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坐下來安靜的聊一聊古風這個獨特的風格

最近發文章的頻率降低了,忙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我對於「將要寫一些什麼」這個問題的深度的思考。偶然被邀請回答一個關於古風的問題,不禁想起,我的知乎首答即是關於古風的,沒有記錯的話,問題是「為什麼古風音樂總是被噴?」。此答的贊數在極其緩慢卻有持續地上升。

在我第二次被邀(可能是第三次或者更多)回答古風問題時,我終於思考出來了我要如何寫這篇長長長長長到滿滿的是干(枯)貨(燥)的文章。

  • 「古風」音律的本源

今天,大部分聽眾認為,旋律中拿掉下屬音(簡譜記4)和導音(簡譜記7),並且在伴奏聲部大量使用民族樂器、在混音時使用混響時間較長的大廳混響(Hall Reverb),綜合以上聽感,即為古風歌曲。

然而,「古風」要是這麼簡單,就只能算作非主流網路音樂風格的一種而已,它離無論是新民族音樂還是真正的中國古典音樂,在理論基礎和實際創作上都差的太遠。五聲音階其實從來不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獨有音階,在Jazz風格中也廣泛的運用(特別是Blues省略了b3之後)。

(普通聽眾認知中的中國五聲音階)

(普通聽眾認知中的Blues音階,省略變化音之後相當於五聲羽調式)

不過,根據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出土的骨笛測定,其音階結構至少為六聲音階,也有可能是七聲音階。根據碳同位素14c測定,骨笛距今年代是7920年(誤差正負150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可演奏完整的五聲、七聲音階,其間中部音區可演奏十二個半音。

也就是說,至少近8000年中華文明的古典音樂音律,就是以七聲音階為基礎的。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次制十二筩,以之崑崙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從上文可以了解,中國最早的音樂,是通過模仿大自然的聲音而誕生的,並且,在黃帝的時代就已經誕生了十二律。聽鳳凰的叫聲看起來很玄的樣子,但是自然界的很多鳥類是有固定音高和音程的,如杜鵑、百靈等,三度、四度音程最常聽到,所以原始音樂音程的形成有可能模仿鳥類鳴叫的因素。最古老的吹奏樂器骨笛和陶塤,其發音高度與鳥鳴非常相近。

中國古代十二律如下圖:

據記載,晚周時期的黃鐘音高約為693.5Hz,是25.3cmX0.8cm(管長X管徑)的開口管所發的音高,與現代的f2(698.46Hz)音高接近。

十二律又分為六律六呂,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稱六律,是為陽律,其餘稱為六呂,是為陰律。

而五聲調式最初由「三分損益法」求得的「五度相生律」產生。(不懂可以百度)

如上圖,以「商」音為中心,向上向下構成無度連續。因此,在中國古代音律里的五聲音階排列方式應該如上圖所示。

那麼,結合「五音十二律」來看,中國古代音樂其實根本就是由完整的半音階構成的,只不過在祖宗們的大智慧中有一個詞語叫做「大音希聲」,因此我們聽到的很多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音符數量並不多,不過這也和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有關(其實大部分是被張騫帶回來的)。在這個完整的音律體系里,其實中西方音樂在音階上的差異,就沒那麼明顯了,那麼你完全可以把角徴宮商羽(為什麼這麼排一會兒會提到)理解成各個主音相同的西方中古調式。

其實,C大調的七聲音階就是C宮清樂調式音階,

  • 我所知的「古風」創作系統思維

伏羲在畫卦台上坐著的時候,是沒有音樂的,是只能憑靠自己的五官和觸覺,去感受世界一切事物。大概是他睡醒的時候天還沒亮,然而看著周遭一切發獃的時候發現天在慢慢的亮起來,一直到天又慢慢地變黑,觸發了他的好奇心,一直等著看著是不是天還會變亮,變亮之後是否還會變黑,於是日出日落,他想出了陰陽交替,他發獃一天,想出了四象,發獃更久,大概是觀察得也更久,想出了八卦……從此中國的各類概念中就沒怎麼離開過這個數字,萬物本源分類,音律本源也分了類。

是一個重要的數字,不過,如果我們要談論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現代古風音樂,那麼另一個數字————就更重要了。

有了這個參照,請記住,五行是有規律的,他們相鄰相生,相隔相剋,在中國古典音樂創作的體系里,切記也要符合相生相剋的原理,不過,這不僅是旋律音符上的相生相剋,對相生相剋影響的還有旋律線的走向、和弦進行的走向、配器選擇時的考究等等……

  • 和聲進行

如果你學中醫,你經常能聽到「中央脾土」這幾個字,中醫講究無論怎麼樣,先調理脾胃,脾胃相表裡,胃口不好,一切都不好。而在你的小時候大概也聽大人們說過一個像口訣一樣的段落叫「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葵水」………

那麼我們按照五行對照的表格,我們應該這樣說「中央戊己脾土宮」……(手動偷笑)

——不用太過死板,其實我們還是要現代化一點,用中西醫結合療效好的方法去歸納這類思維,畢竟我們也在討論現在的「古風」音樂——

如果說,大家現在都寫宮調式,那麼他就是正中間的那個主音,以它為根音所構成的和弦,是主和弦,於是順便它還代表主功能,那麼主功能的一切代理和弦以及主和弦的一切變體(包括7、9、11、13的一切大小增減和轉位)都屬於「中央戊己脾土宮」(再一次手動偷笑)。

那麼,假設在C大調和聲體系中,我們的「宮」,也就是「中」,也就是本源的「土」,也就是「C」三和弦,它可以變成Cmaj7、C7、Cadd9,以及與它相關的Ab-7、Db7、D-7、G7,都可以屬於這個「宮」,根據相鄰相生、相隔相剋原則,它可以進行到「商」,也就是上主音的位置,而它克了」羽」,因此我們不能直接進行到屬音作為根音的那個Amaj,不過,它的變化體Ab-7,又在主功能當中,因此,你可以藉助這個「宮」,也就是I級和弦的中心吸引力,來作出各類變化以符合相生相剋的原理,並且,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大音希聲,適當地省略某個或一些和弦特色音符,會讓你的和聲進行變的更加圓潤。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古風」音樂以IV級和弦起始,配以「3 5 6」(簡譜記法)的旋律……嗯,它的雅俗我們拋開,它的由來我們也拋開,只把它作為西方和聲體系里的IV級看待,那麼,在中國古典音樂音律體系里,它的根音屬於「清角」,按照律法,它大概也不會真的被當作這麼重要的根音存在,那麼我們再次「中西醫結合」一下,IV級和弦,在它的可替換和弦中,有C7存在,那你就可以拿來用,在IV的情況下,用一些省略音符、配器弱化之類的手段,來體現它其實是C7的一個變體(假裝是「宮」——假裝是主功能),這也就是大部分「古風」歌曲配和弦的時候,配Fmaj並沒有Fmaj9好聽,而因為受制於旋律音符(以及現代曲作者的片面作曲思維),他們在編配和弦時,不得不考慮省略掉9音,然而,日韓系的「中國風」音樂,巧妙隱藏了他們,比如在「不影響旋律的高聲部」或「激發某個低音聲部音符的高頻泛音」,這離不開他們創作時的整體思維,這種縱橫立體的作曲思維,「古風」圈的很多作者們,太欠缺。

  • 旋律音符及旋律線走向

在上面說過,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古風」音樂以「3 5 6」(簡譜記法)的旋律開頭,那麼這個旋律到底有高低貴賤嘛?說實話,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對音律研究的深入你會發現,不是所有的歌詞甚至獨奏樂器都可以任意低演繹出這三個簡單的音符,它牽涉到你的定調(影響泛音排列)、節奏感(影響律動)、歌詞格律(影響歌詞內涵)。

在這裡,我想說,「古風」最重要的,不是什麼旋律多麼好聽,歌詞多麼感人,而是歌詞和旋律相輔相成聽起來是多麼的舒服。

歌詞格律,抑揚頓挫,有平仄,可「古風」的曲作者們,別忘記,旋律線也是有抑揚頓挫的,在旋律線的平仄上與歌詞的平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一種排列組合,都會影響整個歌曲的內涵和聽感,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古典音樂的魅力,不僅限於中國古典音樂體系。

《傾盡天下》- 河圖為例,在副歌的所有音符、旋律線走向,皆符合歌詞的韻律,並且在整個樂句的旋律線走向與整句歌詞的韻律一致,因此,聽眾所接收到的敘事感會更強,聽眾會不由自主地被帶入歌詞的情境,並且這樣的歌非常易於傳唱。

《上邪》- 小曲兒的副歌中,「那一年的長安飛花滿天「一句,歌詞韻律趨於下行,旋律線的整體感在上行,這就會給人一種戲劇化衝突的感覺。並且,這個作品中非常恰當地在歌詞韻律和旋律線條上面體現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讓聽感起伏對比更舒服。

無論他們是否有理論基礎去創作,還是說他們的天賦甚至天性使然,這都是一個可以總結出來的優秀的創作手法。不過排列組合也有很多,就不在此逐一列舉了。

  • 調式及配器

在調式上,現在的「古風」中,基本也已經淡化了中國古代音樂體系中的「雅樂」和「燕樂」這類調式,更別說久遠的「相和歌」之類的配器及調式風格。

不過,可以拿來說的是,雖然現今淡化了很多古典理論,但是風格明顯的「雅樂」調式,依舊在一些「高檔」作品裡體現,大概是因為這個風格源於宮廷,所以採用這個風格可以體現一下略微顯出「高貴」的「血統」吧。比如說 《東から來た少年》- 久石讓 , 《短歌行》- 大冢正子 ,雖然日系作曲家們愛用,不過別忘了譚盾大神也愛用,《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譚盾/馬友友 。

配器方面,向來尊崇「大音希聲」的古人們,聽到現在的「古風」大概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啥啥都要往裡塞,不過我們大概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古人一個音可以保持很久。那麼,在古代有沒有編織精巧且宏大的音樂呢?我記得之前有人邀我回答過這個問題,一直沒填坑,所以現在順帶舉幾個例子吧,比如說 《屈原問渡》,《霓裳中序第一》,《秦王破陣曲》。這寫曲子,可都是經過考證的樂譜演奏的,其中《秦王破陣曲》是唐代宮廷燕樂中的一部著名樂舞,表演人數多達180人。

從樂器的頻率來看,現在「古風」還是喜歡偏向R&B的配器,而在古代的音樂中,他們好像偏向寬廣的低音並且有豐富的泛音的樂器,比如說編鐘、謦、塤、龍鼓等等,就和上一段落提到的這些古代作品一樣,不過,現代也有像 《永遠的長安》- 程池 這樣的作品。

----------終於到了分割線----------

其實也沒有貶低「古風」的意思,只是,在這麼多人曲解「古風」,無論是用來裝逼還是拿來貶低都不是什麼好現象,於是我在此用一堆看起來很專業的文筆和辭彙,來和各位觀眾聊一聊古風到底是什麼。本文觀點無關對錯,只是正視「古風」作為一個現在流行起來的小眾風格它的音樂理論本質,以及把大部分已經跑偏了的快要變成專業音樂人的聽眾們拉回來一點點。

風格這個東西,只有合適不合適,至於你用的音階、和弦、旋律線、歌詞,無非都是排列組合的一種,因此,不用把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理論作為框架禁錮思維。

老子說得好:無可,無不可。

———————————我是廣告分割線————————————

歡迎大家來上海一點音樂玩~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西路585號華富大廈17B5,更歡迎有作曲編曲錄音混音的大家聯繫我~kevin.hwang@edianmedia.com

對了,以及公眾號:想和你聊一點音樂

就這樣。

推薦閱讀:

Steinberg Dorico 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問世
[漫談] 曾志豪就器樂法對樂思的回收利用

TAG:古风音乐 | 作曲 | 音乐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