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這是本欄目的第三百篇文章,轉載自本群木遙老師三年前的一篇博客舊作,一方面用以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自嘲。
一
入職以來我常常被問到自己究竟在工作上從事什麼任務。被問的次數多了,我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答案,每次都會講出下面這段話來:
你平時訪問紐約時報之類的網站,有沒有注意過他們網站上所顯示的廣告?那些廣告並不是在網頁上固定好的。事實上,當你打開網站的那一瞬間,那裡其實是一片空白。網站得知你正在瀏覽這個網頁,就把你這個瀏覽者的信息,包括你上網的地址,使用的瀏覽器,你以前是不是看過或點擊過相同的廣告,你正在瀏覽的頁面的內容,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數據都整理出來——所有這些信息事實上已經可以用來對你這個人的特徵做出一個相當準確的刻畫了——發送到我們的伺服器上,我們根據這個信息推斷出你可能會對哪些廣告感興趣,然後聯繫這些廣告的代理商們,告訴他們有這麼一個人此刻正在看的網頁上有一個廣告欄位,問他們願意付多少錢來張貼自己的廣告,等他們一一報價之後,我們把報價最高的那則廣告貼到網頁上的那個空白欄位上。這一切都發生在不到幾百個毫秒的一瞬間,等你作為用戶看到那個廣告的時候,不會意識到所有這一切,只會以為那個廣告一開始就在那裡。而事實上它是為你定製的。
這就是我的工作。一般來說聽者都會對這個答案很滿意,話題也就可以結束了。但是有的時候我會忍不住多問一句對方:你有沒有覺得這件事很可怕?我所指的並不是關於隱私權之類的陳詞濫調,而是 Cass Sunstein 在 Republic.com 這本書里談論過的那個話題:讓每個人只看到為他的偏好所定製的世界,會不會導致社會的分崩離析?他的論點是:社會的整體自由依賴於一個公共的討論平台的存在。對每個人來說,他們都需要在這個公共的環境里接受別人的訊息,這些聲音也許刺耳,也許粗糙,但是這個彼此磨礪的過程是維繫社會的必要條件。在傳統社會裡,儘管每個人的觀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還是同一個模樣,這逼著大家學會忍耐這個世界裡和自己的觀念不符的部分。而一旦每個人可以定製自己的視野,他就會放棄傾聽、寬容和討論的責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聲音。長此以往,每個人都會沿著自己的方向走向極端,他把這個過程稱之為社會的極化(group polarization)。他寫這本書是在 2001 年,那時的互聯網世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只是一片荒蕪。那時還沒有訂製廣告的商業模式,也還沒有訂製的網路電台和訂製的搜索結果頁面,沒有佔據社會中心地位的社交網路平台,「拉黑」這個詞還不不存在。
而今天所有這些都有了。二
去年年底美國最大的新聞之一是康州的校園槍殺案。那段時間所有的電視台都被這一事件所覆蓋,話題不外乎是槍支管制與憲法規定的持槍權的爭論。每家電視台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立場,但是出於平衡報道的義務,他們至少也都也會邀請不同立場的嘉賓來發言,雖然最後往往演變成主持人和嘉賓的口角。
我自己是堅定的禁槍派,但是在這些節目里,我也聽到了不少擁槍派的聲音。最大的感受有兩點:第一、無論在我看來對擁槍派怎樣有力的責難,對方都能從邏輯上抵擋得住。這其實並不奇怪,兩派聲音已經爭執了幾代人,要是有任何一方有明顯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這爭論早就該結束了。一種意識形態的辯論持續了這麼久的結果是今天電視上所有的論證、辯難、攻擊、防守,事實上都早已經被前人演練過無數次了。
第二、儘管我努力說服自己傾聽不同意見是公民的義務,我發現我還是很難心平氣和地聽進去擁槍派的聲音。我會抗拒,會排斥,會換台,而且儘管我聽了很多諸如 NRA(美國步槍協會)這樣的極端擁槍組織的聲音,卻並沒改變對他們的觀念,或者確切的說,對他們的厭惡。我想這是人之常情。無論道理怎麼說,畢竟沒有人會喜歡聽和自己格格不入的聲音。我會盡量關注各種不同類型的友鄰,但是終究不會去關注那些在我看來是成天胡扯八道的人。我很喜歡看烏有之鄉,但那只是因為覺得好玩兒,並且他們不正常的程度保證了他們事實上不會對我的信仰構成任何挑戰。換成環球時報,我就絕不會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寬容之所以是一種美德,就是因為它實際上極難做到。「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這些都是很好的觀念,但總是需要一點克己復禮的勇氣才能實踐。何況,如果社會大趨勢真的是分崩離析,那作為社會裡的一個原子,所能做的事似乎也相當有限。三
關於美國的立憲會議有一個著名的傳說:富蘭克林曾經建議請一位牧師每天帶領大家禱告「請放棄唯我正確」,以求得彼此的妥協。我相當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不過它聽起來確實很動人。
問題在於,放棄相信自己必然正確,作為一種觀念並不難理解,可是它在邏輯上終究有點麻煩。對一個篤行這一觀念的人來說,當他說「我認為??」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相信一件事,又容許它是錯誤的可能性,但是還是相信它是對的。他願意聆聽相反的意見,但聆聽之後他終究還是要有一個自己的意見。是的,他表現的當然比自始至終就堅持己見並且抹黑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要好很多,可是他終究還是要歸結在某個結論上並且相信它。也許這裡的本質區別僅僅在於他對不同的意見更禮貌,而不抹黑對方?這並不是咬文嚼字。事實上,我常常困惑於一個人究竟應該怎樣來尋找這個介於自我信念和異質世界之間的界限。有時候我會清晰地意識到,隨著年齡漸長,某種曾經勇敢的、開放的、讓來自不同方向的聲音和邏輯在推搡中型塑自己的心態似乎是一去不復返了。我仍然願意坦然承認自己在很多問題上並無意見,但在自己有意見的那部分——也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要說服自己接受外來的挑戰開始逐漸變成了一件越來越辛苦的事。一個時常遊盪在耳邊的聲音說:何苦呢?反正你最終也還是會落腳於相信某些事,為什麼不就相信你現在相信的事情呢?於是一切漸漸定型,好惡取代了茫然,觀念取代了迷惑,安全感取代了好奇心,總有志同道合的人能帶來溫暖,總有自己喜歡的世界的面目對自己綻放微笑。人生並不長,有這些已經很好了。只有在某些不期而遇的時刻,在朋友們酒桌上眼花耳熱漸漸不知所云的議論途中,在閱讀並無預料的陌生文字的片刻,在午夜寂靜的縱容下陷入自我懷疑的時間碎片里,那帷幕的一角才會偶然被風掀起,黑暗裡放佛閃現出一點又熟悉又陌生的火光,但是伸手要去觸摸的時候,又再也找不到了。
推薦閱讀:
※特朗普在Reno開展活動被槍手謀圖刺殺演講活動一度取消
※如何評價NBC/WSJ最新民調顯示:希拉里·柯林頓支持率飈升43%領先唐納德·特朗普37%?
※希拉里雇了個童星當托兒?
※出大事啦!米歇麗奧巴馬「疑似」刪掉3年所有希拉里相關推特!金銀價暴漲美股墨西哥比索暴跌!
TAG:美国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