著作。「正典」一詞分別譯自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意謂「量尺」或「量桿」。這表明正典是一系列在信仰和教義上具有絕對權威的書卷, 可以用來比較和衡量其他的著作或教導。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9《反科技的工作與生活哲學》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會員服務:service@the-offline.com

推薦閱讀:

第一次去美國旅遊,各位覺的應該最先去美國的哪個城市?
撞死一個中國人,得到一張美國「綠卡」?
請問美國的reach教材相對於美國的加州wonders教材來說有什麼優勢呢?
天雷滾滾,這場金融危機能否避開?(三)
賈躍亭的美國豪宅,能讓他住多久?

TAG: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