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人們總是認為,一段愛情最終的結局就是婚姻。
但是,前幾天有一個朋友問夫人:「我不想結婚,算非主流嗎?」 也有人和夫人說,「我渴望婚姻」 。現在的人對 「婚姻」這個東西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理解,可謂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那麼,婚姻的意義在哪裡?人為什麼要結婚?結了婚就會更幸福嗎?
今天的這一篇,夫人還是要介紹錢岳博士編譯的一篇論文,關於婚姻的過去和未來。你會發現,你並不了解婚姻的過去,而婚姻的未來也許會顛覆你的三觀。
近幾十年來,中西方的婚姻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初婚年齡上升、只同居不結婚現象日益普遍、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未婚生育增加……這些變化引發了學術界對於「婚姻」這一社會制度前景的熱烈討論。早在2004年,美國極負盛名的專業期刊《婚姻與家庭期刊》就專門刊發了一組有關「婚姻及其未來」的學術文章。其中,家庭社會學領域最有名的美國學者之一Andrew Cherlin的論文《美國婚姻的「去制度化」》被廣為引用。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婚姻制度變遷的文章:其主要觀點是婚姻的約束力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逐漸變弱。具體的表現包括同居的增加以及同性婚姻的出現。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社會變遷導致婚姻的意義發生了變化。
20世紀50年代以前,美國的婚姻主要是制度化婚姻。也就是說,通過婚姻而形成的家庭給人提供性交和繁衍後代的合理場所。換句話說,婚外性行為、未婚生育都是不被社會認可的。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婚姻逐漸由一種制度化關係變成了一種相互陪伴的關係。夫妻雙方應當是對方的朋友、戀人,而對伴侶這樣的要求在以前的制度化婚姻里是幾乎不存在的。當時美國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經濟繁榮期,丈夫賺錢養家,妻子做全職家庭主婦是最主流的家庭角色分工模式。夫妻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經營包括他們孩子在內的核心家庭,而且他們對婚姻關係的滿意程度主要取決於他們自己以及配偶是否扮演好了各自在婚姻中的「角色」、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如男人賺錢、女人顧家等)。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陪伴式」婚姻在美國也漸漸失去主導地位。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她們和男性一樣在外工作、賺錢養家,相應地,妻子和丈夫在婚姻中的「角色」和責任就變得比較靈活,而且可以協商了。當人們開始評估他們對婚姻是否滿意時,他們更多關注的是他們自己是否在婚姻中有所成長,他們的想法、感受是否在婚姻中得以表達。這時,婚姻已經從「陪伴式」婚姻轉變成「個人化」婚姻。個人化婚姻強調人的自我成長,即每個人應該發展獨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是僅僅為了伴侶而犧牲自己。同時個人化婚姻強調當遇到問題時,夫妻之間的溝通和坦白是必不可少的。
這幾次婚姻意義的轉變直接體現的是人們企圖從婚姻中獲取的東西發生了改變。現在人們較少關注自己是否扮演好了社會認可的角色(比如稱職的父母或忠誠、有犧牲精神的配偶)。相反,人們希望獲得的是個人的成長和深層次的親密感。這種親密感是通過坦誠相見的溝通以及與配偶分享內心的感受而達成的。因此,在婚姻去制度化的過程中,有關家庭和因為家庭而約束個人生活的社會規範逐漸變弱。相反,個人選擇和自我成長是他們維繫婚姻關係的主要目標。
這時,就有一個疑問了:人們到底為什麼還要結婚?
雖然美國目前的結婚率較20世紀中期有所下降,但一項近期的研究表明接近90%的美國人最終都會結婚。80%的年輕人都期待自己會結婚,並且這個比例一直保持穩定。那麼到底為什麼同居伴侶仍然傾向於選擇結婚而不是一直同居呢?
這份研究認為婚姻的主要功能在於提供可強制的信任(enforceable trust)。婚姻仍然要求夫妻雙方有一個公開的對長期關係的承諾。而同居關係則僅僅需要伴侶之間私人的承諾,因此比較容易破裂。
同時,婚姻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象徵社會地位的指標。人們通常只有在獲得了穩定的職業、積累了一定的存款之後才選擇結婚。人們的婚禮也越來越盛大,因為他們企圖通過婚禮儀式、買房、購買其他家庭生活設備來向其他人證明他們已經獲得了一種有聲望的、舒適的、穩定的生活狀態。以前,人們是先成家後立業,但現在經濟基礎往往是婚姻的先決條件。現在,婚姻已經成了人們在人生髮展巔峰時才會做出的選擇。
那麼,未來婚姻會是什麼樣的?作者提供了三種設想。
第一,婚姻逐漸重新制度化,即變回20世紀中期的那種婚姻關係模式。但作者認為這樣的可能性非常小。
第二 ,婚姻維持現狀,即婚姻仍然是去制度化的,但保持普遍並且區別於其他的兩性關係形式。但作者懷疑目前去制度化的婚姻模式在美國可能無法維持很長時間。
這就導致了第三種可能性,婚姻逐漸消失,即由於制度化的慣性很多人仍然結婚,但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婚姻不是非常重要。
夫人有話說
社會的變遷容許更多的人去表達他們的個性,張揚他們對「婚姻」的看法。在《生活大爆炸》里,謝耳朵參加好基友霍華德的婚禮,他在致辭的時候說:「人窮盡一生追尋另一個人類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無法理解,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須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
當然,這個世界上有謝耳朵,也有霍華德。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我們最終需要追尋另一個人,和他/她共度一生,彼此陪伴,從對方身上得到快樂。雖然研究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婚姻的未來在哪裡,但夫人卻期待,關於婚姻,未來的我們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能夠做自己,而不被道德綁架,同時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
作者錢岳,《知識分子》獨家簽約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註研究家庭婚姻、社會性別關係。
反雞湯,反狗血。歡迎關注繆斯夫人 - 知乎專欄,一個愛拿數據說話的另類情感專欄。
推薦閱讀:
※條件相當&三觀一致,就一定會婚姻幸福嗎?
※最好的生活,並不是你呈現給別人的和睦表象
※天天看韓劇喊老公,你知道韓國的婆媳關係什麼樣嗎?
※為什麼歷任男友在我提到買房問題的時候都會很抓狂?
※30歲女人離婚了是否還要重複擇偶婚姻等周而復始、如果不重複還有什麼其他的活法?
TAG:家庭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