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面的膚淺」與「片面的深刻」

創業在這兩年成為「顯學」以後,各種行業觀察、商業觀點、產品分析類的內容也開始層出不窮。由於真的沒人手把手教你怎麼做一家公司,所我很長時間以來我的學習方法都只能是閱讀。於是看多了難免會想:這麼多知識、意見、觀點、經驗、技能、見解、方法論、世界觀......到底誰說的是對的?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經常發現兩篇看著都很有道理的文章給出的結論是相反的。有時候,大家在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過了一陣,主流的聲音又變成了創業公司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哪怕是針對 product-market fit 這麼一個在矽谷業界公認又政治正確的問題,大佬 Ben Horowitz 和 Fred Wilson 也打過一次精彩的筆戰。好像權威在這件事上也未必管用。

另外我還發現,任何觀點都能很容易地找出反例來。大佬 Peter Thiel 出了名地不喜歡 MBA,他的觀點是「千萬別雇 MBA,他們會毀了你的公司。」Mint 的 CEO Aaron Patzer 更有意思,他說,「當你給一個創業公司估值的時候,你可以用工程師總數乘以 50 萬美金,然後減去 MBA 總數乘以 25 萬美金。」......Ben Horowitz 還針對這兩個觀點寫過一篇非常理性客觀的分析。然而如果去扒拉一下數據,斯坦佛和哈佛的 MBA 們好像總體幹得都還不錯,而輟學的也沒有都變成喬布斯或者扎克伯格。

慢慢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想法,還洋洋洒洒地寫過一個知乎答案。但在這個問題上, @Raymond Wang 老師闡釋地比我清楚得多——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如何看待張磊所說的 「我個人就很警惕招那些各方面都 No.1 的人」?背景是:

張磊(註:高瓴資本的創始人)表示:「我個人就很警惕招那些各方面都 No.1 的人,這種人可能並不是真的很喜歡所做的事情,而只是因為想要成功的慣性在做事,這種思想的人其實走不遠。要找一幫你喜歡的人,找到靠譜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

@Raymond Wang 老師是這麼答的:

我以前在另一個答案曾經寫過:分析問題有兩種路子,一種是「全面的膚淺」,另一種是「片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深刻」幾乎是不可得的。「全面的膚淺」就是說面面俱到,比如「既要……,又要……,還要……」;「片面的深刻」則是從一個角度把問題說透,但結論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在我看來,張磊這話就屬於「片面的深刻」,其實很有道理,有道理並不在於他是個大人物,而在於他從業這麼多年,見過大量的創業者、投資人。其個人判斷的形成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經驗。張磊本人作為學霸,對於學霸模式的警惕是有反思精神的,這也是做投資非常必要的。

對,就是這樣。「全面的膚淺」與「片面的深刻」,任何(值得思考的)觀點無非就是這麼兩個維度。如果妄圖達到「全面的深刻」,那獲得的只能是無意義的雞湯——我曾在另外一個地方寫過:

「雞湯」有兩個最核心的特質。首先,它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間複雜的關聯性,並言之鑿鑿地宣稱 A 與 B 的因果關係,心理學裡這叫做「基本歸因謬誤」。「只要你做到 A,就一定能收穫 B」是隱藏在後的潛台詞——一種最常見的例子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啊。更有低級之雞湯者,連基本的操作方法都沒有。知乎有個比喻很有趣,叫做:「只給湯,不給勺」。說到底,販賣的是「虛假的希望」。

「雞湯」的另外一個特質,在我看來還更邪惡些。是它的「不可證偽性」。當然並不是所有雞湯都有這個特質——「努力梳妝打扮就能嫁入豪門」自然有很多反例......但有些論調就隱藏得深些,比如這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後來我讀了一篇文章,內容基本都忘了,但標題記得很清楚:Advice is Cheap — Context is Priceless。

這正是 @Raymond Wang 老師說的:「與其去較勁名人講的一句話是對還是錯,不如去探究其形成這種觀點(或公開發表這種觀點)後面的思想脈絡或經驗支撐。」

同樣,這也是這個專欄的名字——「普朗克的司機」,最重要的一個意義。

配圖:Origin Of Species by Dan Bale

推薦閱讀:

王陽明8句名言,帶你揭開「心學」的神秘面紗
你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是否正確?
有哪些讓人感觸很深的有關 「準備」的名人名言?

TAG:名言 | 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