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讀《從牛頓、達爾文到巴菲特》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 行走於大宗產業與金融的交匯口

來源|金楓股經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認為,將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聯繫起來建立起融會貫通的格柵,是取得最佳投資回報最有效的方法。「真正和永遠的成功屬於那些先是努力建立思維模式格柵,而後學著以善於聯繫、多學科並用的方式思考的人們。」

一、平衡理論的應用

牛頓之後許多學科的學者都對那些顯示平衡理論(無論是靜態和動態的平衡)的系統非常關注,他們相信平衡是自然界的最終歸宿。如果作用力發生任何偏移,假定這個偏移是微小的,暫時的,系統總會回復大平衡狀態。  

平衡的理論成為經典經濟學的主心骨,也是現代經濟學的基礎。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所寫的《經濟學原理》中,平衡都是其中不變的主題。他們力圖用平衡來解釋經濟學的問題。尤金·法馬(Eugene F. Fama)在其博士論文《股票價格的變化》中將薩繆爾森的理論引上新的台階。「股市的高效運轉使你不可能預測股票的價格。」

經典平衡理論說股市是理性的、機械式的和高效的。但也有看法認為股市不是理性的,1987年的股市大崩盤就是股市非理性的一個有力支持。  

總的來說,供需之間的平衡,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平衡會一直存在於股市的日常運轉中,但它們不能給我們完整的答案。  

二、進化論的觀點  

「《物種起源》永遠改變了人類看待自己、看待所有生命的觀點。」—達爾文  

經濟學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它天生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學科,所以更類似於生物學而不是物理學。  

聖達佛的科學家總結了經濟的四大特性:

1.鬆散的相互作用:經濟現象是許多獨立個體同時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個體的行動都取決於某一些個體和他們共同創立的系統的預期行為。

2.不存在稱霸世界之王:儘管有法律和制度,但不存在一個能夠控制全球經濟的實體。相反經濟是受系統中個體之間的競爭和合作來控制的。

3.不斷的適應過程: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個體的舉動、作用和策略以及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都在不斷地更新。換句話說是系統在不斷地適應。它創造了新產品、新市場、新制度和新舉動。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系統。

4.動態不平衡:由於經濟的不斷變化,其運行狀態遠非處於平衡狀態。  

複雜適應系統的基本元素是反饋。也就是系統中的個體首先形成自己的期望或模型,然後根據這些模型計算出的預測來行動。運行了一段時間後,這些模型會改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它預測環境的精確程度。  

股票市場的主要交易策略在不斷地演進變化著,沒有一個策略是在一直適用的。因為不同的策略適用不同的環境,當環境變化了之後,策略也就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在股票歷史上,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控制市場的主要交易策略:  

1.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主要策略是折扣到本的策略。這是由Benjamin Graham和David Dodd 1934年在他們合寫的《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中首先提出來的。

2. 20世紀50年代,領導金融業的第二個策略是股利模型。投資者越來越被高額股利的股票所吸引。

3. 到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第三大策略,投資者將手頭高股利的股票換取那些收益預計會不斷增長的公司的股票。

4. 20世紀80年代第四個策略,投資人更注重公司的現金流量情況而不是利潤如何。

5. 當前的第五個策略,投資資本的現金回報。  

股市上資金變化和當時策略的接受程度有關。一個成功的策略會吸引較多的資金而成為主導策略。當一個新策略出現時,資金就被重新分配。基本策略決定了其行為模式。股民們一哄而上,希望用這些模式盈利,結果出現了最終的副作用。使用同一策略的人越多,獲利程度降低得越快。當大家都明白這個事實時,原來的策略就被掃地出門。然後新的個體又帶來新的思想,這些思想又形成一個任何人都可能獲利的策略,資金又產生了變動。接著新的策略也壽終正寢,再開始新一輪的演變。  

三、社會學:螞蟻、塌落和複雜系統 

社會學是研究人們在社會上如何行動的學科,其最終目標是了解人們的群體行為。社會學一直沿著兩條不同的路線發展。一條是尋找一個包羅萬象的理論,它是由19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發起的,看來是失敗了。另一條是走向專業化。社會學還沒得到被正式接受,新的學科卻起來了: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  

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他們的一些分支在某種程度上只是思考一個大問題的不同途徑:人類是如何形成群體或社會的?這些群體是如何表現的?  

雖然讓社會科學成為一個大一統理論的想法在19世紀末就被槍斃了,但在21世紀初的時候,人們越來越希望構想一個新的統一理論。科學家們開始研究系統的整體行為:不僅是個體和群體的行為,還有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這個影響轉過來有影響下面的行為的問題。正是有了這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我們的社會體系才能不斷地進行社會化,其結果不僅改變了個體的行為也常常導致集體行為的意外改變。  

關於自我組織

研究複雜適應系統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人們是怎樣聚集在一起組成這些負責的系統,又如何按照某種規律自我組織的呢?自我組織理論認為,自我組織系統有三大明顯特徵。(1)複雜的全球性行為是由簡單的當地處理者組成的。(2)各種各樣個人意見的貢獻構成了解決方法。(3)系統強大的功能遠比任何一個獨立的處理者要大得多。  

那些想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人和其他人一起買賣股票,就創立了一個叫做股市的層創進化機構。個體和系統根據自我組織規則相互適應從而形成了一個行為整體,具有整體超過部分之和的層創進化特性。  

「股市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比光是些聰明人反而更健全。」 –諾曼·L·約翰遜(Norman L Johnson)  

多樣性是自我組織系統為了產生層創進化的行為而必需的基本特性。只有個體對目前遇到的問題出的答案來自於不同的經驗時,這個綜合解決方案才是可行的。如果這個系統只限於那些高級人士,所得到的綜合解決方案卻實實在在水平降低了。為應對結構意料之外的變化,收集信息的面越廣越好。只要一個足夠多元化的系統,它就能夠抗拒中等程度的干擾。  

丹麥物理學家伯·巴克(Per Bak)認為,自我組織存在臨界點。「那些由成千上萬作用部分組成的大型複雜系統崩潰的起因,不僅可能是一個單個大災難,也可能是由許多小事件串聯起來構成的大災難。」沙堆的坍塌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個實例。複雜適應系統通常是不穩定的,經常會到達自我組織的臨界點。

股市中可以分為兩種人:拿主義的和隨大流的。大部分時間隨大流者與拿主意者相互影響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平衡。但人數會不斷變化,就如沙堆的坡度在不斷變化一樣。當沙坡變得陡到一定程度,那麼它就會坍塌。雖然自我組織臨界理論能夠解釋塌落的整體過程,但它不能解釋任何一個特殊的塌落。  

只有系統中的個體都往單一集體選擇方向積累信息時才可能產生集體決定。為了達到這個共同決定,所有的個體並不必擁有相同的信息,但他們必須對不同機會的理解相同。這個共同理解在所有複雜系統的穩定性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系統的共識程度越低,其不穩定性越大。  

我們應該考慮不同模型下隱藏的心理觀念,而不是只看到表面上各種不同的選擇。要學會辨認如果共識不起作用了,系統中信息將如何傳遞。而心理學將有助於理解:(1)個人如何形成自己的理念;(2)股市中的信息是如何交換的。  

四、心理學:股市的心靈  

心理學意味著「研究心理」的學問,它的任務是研究所有大腦的活動,控制認識(思考和理解過程)的部分和控制情緒的部分。也就是它研究我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怎樣交流,怎樣表達情緒,怎樣處理信息,怎樣做決定,及怎樣形成指導我們行為的中心理念。  

股票具有投資和投機的雙重特性。投機現在是股市的組織部分,將來也一直是。一個經過仔細分析後做出的投資操作應該能夠保證有基本的、令人滿意度回報。那些不滿足這些條件的運作就是投機。  

在一個集體里各方面都不相同的個人會在集體思想的影響下以統一的姿態出現,完全和他自己單獨時的表現不一樣。行為金融學試圖通過個人行為的心理學解釋來找出股市並不高效的原因,它主要是想理解構成人們盼望賺錢時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Werner De Bondt, Richard Thaler 在"Does the stock marketoverreact"認為,投資者經常對新消息反應過度,不管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由於反應過度,當傳來好消息時,股價就會漲得比公司實際示例要高得多;如果是壞消息股價又會跌得家門不認。  

Hersh Schefrin, Meir Statman在"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Theory and Evidence"認為,「投資者總是喜歡將看跌的股票囤積很長時間,可能是希望股價能回復到原來的水平;可同時又將那些看漲的股票出手很快。」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1979)在"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中歸納出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覺遠比贏利時的快樂感要強得多,其比值為2.5:1.  

所有折磨投資者的心理偏向中最嚴重的一個可能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主要源於對信息的錯誤判斷,他們通常收集的信息既不完整也不完全準確,再加上分析不當,還將它放錯了位置。過於自信者突出的表現是他們太重視自己發現的信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並且果斷地將一切可能顯示他們錯了信息拋到一邊去。  

如果我們想幫助投資之避免災難的話,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研究人們是如何收集和解釋信息的,怎樣從這些信息中形成自己的觀念的。換句話收就是我們怎樣理解信息,為什麼會相信的?對於這樣一個大問題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心理學的兩個領域: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

我們理解抽象或複雜概念的能力取決於我們心中關於這個想像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了一個真實或假設的情景。例如為了理解通貨膨脹我們用一些心理模型來表示我們感受到的方式,可能是汽油價格上去了,也可能要給員工更高的工資。  

我們總是以為每個模型都有同樣的幾率,就是對於給定的一組心理模型我們心裡會把它們每個都看作一樣重要,而不是根據每個模型潛在的作用不同而加以調整。也就是說人們不能進行貝葉斯(Bayesian)推理。另外,對某一主題,人們手頭若有一組心理模型時,通常他們只注意幾個有時甚至一個模型。  

人是追求理想的動物。由於進化所迫我們需要尋求解釋我們所處的世界的模式,這些模式構成我們信念體系基礎,但很有可能這些模型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經過長期進化,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情況時總是感到強烈的不安和焦慮,因此我們願意聽從那些答應幫助我們解脫的人的話。甚至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股市預測專家不可能預測出明天或下周發生的事情,但我們仍然願意相信他們能,因為另一個選擇太讓人不安了。  

Fisher Black認為股市上聽到的大部分信息知識會使人更加迷茫的噪音,而不是會使人做出理智決定的純凈聲音。  

區別含有噪音的價格和真正價格的方法是了解你投資公司的經濟實力。Claude E. Shannon(1948)寫到 「溝通的基本問題是要麼在某一點上完全複製,要麼在另一點上選了相似的信息。」換句話說,溝通理論就是如何將信息從A點精確地、完整地搬到B點。信息從信息源發送到目的人的途中有幾處會造成失真,最大的危險是可能存在於通道里、傳送過程和接收端的噪音。  

Charlie Munger做「兩個方面的分析」。第一遍列出已知事實和控制所在環境的理性因素,用理性和準確信息過濾;第二遍是收集自己或他人下意識失誤的所有信號,檢查有無「心理誤判」。  

五、哲學:投資的實用主義觀點  

不像自然科學,哲學從來沒有絕對的觀點。  

思考遠遠不只是接受知識的過程,思考過程本身也有好有壞之分。  

複雜適應系統在本質上屬於認識論而不是本體論。本體論研究的問題是像什麼是現實的本質這類問題。  

複雜理論的中心思想是我們對某些系統的認識有局限,甚至這個系統就是有序時也存在這個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在系統複雜性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研究這個有序的系統。複雜適應系統並不是本身真這樣複雜得無法接近,只是我們認識能力有限。  

科學研究關鍵的關鍵就是:發現描述所觀察現象的新方法。重新描述不只用於科學研究,它也是非科學工作者在解釋事物時的重要工具。如果這個事物還是個迷,我們要做的是打亂我們原來的描述,重新構思一個新的。重新描述是能夠打開我們追求理解現象上死結的強有力的工具。  

我們為什麼感覺到理解股市這麼難,是因為我們一直將自己鎖在股市應該是平衡的框框中。為了達到更高的理解境界我們要敞開心胸,接受似乎很複雜的新描述,不論它是關於金融市場的,社會體系的,政治體系的還是物質世界的。  

任何一個尋找信念確切定義的人都應該不只注意信念本身,還要看它帶來的行為。實用主義是有實際效果定義的真理(論述)和正確(行動)的兩部分。  

沒有一個理論是對現實的絕對描述,但每個理論在某一方面可能是正確的。「我們在模型方面的經驗教訓是我們所建立的模型常有這樣的趨向:這些模型總是在一段時間內起作用,然後會意外地失去功效。忽然間模型不再具有解釋的價值了,但有些人仍然堅信它還能準確地描述我們的世界。」–比爾·米勒(William H. Miller)  

如果你相信實用主義哲學,你保準會更快地丟棄整個模型,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將發現這個模型只能幫你完成某些使命。但對於一個人的信念最激烈的革命是丟棄大部分他過去的立場。  

要比別人做得更好的唯一方法,或是更重要的是比股市做得更好的唯一方法是用和別人不同的方法詮釋這些數據。你必須有不同的信息來源和不一樣的經驗。要能夠發現不要的信息源。  

六、文學:學而不思則罔  

如何建立思維模式的格柵? Charlie Munger說,主要原理、偉大的思想都早已變成白紙黑字擺在我們面前,只等待我們去發現佔為己有。而通向這個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就是書,確切地說是所有可以閱讀的書,包括傳統方式和現代方式:報紙、雜誌、廣播評論、科技期刊和分析家的報告等等。  

如何成為一個有鑒別能力的讀書人:分析你應該讀什麼,在更大範圍內評估它的價值,而後丟棄它,或將它併入你思維模式格柵中。我們不僅要增加大量不同領域的知識,同時也提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推薦Mortimer J. Adler的How to Read a Book《如何閱讀一本書》。  

主動的讀書人應該在心裡牢記四個基本問題:

1.這本書主要講什麼?

2.其細節是什麼?

3.這本書全部還是部分是正確的?

4.這本書怎麼樣?

傳輸知識的書籍可以分為兩大類:實用性和理論性。

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是對幾本書進行比較閱讀而不是只分析性閱讀一本書。

在閱讀時,要把事實和看法分開。

七、決策 

作為投資者我們必須在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時,花點心思去開拓新的領域。  

對於只有鎚子的人而言,每個問題都象是一個釘子。如果這個人有一整套各個不同學科的方法,自然他就會選用許多工具,減少「拿鎚子人」做法的不好結果。  

我們無法解釋問題是因為我們無法把它描述出來。

推薦閱讀:

讀書多的人,有什麼特點?
為什麼有的人讀完一本書可以記住裡面的很多細節?
為什麼我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但就是讀不下去,而且讀不懂?有沒有人真的按照書里的方法去練習讀書?效果呢?
《消失的地平線》究竟想表達什麼?

TAG:投资策略 | 读书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