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到底要不要花錢?花多少錢合適?
最近辣椒媽媽好幾個朋友都行動,懷上或生了老二,不過中科院的女神陸老師提醒我們,要生二胎,還得看看是不是生得起,養得起。
根據2013年,中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
第一名 北京 276萬元
第二名 上海 247萬元
第三名 深圳 216.1萬元
而中國平均養育孩子成本25萬元,算上孩子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則達到49萬元,這是最最基本的花費。
看看自己的收入,大家想,好吧,我不去一線城市,基本花費還是付得起的。
那麼,辣椒媽媽再無情地告訴你一個實驗事實:
科學家通過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在豐富的環境刺激下(包括居住環境的優越、玩具種類的複雜多樣、食物種類多樣等),小白鼠大腦的發育具備了更多可能,大腦構造變得更為複雜。換言之,如果讓孩子從小接觸更多不同的環境,了解更多的東西,孩子也會變得更聰明。
怎樣才能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
除了父母的陪伴之外,無可避免的還是錢,錢,錢……
不可否認,錢塑造了兒童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我們可以不相信早教機構能帶來什麼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優秀的早教機構至少提供給孩子各種各樣的刺激。
我們可以不相信一次學習方法的培訓會讓孩子成績立刻變好,但是學習過,就給孩子提供了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我在新加坡的朋友說,新加坡的小學是基本上就上半天,下午的時間,如果家裡有條件就送孩子去上課外班,如果沒有就瞎玩……
基本上就是,窮孩子在瞎玩,有點錢的都去上課外班,課外班也不是單純補課,有各種類型的,一般都寓教於樂。
其實不僅新加坡,歐美也是一樣,教育已經根據金錢區分出了社會階層。
有錢的孩子在上私立學校和各種藝術培訓,沒錢的孩子在上公立學校,接受普及教育。
下層的人越來越難以進入上層,上層的人除非變故,一般不會到下層來,這些從小就已經決定了。
也許有人要說,很多牛人不也是小時候經濟條件差么?人家不也進入了上層社會?你說的是誰?
貝多芬?
愛因斯坦?中國現在還沒到精英教育的時候,實行的還是普及教育,不過在一線乃至二線城市,父母們都已經開始施展渾身解數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如今,從出生開始就上早教的孩子比比皆是,剛上幼兒園小班的番茄妹妹的同學也大多在花錢上一年兩三萬的各種培訓。家長們已經越來越不相信「快樂就好」。
當年那些說要快樂就好的爸爸媽媽們,要不是在升學的各個階段焦慮萬分,要不就是忍不住也投入到接送孩子上各種課外班的行列中去。
這樣教孩子到底好不好?
我不敢妄言,我只想說我一個朋友的妹妹,從小父母就對她沒什麼期望,因為是女孩子,又是老小,父親掛在嘴上的話就是「快樂就好,女孩子不用太拼,不要太優秀,最好留在父母身邊」,女孩現在長大了,成績很差,身材很胖,為人很木訥,倒是留在父母身邊了。
但,我總感覺那句「快樂就好」成了精神慰藉,可是這樣真的快樂嗎?
快樂是什麼?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學習這個陌生世界中的所有規則,對孩子來說,學習這個事情時刻都在進行中。
學習一個「東西」取得的成就感是快樂的,可是持久地學習一個「東西」必定要經過不快樂的練習和堅持,然而當你堅持下來,讓這樣「東西」成為你的特長和擁有更多選擇的資本的時候,自信帶來的快樂將長久陪伴著你。
在公園玩泥巴當然也快樂,但是所有空閑的時間都無所事事的度過,就漸漸變得沒那麼吸引人了吧。
養孩子,到底要不要花錢?花多少錢?
我認為養孩子當然要花錢,豐儉由人,有更多的錢當然更好,因為錢能為我們找到更專業的人來引導孩子。
不過,錢和專業人士並不能取代父母,父母的教養和陪伴是什麼都不能取代的,如果想花少點錢,那就得多花心思,用父母的不斷成長來彌補部分金錢的作用。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更多內容及時更新。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41章 大象無形
※無能的力量,一個不被承認的德國支教——盧安克
※讓我如何尊敬你,我的老師們?
※【認真想】學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