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怎麼辦
要先說明的是,校園霸凌(Bully)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那是另外一回事,以後如果有時間再寫。遭受Bully最好尋求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幫助。
孩子挨打了,是告訴孩子立即還手?還是尋求大人或者老師的庇護?還是讓孩子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怎樣做才是最有利於孩子的?
如果家長是出於「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吃虧」這種心理而指導孩子挨打時立即還手,那所謂的自我保護根本就是叢林法則,有悖於任何價值體系,完全無助於孩子養成健康整合的人格。
但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更擔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心靈是否受到傷害。委屈無助悲哀憤怒無法化解的感受最終內化成一種懦弱退縮或者灰暗隱忍的性格,並且在不合時宜的時候以不合時宜的尖銳的傷害方式爆發,這種傷害可能指向孩子自己,也可能指向他人。
這種擔心讓家長患得患失,即使不想插足孩子的自我應對方法產生過程也忍不住上場引導或者糾正,以避免孩子的負面感受,或者在負面感受膨脹深入之前拉回稀釋乃至通過實踐家長教授的方法反轉成正面感受。
家長在這一刻往往會扮演拯救者,滿足了自己關愛孩子的需要。但是是否影響了孩子的自我體驗感受判斷與自我應對改善修復的需要呢?孩子的這種需要究竟有多重要?家長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能共存促進發展嗎?
其實每一種感受都是有價值的。負面感受是成長不可缺少不應避免的一部分,有其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沒有經歷過害怕的勇氣是莽撞,會反噬自身,因為不知道可承受的界限;沒有經歷過懦弱的堅強是自以為是,會一蹶不振,因為無法面對事物的複雜深刻。
所以,害怕和懦弱,都並不可怕。
家長的指手劃教中斷了孩子的自我感受和判斷,孩子體會不到這些情緒感受的厚度和重量,以及累積成長轉折變化的可能性和歷程,並且隨之發展出自己可以嘗試應對改善的策略,這是孩子最大的損失。
因為生命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激發最自然最深刻的成長,形成靈活可擴展的行為模式。
一個充分感受過悲傷的孩子,會對快樂更加敏銳和珍惜;一個經歷過軟弱的孩子,會知道堅強的魅力並且緊緊握住不放手;一個經歷過自我否定的孩子,會清楚自信與頑固的區別以及如何抵達。
家長擅自決定哪些感受值得發展,而哪些應該避免或者忽略,其實是中斷了孩子深刻體會極致發展的可能性。
而我們太急於幫助,太急於教育孩子成熟。
問題是負面感受的過程之長和痛往往讓家長無法承受。雖然承受挫折與不幸是人生成長中必須培養的能力,但是沒有家長能夠承受由於自己的介入不及時,導致孩子心靈遭受重大損傷。
更何況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儘管性格的各個維度都是連續譜上的某一點,沒有絕對邊界,但是性格類型的劃分還是有借鑒作用的,尤其在描述和理解時。
比如,敏感型的孩子和所謂抑鬱質的孩子更需要得到及時關注和接納支持。也許是杏仁核和邊緣系統的大小以及神經傳遞速度和路徑導致這樣的孩子對挫折悲傷感受更敏感強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
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支持孩子去深入感受醞釀發酵情緒並觸發行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思和成長,這是家長最應該做的。除此以外家長還要從細節處幫助面對究竟「挨打要不要還手」這個問題的孩子。
傾聽,接納永遠是幫助的起點。多問「你是什麼感受?」「你想怎麼做?」「你覺得那樣做了之後你會是什麼感覺?」
傾聽本身就是幫助孩子梳理感受的過程,敘述的過程中孩子不斷校正改善自己的想法。接納孩子情緒,無論是沮喪悲傷憤怒失望,認可其是正常的。肯定其應對方法中的合理部分,支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反思。
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可以說「要不你再想想?」如果孩子主動求助,可以從比較柔軟的建議開始提出「報告老師好不好?」對於親子依戀關係良好的家庭,孩子對於遇到的挫折往往很願意傾聽家長的意見,這是探討的好時機,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詢問上面幾個問題。你會發現可能孩子的自我覺察和共情能力超越想像,或者孩子具有靈活迅速的應對方式。
然後,可以教孩子學習更強的自我保護技能。
我有一個朋友,她女兒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經常被小男孩抓辮子啦推推搡搡打啦。小女兒非常不開心,她想要打回去,但是覺得做不到,她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很失望。
她爸爸就手把手教她身體對抗的技巧,還報名帶她參加跆拳道班。後來小男孩再欺負她的時候,被她成功反擊。她很高興,有了安全感,覺得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至於要不要主動打小男孩,她認為「我討厭他那樣的人,才不要跟他一樣!」
孩子需要的接納與幫TA發現解決方法,不要讓孩子因為無法實踐自己的想法而得不到體驗和反饋。如果孩子想跟老師報告卻不知道怎麼說,那麼家長可以與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
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的是,體驗害怕,體驗無助,體驗害怕之後生出的勇氣,體驗無助之後生出的力量。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家庭教育:把孩子培養成幸福的人
※為自己大聲說話(7 歲到 9 歲)第四天課程
※跟妹子做個小遊戲 - Drawnimal「限免」
※如果孩子看到殘疾人並且問「他為什麼這樣」的時候該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