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60後,70後的心理衝突

(此文已授權「十分心理」微信平台首發,轉發請與shifenxinli後台聯繫)

某日,與我的一位老師聊起了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他說「這是這個年代的人普遍承受的」,聽他這樣講,我才突然意識到,真的是這樣的,在我接觸到的這個年紀的人中,不管是我的來談者,還是周圍的朋友,內心普遍存在著這樣的衝突: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被忽略」,和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盡量好」。這是很困難的,因為那意味著這一代父母希望自己有能力把自己不曾得到過的愛與尊重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這就像是一個乞丐希望能給孩子一輛豪車,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時他們也被父母期待著他們能夠補償父母情感世界的空虛,這就像是被期待著另一輛豪車,難上加難。

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他們父母普遍生於三、四十年代,那一代人,經歷過戰爭,經歷過飢餓,經過翻身的喜悅,也經歷過人與人之間最基本信任的瓦解。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普遍存在著生活艱難,也普遍是多子女家庭。那時候多子女家庭中流傳著一句話「扒拉扒拉就大了」,也就是養育孩子不用費太大精力,只要沒有餓著,就能自己長大,這就決定了父母沒有太多的情感能量投注給孩子。所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經歷中普遍缺少「被關愛」的體驗,因此,他們養育自己孩子的方式依然會沿襲祖輩的粗放型養育。

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他們的兒女普遍出生於八、九十年代,此時國家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國家的經濟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文化氛圍也更加開放。這一代子女與他們的父輩變得非常不同,他們沒有經歷過父輩生活的艱難,他們也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比父輩有更多的平等、民主、尊重的渴望。再加上因為是獨生子女,使父輩、祖輩將家庭的全部資源灌注在這一個孩子身上,經濟上的自由,也帶給這一代孩子比父輩更多的安全體驗,他們也更加有能力獨立的做出選擇。

生於六、七十年代的這一代人,被夾在完全不同的兩代人中間,父輩面臨著養老,子輩面臨著教育,而自己也已人到中年,既是社會的中堅,也是家庭的頂樑柱,同時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喪失: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工作處於爬坡期,若不能再前進一步,就只能急流直下了、孩子漸漸離家、父母漸漸老去、進入退休準備期,等等。不過這些可能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可能是面對兩代如此不同的家人時,難以平衡。

在我的來談者中,有許多人曾跟我談到面對父母時的困難:父母漸漸老去,但是真的不想與父母走得太近,因為從情感中,已經與父母保持了四十年的距離,現在,只是因為父母老了,需要照顧了,才不得不走近他們,可是,只要離父母近了,早年的痛苦的體驗就會被重新喚醒,儘管父母現在已經衰老到需要自己照顧,但是,依然會因為聽到父母的一聲嘆息而戰戰競競。子女的遲疑父母是可以感受到的,這往往又引發了父母被忽視和被拋棄的恐慌和憤怒,父母會抱怨子女「不孝」,會試圖用責怪把子女拉回自己身邊來,但這往往是無效的,當子女感受到來自父母的不滿時,會引發他們更強烈的不知所措: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無暇照顧使他們缺少來自父母的陪伴體驗,但是現在父母希望他們能夠時時陪伴在自己身邊,這讓他們就陷進了內心強烈的衝突中,理智中他們知道應該盡量滿足父母的需要,情感中,他們又需要與親密體驗保持更遠的距離,因為他們根本就缺少與父母親密相處的經驗。於是他們選擇盡量逃遠的方式來擺脫這些痛苦,有些人,一逃就逃到了國外,讓時空的阻隔給了自己一個「合理」的保護。

曾有一次,我看到我的老母親在朋友圈裡發了一個「老來難」的視頻歌曲,那首歌里雖然在講的是人老了之後的各種行動不便,但整首歌里都充滿了對兒女的責備,我告訴我的媽媽:「以後不要再轉這樣的內容了,如果父母對兒女的情感世界裡只有責備和抱怨,那是很難得到來自兒女的愛的,沒有愛做基礎的照顧不會持久,如果那樣的話,老來不難才怪」。實際上,人老了,依然需要「正能量」,一位對世界充滿敬畏與愛意的老人,是不會太孤獨的,當父母可以體諒到兒女工作生活的艱難,並不強求兒女「孝順」時,孝就真的來了,因為愛的需要會驅動兒女回到父母身邊。當父母可以相信自己不會被兒女厭棄,相信自己可以獲得來自兒女的關愛時,快樂就來了,因為信任可以讓他自己內心充滿安全和滿足的體驗。這並不是要父母自欺欺人,而是因為,我們無法用傷害與抱怨換來「被愛」,但是,愛與信任可以。

「孝」本身是一件充滿了愛與聯結的事情,父母與子女之間本來就有天然的愛的聯結,只是在日積月累的生活磨礪中,有時這些情感變了味道。如果父母將對子女的期待放在了「順」上,兩代人之間就進入了權力的爭奪,而失去了兩代人之間原本應該有的情感聯結。要求子女順從的父母,往往與子女之間會有很大的張力,也更容易看到「不孝」的子女,如果我們深入到子女的世界去理解,也往往會在子女的情感世界裡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當然,對於父母來說,完全做到對兒女的愛與信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些能力最初的發展源頭,來自生命頭幾年與自己的養育者的關係,再之後幾十年的人生中,又不斷的改寫、重複、強化、惡化或修復,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早年成長中的創傷體驗會再度被喚醒,被投射在與自己孩子的關係中,形成父母與子女之間愛恨交織的情感糾纏。現已耄耋之年的祖輩,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那些動蕩,不可避免的會不斷破壞他們內心的安全與信任,當他們漸漸老去,當他們漸漸失去他們賴以體驗安全的健康、財富、能力等等時,他們能夠抓住的,唯有自己的兒女,當然,他們能抓住的東西越少,他們的世界就會越狹窄,反過來,他們就會更加死死的抓住兒女,然後兒女會更加恐懼。解開這個死循環,單純依靠祖輩的努力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處於中堅的父輩能幫上一把,能夠首先做出一些妥協,幫助祖輩內心安定下來,所以,對於生於六、七十年代的這一代人,的確是要擔負起前輩所不曾遇到過的一些重擔。但這一切是值得的,這一代人的努力,不但是在幫助父母,也是在幫助子女探索一條發展的路,更重要的,是將自己從重壓與傷害感里解放出來。

幫助父輩與子輩的方式,說易不易,說難也不難,其實還是那箇舊命題:發展愛自己的能力,幫助自己生活得更好。

實際上,讓這一代人同時擁有三輛豪車,滿足三代人的可能很小,但是,通過不斷的努力,讓你自己擁有一輛豪車還是有可能的。當你真的擁有了這輛豪車時,也許會喚醒父母的嫉妒,但是沒有關係,你可以如實的告訴父母:親愛的爸爸媽媽,我目前真的沒有能力再給你們一輛,但是我願意帶你們一起享受這輛車,當我有精力時,我會回到你們身邊陪你們,當我沒有時間時,也請你們相信我並不是不愛你們,但是我不能把自己的這輛車送給你們,因為,開好這輛車是我的責任。面對你的孩子,你依然可以帶著他享受這輛車,但是不必試圖再給他一輛,比給他一輛現成的車更重要的,是享受「一起享受」這個過程,這就是傳遞愛的過程,然後一直心懷期待與信任:相信他有能力在將來的某一天,擁有他自己的一輛豪車,而這些,比給他一輛現成的車,重要得多。

這輛豪車到底是什麼呢?也許是成功的事業,也許是幸福的家庭,也許是滿足的心靈。不管是什麼,這輛車都是在歷經各種艱難之後才可能獲得的,你能得到它的可能,也基於你應對這些艱難的方式,當你因為經歷的各種艱難而抱怨而踟躕時,你可能與它失之交臂;當你終於決定接受這些艱難的考驗,與之和平共處時,愛的能力就會被喚醒,愛,是修復那些痛苦體驗的強效葯,愛來了,車就來了。

推薦閱讀:

老是借你作業抄的人拿的分數比你還高、請問這是何種操蛋的體驗?
《生育對話錄》-讀書筆記
信任危機下,求助也可能成為冒險?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