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頂星科技索引

首先需要聲明,這個子系列引用的資料全部來自 @SUNEPIAO 翻譯的Variable Fighter Master File叢書,僅供學習交流,請勿用於商業。

所謂的O.T.M超越科技(Over Technology of Macross,aka OTM),一言以蔽之,是挖外星飛船搞逆向工程弄出來的黑科技。雖說如此,OTM不僅帶來了全新的技術成品,也使得很多原本只能停留在實驗室和技術驗證機上的子系統得以實戰配備,因此部分名詞讀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全新。考慮到VF戰機的虛構科技樹也有相對明顯的階段性趨向,我將依照從老到新的平台順序予以整理和解釋。顯而易見,越是後面出現的VF,就有越多已經投入實用和當時剛剛出現的先進科技可以使用。

VF-0&VF-1

VF-X最初的性能要求大致是:

確保制空權,以機內燃料即可完成2000英里內的2小時巡航,標配1門激光炮和12發以上空空導彈,對地載荷14500磅;可在宇宙中實現短時間機動任務,靠外掛推進火箭足以到達衛星軌道;防禦力上要擋得下同級別載具的激光攻擊。

具體來說,這兩型VF雖然說到底都是為應對外星人啟動的VF-X計劃的最初產物,也藉由使用OTM成為了和精神始祖F-14不同層次的戰機,但將作為技術驗證機的前者和作為正式裝備機的後者真正區分開的是:

熱核渦輪引擎

根據設定所言,其基本原理來源於真實存在的Tandem Mirror(串聯磁極)構想及傳統渦輪風扇發動機。它能夠藉由核融合反應產生的高溫環境,將從進氣道吸入的大氣/機體自帶的水等推進劑在燃燒室擔當的反應室內變為爆發膨脹的氣體從噴嘴向後噴出;同時又利用核反應產生的高溫等離子體,為需要大量電力供給子系統的機體提供電能。而用於保證核反應爐半永久性運轉,以及確保劇烈膨脹的高熱氣體不產生逆流只向後方噴射,乃至於裝備的大型粒子束武器都需要一樣最關鍵的物質:能夠控制重力的【重量子】。重量子本身上可協助以重力扭曲空間實現跨光年航行的Fold航行,下可以Fold Quartz(Fold水晶)的天然結晶形式實現跨行星通訊,在諸多OTM中也算是最神棍而最重要的一類了。

不僅如此,VF-1使用的這種熱核聯合循環引擎隨著機體本身能夠達到的速度(以衡量聲速的馬赫數M作為標準),能夠隨之改變熱力循環的形式,具體機理可以類比現實中參與過F-22項目競爭的YF120變循環發動機。在2.5M以下可說是熱核渦輪發動機,到了2.5M-7.2M的區間則是熱核衝壓噴氣引擎,7.2M以上進一步變成熱核超燃衝壓噴氣引擎,而進入大氣圈外的宇宙空間則以熱核火箭引擎的形式工作,簡直可說是實現了從NASA到DARPA都夢寐以求的【單機宇宙進出】式無縫空-天切換。而就算純粹從推力角度來說,當年以速度著稱的SR-71和Mig-25的極限速度也不過3M上下,作為主力戰鬥機誕生的VF-1裸機極速2.8M,外掛形態下已經突破了5M的高超聲速關卡,著實可怕。相比之下,再怎麼大出風頭的VF-0,說到底使用的仍然是靠化石燃料驅動的EGF-127渦扇引擎,在滯空時間上就已經只能望洋興嘆了。

OTM本身對工業上的影響,小處可以體現在所謂「靠分子力無縫結合」的零咬合螺栓螺母,但果然還是從有成品的子系統上更有體會。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其他三件構成VF-1戰鬥力的寶貝:

能量轉換裝甲(SWAG)

若是單憑合金,滿足了耐受高熱酸蝕射線磁氣之餘還要獲得足以支撐戰鬥機空中變形的堅韌及跨越性的防禦力是幾乎不可能的。SWAG裝甲在架空宇宙的運作原理實際上有些類似於隔壁高達SEED片場的相轉移(PS)裝甲,靠特定的電磁脈衝提升本身重量有限的,被多層複合材料夾在其中的特殊合金剛性及物理強度。雖說如此,所謂防禦力「達到主戰坦克級別的水準」,在VF-0和SV-51這等同為VF級別載具的對戰中憑藉35毫米(VF-1把口徑提升到了55毫米)的攜帶式航炮吊艙(GunPod)發射的OTM特化彈藥即可實現相互摧毀,而SV-51突防非OTM武器為主的統合艦隊也出現了傷亡,說到底這項技術在此時最大的貢獻還是讓VF戰機的變形實用化。然而,隨著熱核引擎的出力增加,能量電容的性能上升,點防禦系統的實用化,到最新的《超時空要塞△》里,不論是SV-262還是VF-31,很明顯已經達到乃至於超過了現有MBT的防護標準。

超傳導馬達驅動核心

從一個外行的角度來看,總之就是依靠OTM應用了所謂磁流體(Magneto Hydro Dynamic,aka MHD)發電,以其供給的大量電能在維持航電和能量武器之餘,實現無液壓機構的全電力驅動,使得VF-1的通暢變形成為現實(VF-0在實戰中是不敢過多次變形否則有變不回來乃至空中散架危險的)。

能量電容

熱核引擎本身的出力固然可觀,但若是沒有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的手段,遇上急需大量能源的場合再靠提升反應爐輸出肯定是來不及的。能量電容本身作為蓄電池擔當,除開理論上不存在能量損失以外,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將比引擎本身輸出更高的能量迅速傳導到機體所需部分,確保VF本身保持在「精力充沛」的狀態。

脫出式機首

飛行員跳傘以後的生存和搜救向來是個大問題。固然已經有了彈射座椅這種標配,在必要情況下能夠將帶有生命維持,降低代謝和急救醫療設備的機首整個彈出,對於在高空和大氣層外遇險的駕駛員來說是很有意義的生存保障。

姿態調整推進器

在大氣層內可能不明顯,但在空無一物的宇宙空間中,這些遍布機體全身採用內置燃料進行噴射的小型推進器相當於起到了隔壁棚高達科技樹中AMABC機動的作用。

VF-19

因為筆者對前掠翼不喜直接跳過。

VF-22

柔軟/變形蒙皮

藉由OTM金屬和鎵製成的高柔韌度、高粘性、高沸點、高抗衝擊性合金「Gallium-A」為核心材料,這種蒙皮通過和驅動器及飛行控制系統聯動,能夠在兼顧空氣性能之餘通過主動改變蒙皮形狀散射對方用於探測的雷達波和激光束。此外,VF-22的主意本身也採用了能夠吸收雷達波的說到底,機身能夠使得雷達電波發生角反射的部分(稜線、突出物和進氣道截面等)越少,返回原本發射方向的回波就越少,RCS(雷達反射面積)和被偵測到的概率自然也就越低,此即所謂被動隱身。

慣性控制系統

VF-22這一代的相應子系統名為K-IVC,VF-25時代的則稱為ISC。兩者的具體運轉機制都完全不明,但原理上有些微妙的區別:前者在工作時會展開將全機和周圍空氣共同覆蓋的力場,能夠控制60G~-20G的加速度矢量(但無法改變方向)從而減少改變方向的耗能;後者則是更加簡單粗暴地將高過載機動中積攢的G力送至FOLD空間中暫存起來,等到非戰鬥狀態再通過「解凍」緩慢釋放。但兩者的共同之處都在於,大大提升了在駕駛員承受範圍內的飛行性能。

而事實上,VF-22的熱核渦輪引擎已經直接講明使用以Fold晶體及其產生的重量子為媒介製造的局部重力場壓縮反應劑和控制粒子流,此核心系統的全名便是重力制御慣性系統(Gravity Inertia Control System)。

腦波控制系統(BCI)

原本作為驗證機的YF-21上搭載了激進的BDI(Brain Direct Image)系統,把所有操作所需的信息轉為可視化圖像送入駕駛員大腦,如此一來省去了身體的反應時間,直接通過腦波思維反饋到控制系統上,連雙手雙腳的動作都不再需要。

一聽就像是個飛行員一激動就要出事的系統,最後YF-21的結果...確實不太好。

所以正式量產的VF-22直接把整套總重上百公斤的圖像投影系統又換回了通常規格的顯示器,最後變成了通常氣動操作靠操縱桿,緊急情況和高G機動中通訊、火控等輔助操作交由腦波控制的BCI(Brain Computer Interface)這等腦-機互動式系統,犧牲了部分反應速度換來更高的可操作功效。

點防禦系統(PPBS)

雖然是Fold航行失敗的副產物,且起了PPBS(Pin Point Barrier System)這麼玄乎的縮寫,說到底就是能量護盾。但是作為核能機體,有一層能量盾總比靠裝甲硬抗好,而起這麼個不明覺厲的縮寫,聽起來當然比直接叫「女武神之盾」什麼的更有科技感些。

激光雷達(LADAR)

利用短波光束對未知區域進行脈衝照射完成探測,跟傳統的光學感測器最大差別就在於探測距離上,在BVR(超視距空戰)上的自機探測手段比起雷達產生的電波又多了探測激光這一樣。

電磁球場隱身系統(ESFS)

在VF-22上點防禦系統作為護盾還做不到覆蓋全身,但它還有另一重用途:主動隱身。ESFS就是以PPBS制御電磁波覆蓋全機,直接阻斷外部用於探測的雷達波及激光束,固然無法令自己的雷達和LADAR使用,且在啟動時要耗費大量電力但這種足以將當時新統合軍和杰特拉蒂軍所有常用波段的雷達和探測激光阻擋90%以上的隱形手段,比起以匿蹤聞名的VF-17可說更勝數籌。

現實中米格1.44折騰過的等離子體隱身打算乾的事情與此類似。很明顯,他們沒挖到外星科技。

VF-25

Fold雷達/感測器

從主動(雷達發射Fold波)和被動(感測器分析Fold跳躍時產生的各種光波電磁波重力波)兩個方面去探測不管是AVF(指VF-19,VF-22以後的,單體即可實現跨星系Fold航行,對舊世代VF也有代差級優勢的次時代VF)還是船隻進行Fold跳躍時產生的重力場反應,用於偵察Fold航行的目的地安全性和感知敵機Fold跳出的情報。

延展裝具(EX-GEAR)

以YF-24為藍本開發的VF系列的設計過載達到了堪稱玄學的27G水平,不經任何措施處理的話會直接殺死駕駛員。相比於VF-27那樣直接延續BDI加用電子改造手段提升駕駛員肉體的暴力手段,EX-GEAR則是儘可能減輕駕駛員在高G下的操作負擔:利用對發汗、心率、腦波等生理指標的檢測,讀取駕駛員手臂和手指的肌電位輔助操控;在機器人形態下直接反饋駕駛員的動作實現同步運動;以所謂象徵操縱系統(symbolic command system)將手腳動作、聲響,乃至於腦波,語音和表情都作為輔助操作的輸入信息;其內儲存蘊含駕駛員操作習慣的數據,使得駕駛艙參數不需要一一調整就能保證個性化......

再加上本身具有獨立飛行和遙控操作機體的功能,對於訓練新駕駛員來說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無外乎越到後面VF作品中的主角,越能夠以未經訓練的民間人身份上去裝逼。技術這種東西,正是為了滿足人類本能中的任性才誕生和發展的。

慣性緩衝器(ISC)

如前所述,藉由將機動產生的慣性矢量直接暫存起來,把本就驚人的27G極限過載提升到了40G的理論水平,與其說是無限制揮霍重力的道具,不如說歸根結底還是保護人類肉身的護符。

H-APGS發電系統

「利用兩種不同性質合金間產生glen效應的發電系統」,你說這個誰懂。總之發電輸出比起傳統的磁流體發電又高了一倍,意味著更多能量武器搭載可能。

CNI裝置

牽扯到作為宇宙戰鬥機的VF的聯絡,導航和威脅鑒別三大塊,測繪恆星系內的星圖作為慣性導航的前提,宇宙空間內上下左右的識別,保證混亂電磁環境下通訊暢通等種種方面。與其說是什麼新的發明,不如說是將這個概念明確了出來。

(終於到武器系統了,ギリギリeye~ギリギリmind~)

航炮吊艙(Gun Pod)

誰覺得導彈萬能誰逗逼,不服者出門左轉找約翰·博伊德。

激光炮(Laser)

其實真正在VF上擔當航炮的還是發射大口徑實彈的Gun Pod,而除開發射激光的Laser以外,發射粒子束的Beam武器也有配備,要理解這種作為VF固定裝備的定位需要引入一個現今水面戰艦上的名詞:

CIWS,即所謂近迫武器系統。

CIWS要對付的是什麼?已經衝到貼身距離的導彈。VF系載具最擅長的攻擊方式是什麼?一口氣齊射大量導彈的macross missile massacre。為什麼現實世界中的CIWS,乃至於機載反導的ABL也在朝著使用激光的方向發展?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彈道速度基本上可以實現發射即命中,只要能源足夠彈藥量就可稱無限,指哪打哪不用算提前量......

新技術要實用化肯定有的是問題,現在連大氣影響(對,包括霧靄)都沒解決就指望大家拿著激光炮對轟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能量武器的時代正在拉開帷幕。

粒子炮(Beam)

就一點要說明的,就算在肉眼中看起來都是發亮光的射線武器(Ray Gun),粒子束為代表的其他硬殺傷性定向能武器是達不到光速的,但也因此才可能辨認出能量流移動的現象,從而讓觀眾看到炫酷的場面。

微型導彈(Micro missile)

其實VF本身也是有用於中距離的AMM(中距離空射導彈)等等多用途的精確制導彈藥可以選用,之所以要把這種最小型化的近距離格鬥導彈專門列出來是因為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個戰鬥機最關鍵的問題:載彈量。

先進戰機和落後戰機可能在體系為支撐的戰力上有千差萬別,最終反映在模擬戰上甚至能出現一比數十的交換比,但說到底作為硬體的載彈量受限於平台本身的尺寸,是沒有也達不到那麼大的差距的。最先進的F22的標準掛載方案也就是兩枚AIM-9X再加六枚AMRAAM,而任何甘願捨棄隱身性能換來互相摧毀的三代機基本上都能達到這個水平。就算不談空戰,如今隨著戰鬥機成本的上漲,機隊規模縮水之下對單機能夠在一個架次中打擊的目標提出了指數級增長的數量要求,在機體本身掛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縮小單發彈藥的尺寸從而提升整體彈藥攜帶量的趨勢,其實已經由所謂的小直徑炸彈(SDB)在現實中體現了出來。而具體到外掛點上,你的機翼下一個外掛點只能掛一枚到數枚AAM,對方下掛的卻是以導彈吊艙(missile pod)為單位,每個吊艙裝載十數枚乃至二十餘枚用於近身搏殺的AAM,誰在視距內混戰中毀傷對方概率更大不言自明。

反應彈

所有牽扯到軍事的科幻作品裡都要有的大殺器,只不過展現的形式不同。儘管原文顧左右而言他,依我看就是採用了OTM的核彈;由於VF級別的載具就可以搭載和發射,小飛機炸大戰艦的英雄主義式一錘定音之舉方有存在空間。

高速背包(Fast Pack)

VF本身的熱核渦輪引擎在大氣層內可以直接吸入空氣噴出熱氣推進,但太空中是真空,沒東西可吸。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關上進氣道用VF自己帶的推進劑(包括但不僅限於水)作為噴出熱氣的原料。而對於戰鬥機來說,燃料這種東西,理論上總是多多益善的。

現實當中的戰鬥機裝上了副油箱和保形油箱,屏幕里的VF戰機則選擇使用額外的加裝背包來提升大氣層外的作戰時間。有必要指出的是,VF的背包不單單是特大號燃料箱,自帶用於助推的火箭引擎,導彈吊艙/粒子炮,輔助感測器,再加上儲存的推進劑,使得外掛形態下的VF實際上在續航力,火力和機動力上都比裸裝的面板數據高上一截,真正可稱得上是星際文明的多用途重型戰鬥機了。

裝甲背包(Armored Pack)

VF本身雖然名為可變形戰鬥機,實際上從要對抗巨大外星人(買玩具)的角度出發,依然會遇上拳拳到肉的格鬥戰;此外,本身作為宇宙戰鬥機還可能牽扯到重力圈外的工程作業,而遇上對方突襲己方據點時還得擔負攔截任務,重點提升機器人形態下防禦力和火力的裝甲背包便因此而誕生。堆砌名目多樣的微型導彈級制導射彈,在全身追加反應裝甲和用於支撐SWAG裝甲的能量電容,以及更多的Beam武器,說到底就是為了最大化提升上述的兩個關鍵指標。

神盾背包(Aegis Pack)

讓VF背負相控陣雷達充當前線指揮兼電子戰的現場AWACS自VF-1便有實例,但到VF-25這裡才算是發展完全。其安裝上VF-25平台後作為數據鏈傳輸和分發的中繼站對大量目標(2048個)進行跟蹤和友機導彈誘導(128個),操控以高機動性聞名的Ghost無人機進行掩護,對Fold波,電磁波均能夠進行探測和分析,再加上VF平台本身的飛行性能,是很出色的【戰力倍增器】。

龍捲風背包(Tornado Pack)

只在VF-25上出現的新類別背包,重點是提升大氣層內的作戰能力。除開追加的微型導彈發射孔和旋轉式粒子炮外,個人認為最大特點就在於翼側的單軸旋轉式引擎吊艙。為了改變噴流方向提升機動性,二元矢量噴管能夠在俯仰和偏航方向上控制推力矢量,那麼如果直接令噴射氣體的引擎本身能夠360度旋轉呢?

Fold助推器

如我在專欄前文《星海權論》所述,往後牽扯到星際文明的戰爭到底是大艦巨炮還是小飛機海取決於跨星系航行的門檻高低。由於這種外掛背包的存在,VF作為單人載具也可實現跨星系的Fold機動,具有相應的戰略意義。

鬼魂無人機(Ghost)

有人機跟無人機的爭論能扯到下個世紀去,但完全放開無人機的後果可能就是弄出個打算上天的奧創或者Sharon Apple。目前來說,這類由受管制的AI操控的UAV如果打算和有人駕駛的戰鬥機競爭,最大可能就是像劇中表現的那樣,可以在混戰中擔當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助手,但真要硬碰硬還是落得騙對方彈藥和時間的武裝移動靶結果。

重量子反應炮

小規格載具上可以搭載的大威力武器,比起反應彈這種限制使用的寶貝,在別人用實彈Gun Pod打不穿Vajra外殼時VF-27卻能憑此一發擊毀大型Vajra,作為核能平台的能量武器還免去了裝彈量的擔憂。

其他新概念武裝

VF-22

ALP-125推進式激光吊艙:類似導彈的一次性武器,但發射出去以後通過自體激發高能激光進行殺傷;

AOM-8S二段式截擊導彈:用於從大氣層內截擊衛星軌道範疇的目標,採用類似運載火箭的二級火箭機構確保速度和射程;且不依靠戰鬥部裝葯的爆破殺傷,而是靠重金屬彈頭直接實施動能殺傷;

AGM-122隱身貫通導彈:反艦用,擁有隱身外形和超小型熱核引擎作為推進手段之餘裝備了用OTM進行超高度壓縮的鎢棒,命中目標時除開熱核引擎爆發性的加速外彈頭本身也會進行類似鑽頭的旋轉以期實現穿甲目的;

GCA-27R粒子加農炮:與高速背包相整合的大型武器,使用小型化的熱核引擎供能;開火時首先打出數百兆瓦的高出力激光焚化目標外殼,隨後用於激發激光的高溫氘和重金屬射流也通過磁場加速打出對目標材料進行物理破壞。實戰中有一台VF-22憑隱身能力進入近距離後以此炮擊毀了某衛星包含14艘大型艦在內的叛亂艦隊中70%船隻的動力系統,直接將對方鎮壓。

VF-25

MPBMS多目的炸彈機雷系統:用於在宇宙空間內投放無制導無助推彈藥的火箭巢式投放裝置;

PaCSWS准巡航高機動導彈:擁有巡航導彈級射程和自律AI,甚至能像迴旋鏢般飛一圈返回來打周圍敵機的超遠距離空空導彈;

LPP-14A/Fx型推進/固定式激光吊艙:Frontier船團直接卸掉了推進系統把它變成了外掛固定的多次性激光武器;

MDE維度吞噬者:直接利用彈藥內含的Fold水晶將命中目標的一部分轉移走使得本體破碎的「無法防禦」式武器。跟黑洞炮不同的是被吞噬的部分只是跑到了幾百公里外而不是直接沒了。

說點題外話,VF本身自然是基於空想的符號圖騰,但三段變形的構想理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且不說本身就是用於爭奪制空權的Fighter形態,就算在半人半機的Gerwalk形態(實際上對應了STOVL和直升機)及類似機器人的Battroid(可以理解為長腳的防空炮塔)形態下,即便除開能夠全向攻擊的制導彈藥,藉由獲得能夠改變推力矢量(引擎和噴口)朝向及射擊矢量(航炮吊艙,激光炮和粒子炮),在損失能量之下展開成功角度空戰是具有實際可能的。在跟風大肆批判科幻作品的設想空中樓閣之餘,莫忘了當年萊特兄弟在成功試飛前也被時人當成MDZZ的存在,要證明理論只有靠基於技術和時間的實踐,與口沫橫飛向來是沒有關係的。


推薦閱讀:

逝水 的 Live -- 倒計時的故事:聊聊航天發射那些事
飛船中途故障返航,為何他們回個家那麼難?
航模最多能飛多高?
2018年科學大事件前瞻:從量子計算機到爭相奔向月球

TAG:科幻 | Macross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