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模板化」的一些思考

前幾天跟小夥伴聊天,對於我之前的一些行為,他提到「套路」、「模板化」的看法,並且委婉的指出,這樣可能會限制自己的思維。

背景信息(參考之前的兩篇文章):

還在為產品經理面試發愁?準備這三點就夠了

準備簡歷的心得,談一談「包裝」和「小心機」

我想了想,其實這是一個蠻深的話題,正好以此為契機,聊一聊所謂的「套路」,或者好聽點說,「模板」。

第一點,「模板」可以降低門檻

舉個栗子,對於成熟的大公司,往往有現成的模板庫,包括各種常用資料,譬如PRD、MRD、數據需求文檔等等,直接套用即可。不論是剛入門的實習生,還是經驗豐富的老人,都可以方便的寫出規範化的文檔。

再比如說,雖然對於產品經理的求職準備,往往沒有固定的套路,不像身邊的準備研發的同學,刷完三遍leetcode,offer追著走。但是,依然有大神總結了產品經理常見面試問題集錦,就算之前沒有面過PM,認真準備好這些問題,拿下一場面試也不算難。

面試,其中有一個「試」,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考試。誠然,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考核個人能力,但是掌握一些考試的技巧,也未嘗不可。對於剛剛入門甚至還沒有入門,兩手空空的同學來說,「模板」是一件強有力的武器。

第二點,「模板」可以隱藏動機

之前在面試&簡歷準備的小心機中提到過,對於心儀的公司,可以做些背景調查。就像追妹子一樣,如果真心喜歡,會自然而然的更多的了解她,關注她。這樣面試官也會覺得你是一個有心人,對你另眼相待。

但是換個角度看,有些人其實並不真正感興趣,但是會因為某些因素刻意為之,這種情況就需要企業招聘時睜大雙眼,仔細篩選。

舉個自己的例子,面網易遊戲的時候,我做了非常詳細的背景調查,甚至下載了當前網易遊戲最掙錢的手游——大話西遊,註冊了賬號,試玩了幾局。

儘管做了許多表面功夫,但是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兩三句話就識破了我,發現我對遊戲並不感興趣,甚至非常不友善的問了句,「你知道你投的是什麼崗位嗎?」

由此可見,「模板」只是一種「術」,背後的「道」,是真正的興趣點,是你這個人。忽略了這一點,僅僅只看表面上的東西,很容易死無葬身之地。

第三點,「模板」的限制性

模板的限制性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模板的存在,對人的思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模板本身的局限性。

譬如對於大公司成熟的PRD模板來說,互聯網高速發展,幾年前寫的模板現在依然適用嗎?

譬如我之前總結的產品經理面試準備,對於每個人都適合嗎?我想的就一定是對的嗎?產品經理的準備,就只有提到的那幾條嗎?每一個問題,背後想要考察的其實是什麼呢?

「模板」就像是一條前人踩出來的大路,沿著這條路走,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也不會遇到太大的風險,畢竟大家都是這麼走的。少有人走的路,甚至沒有人走過的路,如果眼睛只盯著模板的坦途,你還能看得到嗎?

第四點,「模板」&&「方法論」

剛開始學物理的力學,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坐標系,進行受力分析,最後算出題目所求的時候,我不明白為啥要這麼麻煩,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嗎?後來隨著摩擦力、重力、洛倫茲力……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因素加進來,我一眼看不出來了。在這裡,如果說解出答案相當於成功的話,而老師教給我們受力分析,其實就相當於「方法論」。

譬如說,對於新兵,我給了他一把刀,然後教他基本的刀法,他可以藉此殺敵保家衛國。這這是一種操作「模板」,或者說,「方法論」,並且是有益的「方法論」。但是如果是一個劍客,我依然給了他一把刀,還強迫他必須只能用刀,這對他來說,反而是有害的了。

所以,對於「模板化」這個問題,其實是辯證的兩面。

對於前人的經驗、方法論、模板或者套路,保持開放的心態,試著學習了解,這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思考的一股腦照搬,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和限制條件,反而可能深受其害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 Jekyll 模板值得推薦?
mockup,logo展示模板的製作技巧
std::invoke為什麼不是constexpr的?
XMind模板那裡可以下載?

TAG:模板 | 方法论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