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中的酒具故事

今年2月份,微博網友@杜子建n發微博說,自己特別喜歡下面這句詩

希望網友能夠續寫,並承諾向續寫得最好的網友贈送拉菲。

然而,大家知道,其中的「壺」是什麼嗎?

是它

是它

還是它?

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今天,我們就來尋根問祖,看看在婦好的時代,壺指的是什麼呢?

這就是商代晚期的壺~司巧母銅方壺。和大家常見的壺不一樣,沒有嘴,沒有把,而且是青銅的……

大家一定蒙圈了,這件那時候的「壺」是作什麼用的呢?

也是盛酒的~《詩經·大雅》裡面說:「清酒百壺」,說的就是這樣的壺。有時候,壺也用來盛水用,比如山東萊陽曾經出土一個青銅器壺,上面的銘文寫著「……使小臣以汲」,這個壺就是用來盛水的。nn

那麼除了壺之外,商代還有什麼盛酒、喝酒用的青銅器呢?

首先是「尊」

這就是殷墟出土的大口尊。

「尊」這個名字由來已久,先秦文獻中就已經出現,當時泛指酒器,從宋代《博古圖錄》之後,「尊」就專指這類器物,一般分為三類,一類大致是圓形的,也有少數方形尊,譬如著名的四羊方尊~

不過最萌的,是鳥獸形尊,譬如下面這件在婦好墓出土的鴞尊

和上面的鳥獸尊外形類似的,是「觥」(gong)。這個名字歷史沒有那麼久遠,是宋以來的文獻書籍給觥定的名。那麼觥和鳥獸尊有什麼不一樣呢?觥的蓋子一般比尊大,一般器型的整個脊背部都是蓋子;鳥獸尊的蓋比較小,往往只有脊背的一部分或者腦袋的一半~譬如下面這件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四足觥,從嘴到尾半個頭和整個背,都是蓋子。

接下來的盛酒器是「卣」(you),卣和其他類似的器物最大的區別是帶有一個提梁把手,只有極為個別的沒有。我們看看下面這件婦好墓出土的龍頭提梁卣,曲線和表情都很萌。

「卣」這個名字從甲骨卜辭中就能見到,從當時的記載來看,一般是用來裝鬯(chang)酒的。鬯酒用鬱金草釀黑黍而成,香氣撲鼻,一般都是祭祀的時候使用。不過把卣這名字和上面這類器物對應上,也是始自宋代。

商代在使用酒的時候,往往要把酒加熱,所以還出土了很多用來溫酒的青銅器,最著名的,當屬「爵」,婦好墓里也出土了青銅爵。

爵這一名稱的確定很有意思,宋代《博古圖》認為爵的形狀像雀,但後世的學者大多不信。爵的用途也經過爭議,《說文解字》認為爵是用來飲酒的,但是爵上往往帶有柱,喝酒的話會柱到眉毛,並不方便。於是專家們腦洞大開,有人為爵是用來過濾酒的,雙柱用來固定濾酒的茅草;有人認為爵是用來加熱酒的,柱是加熱之後用來移動爵的抓手。但是種種猜測都不能服眾,考古出土的一些爵,底部有煙炱,就是加熱之後留下的積炭,所以只能確定爵可以用來溫酒。

接下來和爵有點像的器物叫「斝」(jia),請看這件婦好墓出的的有蓋小方斝。

斝和爵相似,一般都有三個足,口沿也大都有柱,但是斝沒有爵那樣突出整個器身的流和尾,而且個頭也要比爵大一些。考古出土的斝,有一些底部有煙炱,所以說明斝也可以用來溫酒。

問題又來了,盛酒溫酒都有專門的傢伙事兒,喝酒用什麼?

來看這隻婦好墓里出土的銅觚(gu)~

觚的器物定名也始於宋代,宋人認為這類器物的腹、足都有四個棱,而棱在宋代又叫觚,所以這類器物叫觚。但是有棱的器物很多,為什麼只有這一類叫觚呢?後來陳夢家先生提出假說,認為這類器物從口到底呈弧線形,觚就是壺的意思,但也僅屬一種猜測。

在墓葬中,觚和上文的爵是CP,往往成對而出,是商代禮器組合的核心。有學者認為觚就是和爵配合使用的酒杯;日本學者林巳奈夫猜測,到了商代晚期,觚演變成為一種盛甜酒的器具,可以用勺舀著吃甜酒中的固形物。

呈弧形的是觚,那麼弧度沒有那麼大更接近直筒形的其實就是「杯」了。婦好墓裡面出土了一個鑲嵌有綠松石的象牙杯,堪稱代表。

這個杯子的造型很像是同類青銅器杯,此外,青銅器杯中還有高腳杯,到了戰國時代還出現了耳杯。

那麼新的問題有出現了酒究竟是怎麼從盛酒器、溫酒器跑到飲酒器中呢?有流的爵還可以直接倒,沒有流的就要靠下面的工具了。

上邊一件叫斗、下面一件叫勺,這兩件器物都是商代晚期的。斗和勺考古出土時多見於尊、卣等盛酒器內,它們有什麼不同呢?斗的把手與腦袋的連接處在中下部,而勺則是連接在口沿處。

以上我們介紹了婦好那個時代的酒具,不知道大家對「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句詩有沒有新的認識呢?我想,一定還有富有求知慾的小夥伴,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青銅器的知識吧。

那麼我們就再推薦一下本文的參考材料,朱鳳瀚先生的著作《中國青銅器綜論》。

本文首發於微信訂閱號「在線文博」(微信號:wenbo_online),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推薦閱讀:

古代貴族用的青銅酒杯在最初鑄造出來的時候應該是什麼顏色?
如何優雅的去先秦諸侯家蹭飯?
中國鐵戟和青銅戟為什麼外形差那麼多?
什麼是假腹豆?
龍的真容-18:「物」為何物?

TAG:文物 | 青铜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