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聊一聊印度神話
在正番第22篇的「貴霜」那一篇終於涉及到了印度的歷史,其實大家也能看出來,三哥歷史中正史是很少的,大量神話讓印度的歷史撲朔迷離。但是我們通過神話,也可以間接的看到那個神奇過渡的過往,這裡我就在這裡帶領大家梳理一下印度的神話體系。
因為印度這個國家的民族和宗教非常多,所以印度神話也極其的錯綜複雜,一般呢有這麼幾種分類規則:按民族分包括達羅毗荼人神話、雅利安人神話和其他民族神話;按宗教分有婆羅門教神話、印度教神話、佛教神話、耆那教神話等等;按文獻分為吠陀神話、史詩神話、往世書神話等等。考慮到我們一般認知的印度神話都是在特指婆羅門教—印度教文獻體系下的神話,所以這裡就只講這個體系的神話故事,偶爾提及一下涉及到的佛教概念。因為印度神話體系隨著印度歷史的發展發生過很大的變化,所以這裡把印度歷史分成了四個時期,並按照這四個時期的文獻內容分述一下不同時期的主要神祇的形象及故事。當然這個劃分的界限不是絕對的,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一、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年—約公元前600年)公元前1500年前後,雅利安人(Aryan,????)入侵印度,與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Dravida,??????? ???????)融合,這段時期誕生了印度教乃至印度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本經典——《吠陀經》(Veda,???)。梵語的「吠陀」意為「知識」,《吠陀經》共四部,包括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夜柔吠陀(Yajui 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主要內容為祭祀時用來歌頌神靈的禱詩。隨後又誕生了相關的解釋性文集,包括《梵書(Brahmana,????????)》、《森林樹(Aranyaka,??????)》、《奧義書(Upanishads,???????)》等。這些書記錄了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印度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準則,故這一時期稱為吠陀時期。這一時期以四吠陀為經典的宗教即為婆羅門教。吠陀經典中記載了大量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中的神祇帶有明顯的自然崇拜色彩,吠陀時期的諸神基本上都是自然現象的神格化。在公元前五世紀,耶斯卡(Yaska,?????)在其所著的尼錄多(Nirukta,???????)一書中把神祇分為三類,分別掌管天空地三界的統治權,這也是印度神話中的世界觀。通俗來講,天界是虛空之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天界之下肉眼可見的天空是空界,大地即是地界。天界神的代表是伐樓拿,空界神的代表是因陀羅,地界神的代表是阿耆尼。下面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天神(Deva,???。音譯提婆)。
因陀羅(Indra,??????),在佛經中又被譯為「帝釋天」。他的定位是眾神之王,天界的執政長官,類似中國神話系統中的昊天上帝,同時他也是雷電之神,所以和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北歐神話中的奧丁更像些。妻子叫舍脂(Shachi,???。又譯散脂)。《梨俱吠陀》當中記載了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故事:三頭巨蛇弗栗多(Vritra,?????)堵住了地下水導致人間發生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蘇摩酒後與巨蛇交戰,擊潰了弗栗多的九十九座堡壘並用工匠神陀濕多(Tvastar,???????)製造的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釋放了水流。在印度神話里,他長這樣:有說法認為阿耆尼騎的這隻羊就是黃道十二宮中白羊座的起源。
伐樓拿(Varuna,????),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也是掌管法規的神。妻子叫伐樓尼(?????,Varuni)。《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他長這樣:隨佛教進入中國後稱為日天,天就是神的意思。在法海寺壁畫里長這樣:
「羅摩衍那」含義為「羅摩的歷險經歷」,作者是詩人蟻垤(Valmiki,????????。或譯跋彌),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一般認為成書於公元前400年—公元200年。內容主要講述拘薩羅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遊記》也受到它的影響,普遍認為孫悟空的原型就是《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全書主線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古印度有個拘薩羅國,國王十車老年無子,只好向大梵天祭祀求子。梵天因見凡間的楞伽島上有個羅剎的首領羅婆那作惡多端,便去請求毗濕奴轉世下凡,剷除此害。毗濕奴欣然應允,於是十車王得到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毗濕奴轉世的羅摩、婆羅多、羅什曼那和沙多盧那。成年後的羅摩才武雙全,他去彌提羅國參加由國王遮那加舉行的祭神大典,拉斷了濕婆的神弓,根據國王的誓言,羅摩成為遮那加王女兒悉多的丈夫。十車王年邁,欲立太子,卻因為王后間的鬥爭而苦惱(宮斗劇即視感),羅摩得知此事後毅然決然地帶著妻子和弟弟羅什曼那到森林中隱居去了。弟弟婆羅多來請他回國稱王,卻被他拒絕了。隱居十年之後,一隻路過的女羅剎舒羅潘卡看上了羅摩,卻被羅什曼那砍傷。原來這個羅剎女是楞伽島上的惡魔十首王羅婆那的妹妹,魔王聽說羅摩的妻子悉多年輕貌美,便生了搶奪之心。他派自己的下屬摩里遮變成一隻漂亮的金鹿,引誘羅摩去捉捕它,悉多見羅摩久久不回,又讓羅什曼那去尋找他。這時羅婆那化作一位婆羅門把悉多劫走了,金翅鳥王看到了這一切,意欲阻攔,卻被羅婆那重創。兄弟倆回來後,四處尋找悉多卻發現了奄奄一息的鳥王,得知了真相。兄弟倆一路前行,遇到了被弟弟篡奪王位的猴王妙項和神猴哈努曼,雙方結成聯盟,決定互相幫助對方達成目的。很快兄弟二人就幫助妙項王殺死了其弟波林,重新登上了王位,隨後便開始召集猴軍和熊軍,準備遠征。戰前哈努曼獨自飛到楞伽島上,看到了被困的悉多,還放了一把大火。羅摩的大軍星夜兼程,到了海邊建了一座大橋,然後來到了楞伽島。大戰旋即開始,羅摩大軍先後殺死了大將雷齒、阿甘波那、缽羅訶私陀、十首王的弟弟恭波加那、兒子因陀羅吉特等惡魔,最終羅摩用梵天賜予的神箭射死了羅婆那。救出悉多後,羅摩懷疑悉多的貞潔,於是悉多跳入火中,這時火神阿耆尼出現了,證明了悉多的清白。然後羅摩回到了拘薩羅國,當上了國王,卻因為百姓的流言蜚語而送走悉多。後來羅摩與悉多的兩個兒子長大,在蟻垤仙人的教導下,兩個小王子和蟻垤再一次證明了悉多的清白,悉多回到城中,發誓如果自己從未做過背叛丈夫的事,大地也將常開胸懷。話音剛落,大地就裂開了,大地女神帶走了悉多,令羅摩懊悔不已。多年以後,羅摩去世,終於與悉多在天堂中會和了。配圖是廣博仙人在敘述史詩,萌萌的伽內什在記錄。
這本書的主線故事有點長,概要的情節是:印度人的祖先婆羅多大帝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後裔叫俱盧王,俱盧王的第十五代後裔叫福身王。一日,福身王在河邊看上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原來這位少女正是恆河女神,女神同意成為國王的王后,卻要求國王不得干涉她的行為,國王應允。此後恆河女神先後淹死了他們的七個兒子,到了第八個兒子,福身王實在忍不住了要出手阻攔,女神才告訴他真相:這八個孩子原本是因為偷了極裕仙人的牛而被詛咒下凡的天神,現在前七個天神已經回到天上,第八個卻只能留在人間了。這個王子名叫毗濕摩,恆河女神把他帶走學藝,多年以後學成歸來,英明神武文武雙全。福身王又愛上了漁家女貞信,貞信卻因為擔心自己的兒子不能得到王位而不願意回到王宮,福身王因此悶悶不樂。毗濕摩得知此事後向貞信發誓永不稱王、永不結婚,貞信方得回宮。
貞信為福身王生下了花釧和奇武兩位王子,花釧繼位不就後戰死,奇武繼位,並娶了伽屍國的安畢迦、安波利迦兩位公主。不就奇武病逝,卻沒有留下子嗣,貞信無奈,只好按照傳統讓自己早前與一位苦行者生下的兒子廣博仙人來與兩位王后結合,生下了天生眼盲的長子持國、次子般度,還與一位侍女生下了維度羅。王子們長大後,般度繼承了王位。持國迎娶了犍陀羅公主甘陀利,生下了一百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人稱持國百子,長子叫難敵。般度迎娶了雅度族公主貢蒂和摩德羅公主瑪德利。一天般度王開開心心出去狩獵,不小心,哦應該是故意的,射死了一隻正在啪啪啪的公鹿,然而這隻公鹿是仙人化身,仙人很不爽,死前詛咒般度從此不能啪啪啪。般度覺得自己無德,便退位隱居,帶著兩位王后去過禁慾的生活,由持國監國。在貢蒂的少女時代,她曾經因為精心侍奉敝衣仙人而得到了一個可以召喚天神來送子的咒語,她曾因好奇而召喚來了太陽神蘇利耶,生下了兒子伽爾納。貢蒂把這個秘密告訴了般度,般度知道了這個喜當爹咒語很開心,讓貢蒂先後召喚來正法之神達摩、風神伐由和天神因陀羅而生下了堅戰、怖軍和阿周那,讓瑪德利召喚黎明之神雙馬童生下了無種和偕天,人稱般度五子。後來般度一時沒忍住想啪啪啪,結果死了,瑪德利殉情,貢蒂就帶著兒子們回到了宮中。
王子們在大師德羅納出學習經典和武功,般度五子卻經常遭到持國百子的侮辱和戲弄。王子們學成歸來,國內舉行大比武,阿周那武功超群,卻被貿然進來的迦爾納搶了風頭,難敵很開心,封迦爾納為盎伽王,為其所用。為了陷害般度五子,難敵用盡手段。他派人用易燃的樹膠蓋了一個宮殿,讓貢蒂和五子住進去,然後又放起大火,幸好五子們早已挖好地洞,六人偷偷溜了出去。流亡的般度五子參加了木柱王舉辦的選婿大典,技壓群雄,共同迎娶了黑公主。得到了黑公主和木柱王的支持,五子欲奪回國家,結果從持國王那得到了部分很荒涼的土地。難敵卻依然心有不甘,他哄騙堅戰與他玩骰子,結果堅戰輸掉了一切,黑公主也遭到了羞辱,他們又被流放到森林中十二年不能露面。被流放的五子開始在林中隱居,後來又到摩差國中當起了下人。十二年滿後,五子要回到國內,卻被難敵拒絕,至此,俱盧族與般度族雙方集結軍隊,大戰就此爆發。在這十八天的廝殺之中,黑公主的兒子激昂、毗濕摩、德羅納、伽爾納和除難敵外的九十九子先後戰死,難敵躲在池塘中,被五子殺死。俱盧軍隊為了報仇,在夜間偷襲了般度的軍隊,般度軍隊除了五子以外全軍覆滅,大戰終於結束。持國王願意與般度五子和解,他們共同生活了十五年後持國去森林中苦修去了。後來般度五子和黑公主也前往喜馬拉雅山,最終升入了天堂。
梵天(Brahma,???????),創造之神,印度教「梵」概念的神格化,佛教稱大梵天王。印度教的「梵」是一個很難解釋的概念(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也不懂啥是「梵」),有點類似中國哲學中的「道」,是一種超驗的規律。梵天的形象特徵是四面四臂,手上分別持有蓮花、念珠、水罐和四吠陀,坐騎一般是孔雀或者天鵝,他的妻子是辯才天女(Saraswati,???????。又稱辯才天或妙音天女,音譯為薩拉斯瓦蒂、娑羅室伐底。),辯才天女的形象通常是一位有四個手臂的美女,坐騎是一隻天鵝(有時是孔雀)。各手中一手持經典,一手持維納琴,一手持念珠或蓮花,其餘一手撥琴或持裝聖水的水罐。關於梵天的誕生傳說有很多,比較流行的是他生於毗濕奴肚臍生出的蓮花之中和生於金蛋之中。印度地區最有名的社會等級制度瓦爾那(Varna,???? Varna。即種性制度)則與梵天息息相關:人們認為,婆羅門誕生於梵天的頭,剎帝利生於雙臂,吠捨生於雙腿,首陀羅生於腳,而賤民則不是誕生於梵天。雖然在中國梵天比較出名,但是在印度本土他的崇敬程度要遠遠低於另外兩位大神。而在泰國,梵天卻有著相當多的造像和信徒,俗稱「四面佛」。下面附上梵天和辯才天的美照(抱歉沒找到合影┑( ̄Д  ̄)┍)
- 大洪水時期拯救人類始祖摩奴(Manu,???)的魚(Matsya,??????。音譯摩蹉)。故事見下文「洪水」。
- 眾天神(Deva,???。音譯提婆)和阿修羅(Asura,????)攪拌乳海時作為攪棒底座的龜(Kurma,?????。音譯俱利摩)。故事見下文「攪拌乳海」。
- 打倒惡魔金眼(Hiranyaksha,??????????)並將即將沉沒海中的大地托起的野豬(Varaha,????。音譯筏羅訶)。
- 殺死惡魔金蒂(Hiranyakashipu,???????????)拯救眾神於危難的人獅(Narasimha,??????。音譯那羅希摩)。
- 三步奪回被魔王伯利(Mahabali,??????)搶走的天、空、地三界的侏儒(Vamana,????。音譯筏摩那)。
- 殺光人間侵犯婆羅門利益的剎帝利的持斧羅摩(Parashurama,???????。和《羅摩衍那》中的羅摩不是同一人。)
- 《羅摩衍那》中殺死惡魔十首王羅波那(Ravana,????),搶回妻子的主角羅摩(Rama,??)。
- 大英雄黑天(Krishna,?????。音譯克利須那、奎師那)。事迹見下文「黑天」。
- 迦毗羅衛國太子,佛教教主釋迦牟尼(Sakyamuni,?????????。即佛陀)。這一條很有趣,帶有宗教鬥爭的色彩,和老子化胡的說法很像。
- 於未來顯現出來剷除罪惡、拯救正信、創造新世界的白馬(Kalki, ?????。音譯迦爾吉)。
毗濕奴具有廣泛的信眾,在印度全境有1000多座廟宇,印度教中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 ?????????)將其作為主要供奉的神祇。下圖為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大合影。
- 阿修羅(Asura,????),這個比較有名,????的意思的「非天」,即天神的反對者,可以直接理解為惡魔。在早期吠陀經典中,阿修羅本來是一些掌管社會道德的神祇,如伐樓拿就是一位阿修羅,但是到了吠陀時代末期,阿修羅就成了邪惡的代名詞,比較有名的一位阿修羅就是偷喝不死甘露的羅睺(Rahu,???)。
- 飛天(Apsara,??????),就是敦煌壁畫中美麗的飛天女神,能歌善舞是她們最大的特點。
- 乾達婆(Gandharva,???????。或譯作犍達縛),樂神,擅表演音樂,以香氣為食。見下圖。
- 夜叉(Yaksha,????。或譯作葯叉),半神,來源說法不一,形象或美或丑,常與羅剎做對。
- 羅剎(Rakshasa,??????),男性羅剎是一種吃人的怪物,女性羅剎往往貌美。
- 緊那羅(Kinnara,??????),小神,半人半馬,男性擅音樂女性擅舞蹈。
此外印度神話中還有一些動物,也具有神格:
- 迦樓羅(Garuda,????。意譯大鵬金翅鳥),一種巨大的鳥,毗濕奴的坐騎,威力非凡。在佛教中地位也很高,眾多佛教地區都有其圖騰。《西遊記》中的金翅大鵬雕就是以迦樓羅為原型。
- 那伽(Naga,???),蛇神,佛教一般譯作龍。著名的那伽有攪拌乳海的那伽王婆蘇吉(Vasuki,??????)和毗濕奴的隨從舍沙(Shesha,???)。
上述的天(提婆)、龍(那伽)、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再加上一種摩呼羅迦的蟒蛇神,均被佛教列為護法神,合稱「天龍八部」。
除此之外,印度神話體系還有一個很獨特的神祇體系——仙人。仙人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出身於天人的叫天仙;出身於婆羅門的叫梵仙;出身於剎帝利的叫王仙。他們本來是指一些修行的聖人,但是他們的地位卻非常高,法力甚至可以超過天神。例如赫赫有名的敝衣仙人(Durvasa,???????。音譯陶爾梵剎斯),就曾經詛咒因陀羅將要失去對世界的統治權、詛咒豆扇陀會忘記沙恭達羅、預言了黑天之死、為了避免其詛咒整個國家而逼死了羅摩的弟弟羅什曼。《摩訶婆羅多》中的毗濕摩也是受到了極裕仙人的詛咒而轉世的天神。說完神祇,該講故事了。吠陀時期的神話傳說極為瑣碎,現今流傳的神話主要來自兩部史詩和往世書,下面講幾個有代表性的故事。創世 印度教的創世神話版本很多,這裡選《摩奴法典》中的故事,和盤古開天地很像。虛空的宇宙最初誕生了一個沒有實體的精神,這個精神創造出一個金蛋,把自己化身為梵天而出生於蛋中。隨後梵天創造天地大海、一批早期的天神、然後創造了吠陀經,他的身體一分為二,變成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這對男女繁衍出摩奴(Manu,???),摩奴創造出生主(Prajapati,????????)、眾天神、自然世界和動植物。並定下整個宇宙的運轉周期。洪水 《摩訶婆羅多》記載,有一位叫摩奴的仙人修為很高,一日一條被大魚追趕的小魚向他求救,摩奴就把它養在水罐里。過幾天小魚長大了,摩奴把它放到水塘里。過幾天魚又長大了,摩奴又把它放在恆河裡。又過了幾天恆河也裝不下了,摩奴就把它放入了大海。這時魚為了報答摩奴,便告訴摩奴大地上將要發生大洪水,讓他建造一條大船,並帶上所有生物的種子。後來果然天降大雨,大魚帶著摩奴的船駛向了雪山的高峰上,然後告訴摩奴自己本是大梵天(其他文獻中也有說這條魚是毗濕奴的化身┑( ̄Д  ̄)┍),化成魚是來拯救摩奴並讓摩奴重新創造世界。和諾亞方舟很像有木有~反正這些古文明常在河邊走,哪能不發水。攪拌乳海 兩部史書和往世書都講過這麼一個故事。因陀羅不小心得罪了濕婆的分身之一敝衣仙人陶爾梵剎斯(Durvasa,???????),大仙詛咒天神們的法力下降。阿修羅們趁機攻打,天神們不敵,求諸梵天,梵天又讓他們去找毗濕奴。毗濕奴告訴他們從乳海中獲得不死甘露的方法:要將草藥投入如海,用曼陀羅大山(Mandala,?????)作為攪棒、婆蘇吉作為攪繩、大海龜支撐攪棒、和阿修羅共同攪海,才可獲得不死甘露。在實施過程中,阿修羅們持婆蘇吉的頭,結果被龍頭噴出的熱氣燒死不少。攪了數百年後,乳海中先後出現了一頭美麗的牝牛、伐樓拿的妻子谷酒女神伐樓尼、樂園大香樹、月輪(後來成為濕婆頭上的裝飾)、一碗可以毀滅三界的毒露、七頭長耳天馬、托著不死甘露的天醫川焰(Dhanvantari ,?????????),最後出現了毗濕奴的妻子吉祥天女。後來阿修羅搶走甘露,毗濕奴又變作美女騙了回來。眾天神喝了不死甘露打敗了阿修羅。有一個叫羅睺的阿修羅變成天神的樣子要偷喝甘露,被日神蘇利耶和月神旃陀羅(Chandra,??????)告發,毗濕奴在羅睺剛喝下甘露的時候砍下了他的腦袋,所以他的腦袋得到了永生,並且永遠追著日月,日月被他吞下又會鑽出來,印度人用這個典故來解釋日食月食的成因。印度占星學中有個概念叫九耀(Navagraha,??????),日曜、月耀和羅睺星都屬於九耀,而羅睺星的天文學意義是月球升交點,正是會發生日月食的位置。
印度神話的發展過程和代表故事大致這些。全文End。
翻了的書:
《東方神話傳說(第四卷)·印度古代神話》,薛克翹 主編。《東方神話—印度古代神話》 趙國華,薛克翹《印度神話:絢爛魅惑的異世界》,青泥大人著《摩訶婆羅多》,金克木等 譯《親歷宗教東方卷》《印度攬勝》《羅摩衍那的故事》《宗教學小辭典》最後感謝青泥大人的鼓勵和梵語師肥的支持~!~!推薦閱讀:
※將幾個古神話人物的故事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什麼?
※二娃(千里眼)的光學原理可能是怎樣的?
※印度神話專題——一人飲酒醉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姑獲鳥:一個SR為何有SSR的實力?
※卡瓦與諾魯孜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