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為平台的獨角獸,停止了增長會死么?

我的朋友LJ寫了這篇文章:中國市場害了Evernote,而蘋果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正是他的文章才刺激了我整理出下面的文字,要先感謝他。

文章里有這樣的一段論述:

現在微軟和蘋果爭相推出導入服務,但是Evernote卻沒有什麼反應,它現在在做什麼呢?它已經自顧不暇,正在忙著關閉它之前所孵化出來的各種產品。

最新的報道顯示,不僅公司創立時期的高管在離職,而且關於其他業務線,特別是中國區的領導都會撤換。之前曾經非常搶眼的Hello、Skitch和Food這些應用,剛出來的時候有人分析這又是要切入什麼新的領域,創造什麼新的增長點。它們似乎都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輝,而那些當時的分析文章也顯得滑稽可笑。

為什麼Evernote會到現在這種地步?——雖然說作為一家公司還算是活著,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獨角獸而言,早就可以說是失敗了。

我的看法是:企業的發展有起伏,在3年快速成長之後出現了2年的困境,在其它行業實在是太常見不過了。

我理解的平台:不依賴於其它軟體而存在,相反是其它軟體和服務所依賴的對象。所以,除了操作系統之外,其它的都不算平台,只能算生態圈。而新平台的誕生,意味著新硬體產品的出現。

我所理解的生態圈:以核心App/服務為中心,圍繞其進行功能拓展和延伸的第三方服務集合。生態圈的壯大和發展取決於核心App/服務的成長和不斷拓展。

所以很多言必稱平台的產品,其實一開始可能都只是一個生態圈。比如一開始的Windows,現在剛剛起步的Oculus Rift,再如文章中討論的Evernote。

個人觀察一個互聯網產品的維度指標:頻度、替代性。其中頻度意味著需求的強烈程度,替代性意味著進入的門檻。

  1. 高頻、高替代性的產品:競爭激烈,新品層不出窮;大部分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對應的產品(顏值導向、交互導向和功能導向)。主要有:筆記類、日記類和日程管理類App。
  2. 低頻、高替代性的產品:競爭不激烈,新品較多;但大部分用戶僅使用系統自帶App解決偶發需求。主要有:計算器、匯率、天氣類App。
  3. 高頻、低可替代性產品:競爭不激烈,無新品;寡頭市場,大部分用戶僅有有限的選擇。主要有:Office,行業專屬等App。
  4. 低頻、低可替代性產品:競爭不激烈,絕少新品;寡頭市場,大部分用戶僅能忍受有限的選擇。主要有:國內的IE瀏覽器,各類政府事務網站。

生態圈不論大小,有沒有價值?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世界500強之外,還有很多公司在掙錢。而互聯網行業,只是眾多行業中的一種而已。互聯網行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只是另一門生意而已,沒必要神化

整個市場環境下,第一類剛需和低門檻雙雙具備的產品,一定是市場上爭奪用戶最為激烈的產品。這類產品針對的市場容量夠大,即便是很小的差異點,也能夠積累不錯的用戶。加之高頻帶來的沉澱價值(即用戶使用的時間越長,產品粘性越大),只有越早進入市場的產品,才有更高的價值,也更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生態。

比如筆記類產品Evernote,比如效率類產品Omnifocus,比如日記類產品DayOne。

但是不能夠成長為平台,就會死么?我的回答是不會。他們過了死亡期,維持下去,能夠生活的很好。唯一的前提是,在業務不是飛速成長期,不要輕易進行團隊擴張。

獨角獸如果喪失了增長,真的會死亡嗎?

繼續強調一點,互聯網行業跟其它行業沒什麼不同,都是做生意。生意無關乎大小,活的比競爭對手長應該是生意最重要的一條,因為活著才意味著有翻盤的機會。

所以我們看到IBM還活著,Nokia還活著,Apple還活著。

獨角獸概念是互聯網行業風險資本逐利的結果,只會在順風的時候給企業帶來虛假的光環,卻在暫時的困境中成為企業的毒藥。

PS:按照現在互聯網行業那麼火的勢頭,是不是互聯網行業本身也是一頭獨角獸?如果5-10年內這股上漲的勢頭褪去呢?

推薦閱讀:

這不是一本工具書——《印象筆記 留給你的空間》書評
Everblog ——使用 Evernote 寫博客
在安卓手機上如何優雅地保存知乎到印象筆記

TAG:互联网行业 | 独角兽公司 | Ever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