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銀行業究竟有多慘?

受不良高發、盈利增速快速下降、員工離職等因素影響,銀行業已經走下「神壇」。隨著銀行業年報的陸續公布,銀行員工的「自嘲」與「比慘」甚至一度引來全民狂歡。那麼,2016年,商業銀行究竟能有多慘?在創新求變過程中又將產生什麼新亮點?且看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薛洪言的解讀。

【有多慘】

銀行業盈利水平進一步下滑

經濟下行期,整體是去槓桿的過程,商業銀行傳統授信大戶,如融資平台、地產、批發零售、資源型企業、進出口貿易型企業等,槓桿率高,經營上進入轉型期,融資意願不強。小微企業、貿易融資等近年來銀行重點布局領域不良高發,銀行主動放貸意願不強。互聯網、文創、體育等新興產業,在財務上難過銀行信貸「盈利」的硬門檻,主要依賴股權融資。大型優質企業,以生態鏈客戶為起點,加速布局互聯網金融業務,此舉加速了銀行優質客戶資源的流失。

可以預計,2016年,銀行信貸將繼續面臨「項目荒」的困境。在成本剛性的情況下,貸款投放的不力必將進一步拖累銀行盈利。

互聯網+效果不必過多期待

銀行業一直是新技術的嘗鮮者,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在形式上與互聯網金融並無二致,他們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遠比一般企業「互聯網+」要容易得多,這從E-ICBC的快速發展上就可見一斑。

可以預見,2016年,將有更多的銀行通過直銷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轉型互聯網金融業務。

然而,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並不僅僅是「金融+互聯網」,更多地是通過產品創新、客戶體驗、市場推廣、場景擴容等實現二者的融合。打開商業銀行的直銷銀行和手機銀行,更多地只是傳統產品和功能在互聯網渠道的應用而已,談融合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說,銀行業轉型互聯網金融業務仍然任重道遠。

線下業務遭互聯網金融蠶食

2013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在支付、理財、貸款等領域取得飛躍式發展。經過近3年的布局,大型互聯網金融集團如螞蟻金服、騰訊金融、蘇寧金融等,已基本實現對體系內金融業務的布局,開始著力拓展體系外線下業務。對傳統銀行業而言,線下業務迎來強力競爭者。

以支付業務為例,2015年「雙十二」當天,銀聯和20多家商業銀行在北京聯合發布「雲閃付」支付產品,號稱「手機一拍,2秒內輕鬆支付」,重在完善支付體驗,意圖阻擊第三方支付在線下渠道的快速擴張。

就當前的線下業務而言,傳統金融機構仍具有絕對優勢,但整體上,雙方的攻守之勢不會變,即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攻勢,傳統銀行業整體仍處於守勢,攻的一方,份額擴大,守的一方,份額漸失。至於何時達到均衡點,就看雙方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的選擇了。

【新亮點】

資管業務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利率市場化、融資脫媒和股權融資市場的大發展等因素,助推大資管時代的加速到來。

截至2015年6月末,銀行業理財業務餘額突破18.4萬億,較2014年末增長22.5%,遠高於同期存款增速;占同期銀行總資產的10%,遠低於美國97%的佔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014年7月10日,銀監會發布《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開展理財事業部制改革。之後,銀監會連續在2015年和2016年監管工作會議上鼓勵條件成熟的銀行進行理財業務子公司改革試點,實現法人獨立運營。

2015年,光大、浦發、中信相繼宣布成立資管子公司。相比信託、保險、證券、基金等資管業務競爭者,銀行具備品牌信譽、渠道網路、客戶資源等優勢,子公司試點則在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上保證了新業務的有效開展。

可以預計,2016年,會有更多的銀行設立獨立的資管公司,銀行資管業務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混合經營有望成為新的亮點

2014年5月,新「國九條」就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2015年12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業務牌照」,混業經營有望於2016年開閘。從業務類型上,除經紀業務外,初期可主要從資管業務切入,逐步過渡至股權融資類業務。

總體來看,2016年,銀行業不良率仍將延續升勢,信貸投放繼續遭遇「項目荒」;在業務上,將繼續遭遇大型互聯網金融集團的競爭。同時,也會有一些結構性機會出現:資管業務大發展的趨勢仍將延續,混業經營有望實現突破,消費貸款業務優勢漸顯。整體上,新的業務增長點並不能對沖不良率上升和信貸投放增速下降的影響,行業利潤增速將進一步下降,甚至會出現行業盈利負增長。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推薦閱讀:

深度調整,互聯網金融或成生活方式
大V們,你們憑什麼年收入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
蝶變與重生:大變革下的金融科技創新風口
馬化騰身家達525億美元成中國新首富,全球排名第11位|平方財經
除了身份成謎的老虎證券,小米還對哪些金融業務動過心思?

TAG:银行 | 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