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
專欄的第一篇,寫在每年懷思故人的四月。選了略為沉重的話題,作為醫生只是更不忌諱而已。
在我上醫學院的第一天就開始學習與屍體作伴,但那不是死亡。在校期間學習生命的生理過程,各種致死的疾病,但對於死亡本身,我們知之甚少。
實習的時候,開始接觸真正的死亡,看到更多的卻是人生百態。有的在家人還未過世已經開始關於財產的撕逼大戰;有的無法面對告別而採取了過激的「挽留」方式,干擾了本該有的生命的平靜;有的老人孤獨告別世界,有的白髮人送黑髮人。富有同理心的醫生,常常為這些場景難過。很多時候,這些將逝者的親友和醫生並不足以體會到他們內心的恐懼、痛苦、憂傷、不舍和留戀。更何況回看死亡的過程,除了略為不忍的現場,關於死者與死神談論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樣的體驗,又去了地方,生者都無從而知。
父親去世後第七個年頭,我曾寫過一篇博文。
很多時候醫生都在儘力用醫學手段延緩生命,卻不知道該如何幫助這些即將的逝去的生命度過最後的時光。有人說不是有個詞兒叫「臨終關懷」嗎?——事實上,緩和醫學是一門非常專業和需要經驗的事,絕大多數的醫務工作者,沒有受到過相關的教育。既然我們並不了解死亡,只能反觀生命。然而,缺失的死亡教育,顯得生命教育有些蒼白。
面對生命中的坎坷——痛苦、挫折、疾病、孤獨、分離,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愛、健康、尊嚴、自由、價值。
向死而生,是一碗終生需要喝的濃雞湯。
生命長河中每一位親友的離開,都會給我們來一記當頭棒喝。每年祭奠親友之日,更多的是懷念與傾訴。且不說有些人死了,卻活在你心裡;要知道,有些人雖然活著,卻已經永遠離開你了。
明天返鄉去為父親掃墓。我將一如既往地帶上他生前喜愛的盆栽,和我這一年的成就與失敗。
(題圖:繪本《Cry, Heart, But Never Break》,作者Glenn Ringtved)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善於思考」和「民科」?
※上帝創造永恆秩序後可能維持的住永恆秩序么?
※看過的書聽過的演講看過就忘記了那我們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笛卡爾是為什麼需要證明上帝的存在(第3和第5沉思)?他是基於怎樣的背景或是怎樣的思考?
※學會如何學習(1)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TAG: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