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離到接納

一、 把壞從世界中隔離

幼兒就開始接觸「壞」的東西:蛇會咬人,是壞的,不要靠近它;癩蛤蟆很臟,是壞的,不要摸它;插座有電,很危險,是壞的,離開它;不要玩火、小心河水、不要打鬧……

因為有可能傷害到自己,這個世界的很多事物被早早的貼上了「壞」的標籤。 「這裡有個坑,不要走這條路」「他是個壞孩子,不要和他一起玩」「男孩子玩什麼洋娃娃啊,不要買」「這麼小就知道臭美,把媽媽的口紅扔掉」。當父母認為某些東西可能對孩子不利後,最簡單的方式是讓孩子離開它。

當然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此時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這是壞的」。有耐心的父母會解釋這些東西的危害,只有極少數父母會在判定「壞」的同時還提到它們的優點。因為對孩子簡單的頭腦而言,明確的可執行的判斷和命令會更容易接受,事物有好有壞的描述反而讓他們困惑。因此,越缺乏耐心的父母越會選擇簡單的命令和解釋。「這是壞的,遠離它」,已經可以同時完成解釋和引導了。

然而,簡單也意味著粗糙。當父母將孩子世界中的某樣東西貼上標籤並用遠離來要求孩子後,這樣東西就從孩子的世界中消失了,他的世界也因此少了一塊。為什麼越嚴厲的父母孩子越木訥,因為一個個的「不許」切割了孩子太多的空間,在這麼逼仄的空間中孩子又怎會不拘束呢。如果說缺乏管教的孩子會怨恨父母沒保護他們遠離傷害,那麼管束過嚴的孩子怨恨的是父母將他的世界撕扯的支離破碎,讓他失去了許多原本可以享受的精彩。

二、 「壞」的泛化

可以看到,簡單的將某種東西排斥以此遠離危險的做法是有隱患的:因為游泳有危險而徹底遠離,它的樂趣也就無法享受了。當我們把非好即壞的判斷方式延續到成年,就有可能成為僵化而保守的人:戀人有一個缺點,那麼他就是壞的,離開他;老闆的某個做法很糟,他是個壞老闆,離開他;社交中常遇到煩惱的事,社交是壞的,離開它。

就像一個看見病人什麼身體部位出問題就切除那部分的庸醫一樣,某樣事物有缺點就徹底放棄的人也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愈縮愈小,成為一個困在安全小盒中的心理嬰兒。

如果不提弊端,因為蛇有危險就遠離蛇的做法至少還是可行的,但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是無法切割的。幼兒總有一些做法讓家長定義為壞,學生總有一些時候被老師判定為差,成人總有一些方面不如別人。這些存在我們自己中的差、壞、不足又該如何切除呢。

發現孩子偷東西後,有些家長會狠狠打孩子的手,似乎問題就在這隻手上。因此就有人格發展停滯的成人試圖切下手指以求戒賭,而《秦腔》里的引生也因為愛慕村花白雪而不得砸爛了自己的生殖器。

當我們滿足於「壞即切除」的簡單思維後,自我攻擊就隨之產生:一個沒有得到過父母之愛的孩子可能因此選擇自暴自棄,試圖以這種方式懲罰自己,來切除自身中壞的部分換回寵愛——所以一個會以自殺來懇求複合的成人一定是不成熟的;一個因為手淫而給自己貼上壞的標籤的人可能發展出各種性心理異常,終日惶惑;一個認同「不是最好就是差」的人即使取得了別人羨慕的成績,仍然自虐式的工作,試圖在所有方面戰勝所有人。

三、 接納壞的自己就是接納完整的自己

只要這個世界還有標準,壞就必然存在。認為瘦是美的,胖就必然是丑;富有是好的,那麼貧窮自然是壞的。

如果無法接納壞,那麼擁有「壞」屬性的人就可能選擇否定。他們把貧窮說成淡泊,把淺薄說成單純,把無能說成超脫,把庸碌說成踏實。這種做法和試圖切割「不好的自己」異曲同工,只是將排斥換成了遮掩,本質都是不敢承認自身的不足,不能接受自己存在「壞」的一面。

不接受壞的存在就無法面對它,不面對它就無法找到產生壞的根源。有無相生,上下相形,不看到壞,就不會知道好,也不會學到平衡之道。不承認自己的慾望,我們找不到放縱和自律的界限;不接受自己的私心,我們不會做到親疏有度;不接受自己的懶散,我們不會做到勞逸結合。不接受壞,我們就無法從切割出的壞中發現被丟棄的新世界。

人,就是這樣長大。

推薦閱讀:

學會這幾點,你能愉快地堅持
好看的人,都自帶自律屬性
上半生,她是亞洲第一艷星;下半生,她是中國衛星導航之母,國之驕傲
你對父母的態度,決定你過怎樣的人生
貶低言值的三句話

TAG:自我成长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