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交互設計師的第三天
4月11日報到,到今天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三天。短短三天,就讓我看到了自己太多的不足,當然也有了很多的收穫。這些點可能會比較細碎,後面我也會在公眾號中以這種「作為交互設計師的第x天」來作為標題,分享設計學習路上的點滴。
「業務深度 > 業務廣度 > 專業技能」
業務,還是技能?這個問題困擾了我整整一年。我在參加工作之前,最多就是做一些小項目或者設計練習,所以幾乎不太可能有機會去深入了解、參與業務。
去年暑假,當我來到公司實習時就發現,日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力都是在業務上:如何實現用戶增長、如何做好導購提升轉化率、如何降低用戶投訴等,即便是諸如繁重頁面的化簡、交互方式的創新或者尋求視覺突破,本質上也是為了達到某一業務目的。
因此最初我很費解,總在思考如果一個人在某一條業務線走的太深,那麼以後都只能做這個方向而很難跳出去嘗試其他產品。當時的想法很極端,也很簡單,似乎覺得五年經驗的電商導購設計師去做社交,也未必比得過一個一年社交經驗的設計師,也就是適應性會變差。對年輕人來說,喪失可能性是一件讓人擔心的事,所以我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我一直很羨慕那些 Dribbble 或站酷上的設計紅人,覺得他們的作品好酷好炫,讓人嚮往,覺得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提升專業技能。
慢慢地,總看到有設計大師說,很討厭 Dribbble,因為設計永遠不僅僅是一張圖、一個動畫,這種浮誇的風格令人厭倦。實習期部門 Leader 也再三強調,沒有業務,設計就是空中樓閣。尤其在互聯網行業中,不能解決問題的設計價值非常低。恐怕,除了藝術以外,其他的設計都得考慮自己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昨天有幸和一位近十年設計經驗的同事暢聊了一個小時,對我而言最大一個收穫就是,想明白了「業務深度 > 業務廣度 > 專業技能」。當然,深度、廣度、專業技能這三者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沒我的關係,如果一個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時還具備紮實高超的設計技能,自然是最好的。只是,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我們不得不有所取捨。
就我現在所在的崗位而言,業務廣度和專業技能都是相對可以被動得到的。由於交互設計師需要對接不同的產品經理、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業務線,因此業務的廣度是被動滿足的,即便你想永遠只在一個方向深耕團隊或主管也不會允許;技能上,因為不同需求過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設計要求,這裡需要動畫那裡需要手勢,被迫就會去學習不熟悉的技能,甚至看著周圍這麼多優秀的設計師,耳濡目染也能把技法、工具學上不少。而唯獨業務深度是需要通過自己積極主動學習,才能挖下去的。
剛參加工作的設計師因為對業務或工作模式不夠了解,總是產品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或者看著競品怎麼做我也怎麼做。也許這樣你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執行者,但同時也讓你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螺絲釘」,這非常危險。
所謂的深度就是得了解業務背後的意圖,必須弄明白:
一個設計方案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能夠提升何種數據?
通過什麼方式來提升這個數據?
提升數據能夠為平台或集團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對其他業務有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
其他業務對自己的影響可否轉變?
為什麼別的設計方案不夠好?
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
......
當每一個問號都能夠圓滿回答時,才算逐漸走入了表象的背後。
除了工作以外,多與業務方接觸也是提升業務深度的一個途徑。尤其是交互設計上,其實不管什麼崗位,每一個人都具備一定基礎的交互能力,而他們給你提的建議也經常有效。工作之餘,找對接的產品經理或者工程師聊上十幾二十分鐘,都可以幫助你了解所做事情的前因後果,也能夠幫助下一次的決策。
「記得放下自負,因為你毫無資格」
前天上午入職下午就接到了一個需求,看起來並不太難而且也有了不少前人的鋪墊,所以我很快就把產出物做好並提交了。這個過程中師姐說沒什麼問題,產品經理說挺好的,自己也自我感覺不錯。然而,在體驗上發言較少的研發師兄卻提出了大量意見和質疑,甚至毫不避諱地說我的設計很 low。最初的幾分鐘我有些不服氣,畢竟競品也是類似的做法、其他師兄師姐都覺得沒什麼問題,為什麼這位師兄會覺得 low 呢?但靜下來仔細思考才發現,原來真的這麼多細節都是自己想當然做的。競品都這麼做,那這麼做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案嗎?前人的鋪墊一定是正確的嗎?我的設計到底還有多少優化的空間,能不能做到更好?於是私信謝過是師兄後我又重做了一版方案——頁面更加簡潔,問題也解決得更加優雅。
這件事給我比較深的一個感觸是,心態調整還欠缺很多。
每次回到家裡,長輩們都讚不絕口:啊研究生回來了,去了一家好公司,聽說待遇很不錯;平常寫文章運營自己的微信群,也總是聽到同輩後輩有意無意的吹捧:雷神牛逼,向你學習......
我覺得吧,人從小到大,過的太順了,也的確不是好事。因此來公司之前,我就反覆對自己說,千萬不能覺得自己有什麼過人之處(實際上並沒有)或者對自己自信心爆棚或者太飄飄然。當然這心態的轉變,還真沒有那麼容易。
剛才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同事的文章,標題叫做「一位實習生的懺悔:假如回到大學」。大概的意思和我要說的很相似,就是當你真正走上工作崗位需要獨當一面時才會發現,原來自信滿滿的自己原來這麼弱,不僅僅知識不夠,甚至做人做事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過我不贊成這位同事所說的要回到學校再做更多的準備,因為我覺得有些事,提前做多少的準備也沒有用,只能當自己真正被人打了臉、踩了坑、犯了錯,才能有所長進。也只有看到身邊每一個人都比自己優秀、有經驗時,才懂得自己要學、要做的還有多少。
因此,如果你和我一樣剛工作甚至還是學生,一定要記得放下自己的自負,原因就是這一節的標題,因為你毫無資格。
當然與之相對的,失敗、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也必須要妥善處理。面對犯錯不能急躁,面對批評更不能固執己見。畢竟,這裡的每個人都值得我去好好學習。
「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可能是因為經驗還不夠,我自己做設計的時候經常拿不準主意,比如一個需求里會做兩三個設計方案(每個之間的差別不會太大),然後搖擺不定。這時,我總會想拿著它們去諮詢同事,問問他們覺得哪個好?理由又是什麼。這事兒說的好聽點叫集思廣益、叫小規模用戶調研,說的難聽點就是自己沒什麼主見,專業能力不到位。尤其在跟業務方闡述設計方案或者跟領導彙報時,這種情況非常糟糕,因為我不僅沒有提出一個完善的問題解決方案,反而又丟出來很多別的問題。
當需求交到手上,我的任務就是把問題妥善解決掉,然後給出一個「唯一的、能夠充分被解釋的」設計方案。當然這個方案可能會面臨意想不到的質疑和挑戰,但至少你拿出方案之前自己不能抱有懷疑。
這件事我一直做的不太好,或者說是以前做設計時自己對自己太過寬容了。從明天起,我會儘可能減少這類情況,寧可做出來的方案被挑戰然後從中學習,也不能總拿著幾個方案去徵求別人的意見。
加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