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如何給你的作品集增色?

作者:王聰

普林斯頓大學建築設計碩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士

從diagram說起,diagram到底是什麼?

我們從diagram說起,還是針對我們申學校的目的。以申學校來說,很多時候大家做渲染平面立面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diagram外國看重的東西和中國的教學方式並不是完全一樣,那麼diagram到底是什麼?很多同學在做作 品集的時候最好補的也是diagram,所以想從這個地方講起然後引申其他東西。

還是按照慣例,從抽象的開始說。我認為diagram從本質來說是一種信息,他是用來傳遞自己想說的話的手段。既然他是一個信息的載體首先基本的是包含信息,然後能夠有效的通過視覺語言傳遞信息。我認為一個好的diagram應該達到這樣的要求,他應該能夠做到對他包含的信息進行分層和梳理,也就是說它包含的不應該只有一種信息,而應該有多種信息,不同信息之間有不同的層次,互相不打擾。

什麼是最好的diagram?

最好的一種diagram我認為是有發展潛能的diagram,它的作用很像我們在推敲模型時的草模。草模是一個可以用來推敲以及發展設計的手法,diagram應該是一個設計的概念。從它出發能夠進一步的延伸出設計,從它開始你能夠聯想到更多的設計的路徑。

如何讓diagram給你的作品集增色?

我給大家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詮釋。這兩張是大家非常喜聞樂見的B.I.G事務所的diagram形式。他的diagram有一個特點就是卡通性強,可操作性強可模仿性強,所以現在已經風靡,引起了各地的建築系學校一窩蜂的模仿熱潮。我個人來說挺喜歡B.I.G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我覺得有一點過於簡單,但它的簡單之中到建築層面上還是具有需要有的相應的複雜性的,但他的diagram我不得不說有一點過於簡單。因為他的diagram基本上起到的只是表現和溝通的作用,他可以把自己的設計思路、想法、特質用簡單的圖形表現出來,讓沒學過建築的人可以懂,說白了就是行之有效的和客戶溝通的手段,其本身並沒有相應的複雜性。

在某種意義上說他的diagram是一個外向的diagram,是只針對外部對這個項目的理解,他的diagram不具有自身的可延展可變化可發展性。就像剛才上面第一張過程圖,你可以想像到,它未必在設計的時候是按照這個步驟做的,他是為了幫助外行去理解建築。第二張作品是同理,指的是自己建築的一些跟氣候有關係的特點,他表達的形式非常淺顯,有一點導致他涵蓋的內容也非常淺顯。

這個diagram很多人在學,我認為重點是好上手,看著也賞心悅目。但是我想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有一點警惕性,因為這個diagram現在太流行了。他在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可以說已經有一點點過時了。雖然在跟客戶交流的時候可以起到溝通的作用,但是如果你在作品集里放很多這樣的diagram並不能行之有效的起到讓你的作品集提升檔次的作用。因為被用得太多了而且大家太熟悉了,怎麼做的都知道,涵蓋了什麼信息也都知道。

diagram是不是代表複雜一些才好呢?

什麼樣是複雜?我以前讀過一個對複雜的定義,有兩種複雜。一種是一眼望去的複雜,把所有複雜都擺在表面讓你看不清楚,不知道有多少東西,非常難搞明白,這種我們稱作為略顯低級的複雜。還有一種是高級的複雜,他的複雜是一個縱深意義上的並不是一個表面的橫鋪意義上的。表面看起來很簡單,但他裡面可以蘊含非常多的隱藏信息。

這個「複雜「的概念是過去我在普林斯頓的老師一直在提出和強調的。這兩張圖也是他的作品。他和他的妻子兩個人辦了一個工作室,做的都是很有前沿性的作品。當然,他們有自己的偏重。他們的偏重是表皮和形式,他們的理論非常吸引人,甚至比他們的作品更有趣一些。其中他們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現在在機場一類的大型建築中,建築師已經沒有發揮內部空間和組織功能的作用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做一層表皮。(如第二幅作品所示)

這是他在很多項目中都在實踐的。上面的圖是他在迪拜的一個設計,是一個辦公樓。他做的主要就是一個表皮,不過我想說的不是完成的建築。有點密集恐懼症的話在遠處看挺嚇人的,我看過實景照片其實空間感還不錯因為那個洞夠大,我們的重點是下面這張diagram的表皮圖。這張diagram我認為就可以稱作是有複雜性的一張,他在描述表皮的同時如實的描述了表皮的特質以及添加了幫助理解表皮特質的其他元素。比如裡面添加的輔助線以及數字和文字說明。

這張diagram就達到了信息的分層。讓人有不同層次的理解,以及可以更深入閱讀的能力,比如剛才B.I.G兩張圖大概一看即可,而這兩張大概一看會有一個概念,再深入的認真的看會得到不一樣的東西和信息,蘊含了一個比較強的說明和闡釋功能。

高級的diagram是不是一定要有很多東西在上面呢?

並不是這樣的,這張也是一個diagram,大家可以琢磨一下表達了什麼信息。

上面那張diagram看似雜亂無章的小方塊其實構成了整個平面的基礎,並不是隨意的雜亂無章。在一次他們來學校講座時說為了把這些小方塊擺到看似隨意,實際功能、形成空間以及間距都能構成建築意義的效果,擺這張diagram擺了幾個月。第一張黑塊的diagram本身是很簡單的,它的複雜性在於給後面的設計開拓了無限空間。其所用的基本單元構成了建築的方形平面的基本單元,他們的排列組合構成了其基本單元之間的發散空間,而它與空間交織的地方又形成了互動性。

你可以看到diagram本身是很清晰明了的,採用的把建築立體化的方式也非常清晰明了。在上面的第一張照片里每一個方塊的體塊直接被拉上去變成一個立方體。在這個基礎上不同的立方體在進行接觸以及展開一定距離的時候構成了一系列有趣的室內空間,像下面展示的一樣。這些有稜角的空間根據他自己的描述是給了兒童一個趣味的空間,讓他們能夠休息。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循規蹈矩,而是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有很多讓他們好奇,幫助他們開發空間智力。這個diagram成功的生成了一系列的過程,達到了最後的效果。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如果用B.I.G那套diagram描述它可能是方塊都聚在一起,然後拉起來,之後形成建築,就是非常直白的一套圖。但是用這個diagram本身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是一張簡單但是耐讀的圖。

很多日本的建築師都有很強的操縱平面diagram的能力,這個建築就是一個很好的從建築構思到diagram再到建築的例子。

細說diagram與建築空間

建築本身是一個比較純凈的長方體塊,但是建築內部有很多非常細的柱子,每根柱子的粗細朝向轉向略有不同,就構成了一個很有趣味的無法預料的室內空間。它的原型是密斯凡德羅的純凈空間,但是他把柱子用一種不同的建築手法表達出來,就給空間增添了很多趣味。我有次聽講座的時候看到他放的一段錄像,因為這些柱子看起來是完全無序的,所以你完全不能根據經驗猜測下一個柱子在哪裡,錄像就預測行人常走到尷尬的位置,過去稍微有點窄,不過去又有點寬。所以他就拍到了很多人在柱子前猶豫的畫面,構成了一種有趣的空間體驗。

這些柱子看似簡單和純凈,實則有非常複雜的建築邏輯,也構成了他平面的很有趣的diagram。大家可以看下一張圖,這張圖是他對各個柱子不同角度和形狀的說明,以及對受力等等的分析。

這些柱子的排列看似隨意,實際上有著非常非常嚴謹的結構邏輯。因為這個建築的柱子有點細有的粗,他們承擔的受力功能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柱子是我們可以設想到的,承擔著屋頂的重量。因為屋頂本身有時候風來了會有一個上吸力,還有一些柱子很細其實是起到一個拉力的作用。讓人很難想像的到,但是這個空間的真正的實現成為一個有一點可以漂浮的空間。這個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說建築的diagram如何與建築的空間相輔相成的例子。

這個可以說是一個「建築本身就是一個diagram」的典型例子。建築構成的效果像是一朵雲,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抽象的diagram,因為他的建築在努力的消解自己的形體、邊緣,以及我們一切對建築的編輯線所有的定義。

這是一個典型的在設計的時候,建築模型有著非常強的diagram的例子。其實大家可以看出來這個樓板和貫穿所有樓板的柱子支撐結構之間的關係。這個圖剛出來的時候大家看到設計都有一點驚為天人的感覺。覺得這個模型怎麼能夠做的這麼純凈這麼美,構思為什麼可以這麼美?在這個基礎上所有人其實一是感嘆它能夠把一個建築以及diagram的形式純凈的表達出來,二是擔心如果裡面傢具加進去會不會影響diagram的表達。我想這個問題不單單是一個設計有,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如果你習慣用概念、用diagram去輔助設計的人,很有可能一開始的diagram的純凈性在後面設計的推敲以及增添各種功能的過程中被消磨掉了。原有的清晰的diagram到最後已經變得無法辨認。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平面,他的建築平面是非常小心規划出來的,形成了一種構圖上的層次感。每個平面雖然看似有點亂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來有一級的控制點,就是這些柱子的位置,那些圓圈,還有二級的傢具。

分層級的重要性

他的空間在實現之後可以說是非常的成功。你在這個建築裡面可以明顯的察覺到他的分層,他的樓板和柱子就是本身的diagram,是第一層級的表現內容。他之後能添加的無論是花紋還是燈光圖案,都是能夠起到第二層級完全可以和第一層級分開的一個規模大小。不影響到第一層級的表達性,但是給第一層級增添了豐富性。我想這是一個好例子,你在考慮建築的時候有可能有很多有趣的大小想加進去。這個時候我會建議分一下層級,在第一層級的框架理清楚之後,再去考慮第二層級需要添加的。比如底下那張圖裡面那些傢具和上面的燈屬於小趣味的東西,你可以在設計的過程中想到以後決定把它作為第二層級繼續添加,但是不要影響第一層級的概念。

他有很多建築都有這種清晰的模型的diagram性,並且表達出來層級分明,十分清晰優美。這個建築也是一個例子,它中間那張圖的模型是用非常簡單的手法,一系列的拱去定義一個空間。然後上面的一張圖你可以看出來外面的窗戶和玻璃是作為第二層級存在,盡量簡單不去影響第一層級的表達。下面這張圖的傢具也是同理,是作為一個第二層級的東西來出現,第一層級的空間結構和空間表達性非常的清楚。

建築的功能與表達性

這是普林斯頓另一位老師很早前的項目模型,這個模型與前面很不一樣。前面的模型是一個建築的原型可以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但基本表達了建築的概念,但這一個模型其實是一個表達性的模型。他的模型其實想講的是人對建築的一種體驗,怎麼樣開車進去,開到盡頭看到海景,怎麼樣從他的每個切面可以看出來他有不同的功能功用。

這個模型的手法跟他的建築設計理念有很大的關係,他是一個表達性的模型,做出的建築也具有一定的表達性。它注重的不是建築的外觀也不是他們內部的所謂衛生間在哪這類功能的安排。他最注重的是建築本身能引導人的行為去做一件什麼事,在這個建築里視覺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他把視覺所牽涉到的元素在這個模型和示意圖裡講得很清楚。

說一些他們的建築生涯上的東西,他們開始做的都是這種虛幻式的建築甚至不做建築。上面的兩個是他們在早期做出來的兩個展,你可以看出來他們有很強的動作性,他們每一個舉動都是希望引起動作。比如第二個圖他是射了一面白牆,在之後做了一個帶手臂的機器人類的東西,可以在牆上打孔。這個人整個表演大概持續了幾個月時間,從一開始沒什麼孔一直打到最後整面牆都是孔。這個可能無法直接轉換為建築語言,但是是一種一而貫之的思維方式,在之後的建築和設計中有很強烈的體現。

剛才我說到他注重的不是建築的具體形式而是建築能夠起到怎麼樣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的作用。這是個挺好的例子,他們早期另外一個作品做的是一座橋一直延伸進入海中,建築本身產生了無數的水珠水霧,整個建築不能夠看到形體,看到的是一團模糊的雲霧,人在建築里走,從橋走到建築之中的體驗非常虛幻,有一種在夢中的感覺。

這也是一個比較早期很有趣的建築。第二張照片中間部位是一個斜下去的盒子,你在這個section裡面也能夠看到。我個人來說覺得這個是建築最有趣的部分,也是他們在各種表現中最突出強調的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盒子裡面的場景,其實就是從上面斜下去的盒子,然後有階梯。階梯上面的人可以坐在那看電腦屏幕也可以選擇往窗外看。他的角度設置非常巧妙,就是坐在階梯上能看到的只有海水,不能看到其他任何東西。所以等於說是用建築的手法對人的行為和對人產生的效果進行了一個非常詳細具體的規定。

類似的手法他們在其他的建築中也運用過,比如大家喜聞樂見的highline。其中我個人認為最亮點的一個地方是他下沉的階梯。階梯一路下去直到最末端有一個玻璃屏幕供大家看紐約街上的車來車往,那是一個大家非常喜歡聊天乘涼的好地方。這樣的建築我認為他的有趣之處在於他不是強調對場地的回應,他不完全是這樣一種東西,他考慮的不是做什麼樣的建築形式構圖是什麼這一類具體的東西,他的出發點非常概念。是這個建築要做什麼,想讓人們在這個建築中體驗到什麼。從這個出發點和描述出發,他接著就做出了一個建築上的行為以便達到這個目的。在這個時候形式本身就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變成了建築的功能,這個功能不是使用性的功能而是表演性的功能。

說到建築的功能我們要提一下這個例子。他們的建築其實也是物質性非常強,他對material的探索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但同時他們有一種很有趣的表演性和功能性。

英語中有一個單詞叫「gadget」,他們的作品就有這樣的風格。能夠完成一點小小的功能讓你意想不到,又讓你覺得很有趣,這張照片就是他們在倫敦做的一個橋。橋最好是能夠展開又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讓出一條路讓船通過,那他們是怎麼考慮這個問題的呢?與其把它按傳統的東西來考慮,他們實際上把它作為了一個有收縮功能的橋。這個橋自己可以在機器運轉之下收縮成一個圓形的物體收縮在岸邊,有種很可愛的毛毛蟲的感覺。

他收縮的行為其實就是一個performance。然後這個照片是英國一個釀酒廠,是一個歷史園區,就是把歷史建築翻修了一下。中間空出來了一塊地方,酒廠的人希望能夠種一些熱帶植物,因為釀酒的時候不光需要糧食等等,還需要一些特殊的香料,這些熱帶植物要種在溫室里。他們設計的出發點就是既然植物需要較高的氣溫,釀酒的過程中又能產生很多熱量,所以希望這個熱量能夠通過建築傳達到外面的溫室。他的出發點就是這樣一個功能上的考慮,由這個功能出發他們做了這樣一個詭異的形狀,有一點外太空,但贏得了很多遊人的喜愛。

總的來說這也是一個有表演性的,或者說他的建築有特定功能。外面的玻璃結構是可以把裡面的熱量吸出來的。

還有一種我也稱之為表演性的,是他怎麼樣把其他元素引入建築而不是單純的去做一個建築的東西。比如說上面的這兩個項目,第一張是他在上海的一個項目,正在設計中,是上海莫干山。第二張是他在倫敦設計的一個橋,這兩個項目的特點是他們都不是強調建築本身的東西,而是強調建築作為一個載體去承載這樣的一個綠色、植物、公園的環境。尤其是第二張,你可以覺得這個項目跟highline有相似之處,但是我覺得他有很多創新的地方。

第一張也很有趣,並不是只把建築上種樹。他的理念是既然想把這個建築做成景觀而不是一個建築孤島而存在,而樹需要承重,承重最好的就是柱子,所以他每一個柱子都有樹。

這裡的種樹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建築就不是一個完全等同的概念,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設計師,不光要想自己是一個建築師,更要廣義的把自己作為一個設計師去想。怎麼樣運用已有的設計手段去達到目的,而不局限於設計手段到底是哪個學科之內,我想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命題,也是現在建築在考慮的一個很迫切的問題。

上面幾張照片是B.I.G的一個項目。我覺得他有些diagram比較簡單但是其他項目做出來還是做的很好,這是我最喜歡的他的一個項目。他是一個景觀類的項目,但是其實他運用的手法是一個graphic的手法,是一個平面設計的手法。他在這個項目里大膽的對形式進行了一些構思,用了流動式的線突出和強調以及引導各個路上的功能。然後通過色彩和圖案去進一步規定空間,然後產生一些特性。他對傳統意義上的景觀、樹的運用其實沒有那麼突出,但是他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手法,用了graphic的手法引導了裡面,等於說有點跨學科意義上的操作。這種在建築、景觀或者城市設計里引入graphic的手法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這是最近我覺得很有趣的一個地方,尤其是站在明確建築設計師到底做的是做建築傳統的還是把自己真正當成設計師家族的一員的考慮上,去廣泛的汲取我們需要的養分以及廣泛的採用我們需要的手法。

再給大家介紹一點這種邊緣性的東西,有一個叫做super graphic或者environmental graphic的東西,其實他就很簡單了。在已有的建築表面上通過顏色和圖案等等graph design手法去產生一種全新的效果。很多時候他是一個平面設計師在做,但是大家想想,身為建築師我們完全可以並且應該考慮這樣一些手法。建築設計不應該只局限於傳統或者現代主義這樣一個對空間和材質的定義,應該廣泛的考慮這樣一些可以說是略顯後現代的手法。但是只要運用的巧妙,我覺得可以給建築增添很多的新意。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打破學科之間的障礙。不去狹窄的考慮問題而是廣泛的採用我們需要的元素。

建築設計的創新

到最後我想說一點。建築設計怎麼去想這個問題?怎麼樣創新?

我個人的意見是在學科內部創新。這是一種方式但是很多的時候你需要一種學科外部的助力,從比如說科技、藝術這些方面去考慮建築的創新,那我在這舉得例子是一些跟藝術相關的。在傳統的建築設計中有很多手法可能會被老師考慮成為小趣味。比如說把牆上貼幅畫或者是牆上貼一盞燈,老師說這個無所謂,沒什麼用。但是這些我認為有時候在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可以去引領建築的方式。因為在運用得當以及達到一定規模時候他們是可以去空間以及產生一種很奇妙的空間效果,給建築增添一種表演性。我覺得這種手法是可以作為我們建築設計的一個出發點,而不是只作為最後添加的一個東西。上面三張圖的例子是light installation,他們用線性的燈光去定義空間,這一類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查一下這類light installation的例子。剛才的燈管是用實的東西來定義空間,但這三張例子都是用虛的一個光束。

有的時候色彩和鏡面的運用也能夠對空間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些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的作品。最後一張在倫敦,使人們身在室內感受被太陽照的無法睜眼的感覺;上面的兩張是在室內通過物理手段產生一些特殊的效果。第一張是產生了彩色漸變的空間,第二張是白色的房間被黃色的光照成黃色,最神奇的是裡面的人都是黃色,像被photoshop處理過加黃了一樣。

這些藝術的手法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建築構思的出發點。概念、亮點是有特殊效果的空間,那怎麼樣去突出強調並達到這個空間就是一個很有趣的需要考慮的東西。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比如說水光、倒影的運用,以及最後一張Olafur eliasson的作品,他射下來一道水霧然後在上面打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似夢似幻的空間,我覺得這些都是一個建築考慮的出發點。

尤其是聯想到剛才,大家如果想超出已有的設計的東西,不想做循規蹈矩的。我覺得可以考慮一下出發點怎麼樣新奇巧妙,怎麼樣從別的學科從藝術或者科技的方面去借力,然後再把這個建築做出來。與此同時,剛才提到的分層法也很有用,應該考慮。比如有了第一層最重要的內容後怎樣把第二層的內容添加進去,豐富整個建築。那就是完成這個建築整個過程中的工作了。

答疑:

1、剛剛老師介紹了那麼多風格不同的建築師,想請問老師自己的style是什麼,還有對你影響比較大的建築師是哪一類的?

答:我個人來說對performative function比較感興趣。我比較好奇建築如何規定和限定人的行為,以及建築用什麼手法達到這個目的,過去在OMA做的時候它也比較側重這些。至於社會方面我很感興趣公共建築,尤其是給弱勢群體做的建築。怎麼樣給大家做出能被所有人享用,產生幸福感的公共空間,這個功能是我很感興趣的。

2、作為一個主要的項目在作品集中 diagram 一般做到幾層深度讓人覺得既不過於複雜也不看來簡單呢?

答: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必須具體項目具體分析。我覺得diagram不存在讓人看來過於複雜的問題,一般我們也難以達到這個程度。另一方面其實簡單也沒什麼錯,我覺得還是像之前講的一樣,做之前先想這張diagram起到什麼作用。是起到二級出圖的作用還是下一個一級圖的作用。如果是一級圖的話可以簡單的一個diagram,做得多放在一起就行。如果是二級圖的話要適當添加不同層級的信息,如果你想做一個一級圖就是要一整頁只有這一個diagram。我覺得不存在過於複雜的問題,只存在不夠複雜信息量不夠大的問題。

3、想多問問老師關於去普林大學的收穫,以及當初為什麼選擇繼續出國深造?

答: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critical thinking,普林大學很重學術傳統,重視理論、歷史和批判,經歷學習後我會更多的看到一件事的兩面,冷靜的分析其缺點。

具體到其他的收穫我覺得是學到了很多和建築沾邊但不完全包含的東西,比如理論、歷史和對藝術的了解,這些起到了輔助我對建築理解的作用,並且對我個人素質有所提升。我一直認為建築教育應該是全面的、對個人修養學識的提升,而不是一種訓練。

之所以出國深造是因為之前本科在普林交換了一個學期,當時很喜歡覺得藝術等等這類教育很好。我在那學到的不只是怎麼做模型怎麼畫圖,而是怎麼樣去宏觀思考各個學科在一起的結合,我覺得這對我個人來說是我想接受的教育。出國也是因為我更想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文化,本科因為在清華之後去香港兩邊文化挺不一樣,可能對我來說產生了一個刺激的作用,我很好奇美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去了以後也算是一種對自己的鍛煉吧。

4、老師,請問有哪些設計師較多在關注公共空間為弱勢群體服務的?代表項目有哪些?如果具體到醫療的公共空間有嗎?

答:我一時想起來的也不是太多,Shigaru ban, rural studio都是很好的例子,這個問題我以後想到多了再補充吧。

5、老師,我目前除了美國也在考慮申請港大~所以還想問個問題,香港大學和普林斯頓同為國際化的教育 ,所以想問下香港大學和普林斯頓在建築、景觀教育方式的差異大嗎?您感覺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呢?

答:香港大學有很多外國老師,相對來說比較國際化。但是他有很多香港傳統沒法完全拋掉,所以不如普林那麼純美國化,有很多舊式東西不太跟上時代。但是因為香港大學離大陸近,很多老師做中國理論研究實踐,如果你對投入中國的事務比較感興趣可以把這當做一個更加直接的跳板。我覺得香港大學很注重訓練和實戰能力,但是想法沒有普林大學這麼深入和抽象化,可能美國的學校比較注重概念。

————————————————————————————————————————

  •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作品集分享portfolio

  • 有任何作品集或者藝術留學的問題,可以私信我,看到即回復。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 公眾號:作品集分享portfolio
  • 留學作品集資料共享QQ群:190672735
  • 推薦閱讀:

    非平面專業轉到美國平面設計可能性有多大?
    /服裝/ 由如成功申請故事 - 羅柳絮:放棄RCA通知書的「森女」
    作品集精析|怎麼讓你的作品集跳脫眾人,一舉拿下offer!
    景觀城市設計書籍閱讀推薦,三本書,靈感充值,知識充值
    詳解室內設計類作品集創作精要——內含過程細節圖實例

    TAG:作品集portfolio | 艺术留学 | 建筑景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