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 Chapter 1】從無襯線字體的故事說起

這一次,我想和大家聊聊字體。

在日本的字體排印界有這樣的一句話:「字體就像水一樣,像空氣一樣。」我們每天都會喝水,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空氣,但是大部分人並不會留意水和空氣是怎樣的。

字體也一樣,在現今社會中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辦公室里,隨便打開一個文檔,點擊一個網頁鏈接,看到的是字體;通勤路上,公交車上的路線牌,地鐵里的導向牌和提示標語,也有字體在裡面;走在街上,街邊兩旁店鋪的招牌商標,櫥窗里的廣告,同樣離不開字體;呆在家中,拿起 iPad 看個電影,或是隨意翻開一本書 —— 電影的字幕和書本里的文字,毫無疑問也是字體。在書法文字和手寫文字日漸式微的今天,幾乎可以這樣說,有文字的地方,就會有字體。但就是這樣平常隨處可見的事物,大部分人並不會在意它。

由於歷史原因,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國內才開始有人鑄造出鉛活字,而早在五百多年以前,歐洲的古騰堡就已經在研究如何用金屬來造活字,如何對活字進行排版,如何將排好的字版用於印刷(至於為什麼不從我們熟知的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開始算起,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解釋)。這種起步時間上的落差,導致到今時今日,國內對字體排印的重視程度和發展水平,依然與國外有著明顯的差距。

得罪的說一句,哪怕是國內專業的視覺藝術工作者,對字體排印方面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雜誌上刊登的廣告會使用 Windows 自帶的 Arial 和微軟雅黑進行文字排版,然而這兩款字體並不適用於印刷顯示;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廣州地鐵將 Arial 和 Helverica 兩款西文字體一起混合使用在導向指示系統上,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看到一些指示牌,可能是出於空間不足的原因,竟然將文字粗暴地橫向壓縮成一塊,而不去選用一個窄字寬的字體(Condensed / Narrow)進行排版。

攝於廣州地鐵昌崗站。圖中英文部分使用了 Arial Bold 字體並橫向壓縮了 35%,導致筆畫粗細比例失衡

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挑選一個合適的字體,並選用適當的字型大小(Size)和字重(Weight),調整好字間距(Letter Spacing)、行間據(Line Height)乃至於字偶間距(Kerning),這些都屬於一個視覺藝術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也許你會希望看到諸如「在平面設計中做一個優秀的文字排版的十大準則」這樣所謂的「乾貨」,不過,這樣的東西也許會有,但是不多。乾糧只能滿足一時的飽腹感,想要營養還是得好好吃飯。

所以從第一章開始,我會從無襯線體開始說起,以一些在字體排印界里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基本款字體」作為線索,說一下它們背後發生過什麼趣的小故事,擁有怎樣的風格和特點,應該如何使用和使用於哪些場景,同時介紹一些字體排印的基礎知識。

那就這樣開始吧~

▍襯線體和無襯線體

首先,什麼是無襯線體?

其實這個問題只需要兩張圖就能解釋清楚了。

襯線體和無襯線體是西文字體中最常用的分類,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襯線字體的筆畫末端會有一個特殊的形狀,一般是小三角或細橫線,這個特殊的裝飾形狀就是襯線。無襯線體,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襯線的字體了。

與襯線體相比,無襯線字體的筆畫比較簡潔流暢,以幾何線條為主,幾乎沒有筆畫粗線變化,給人一種現代、簡約的感覺。由於無襯線體的字型十分簡練規整,辨識度很高,因此經常被用於導向和指示系統,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路牌、指示牌,公交車站、地鐵站的的站牌,使用的都是無襯線字體。另外,由於其字型即使在低解析度的屏幕下依然保持較好的顯示效果,因此在操作系統和網頁中使用的默認字體基本都是無襯線體。

▍無襯線字體的起源,Akzidenz-Grotesk

其實嚴格來說,Akzidenz-Grotesk 並不是歷史上第一款無襯線字體,不過在其之前的無襯線字體,由於沒有形成完整的家族體系,大多已經遺失於歷史的長河當中,只有部分殘缺的字形見於故紙堆里。

這款字體誕生於十九世紀末的德國,由貝爾托德字體鑄造廠(Berthold Type Foundry,以下簡稱「貝爾托德公司」)製作和發售。

Grotesk 在德語里是「怪異的」的意思,在當時只有帶襯線的羅馬正體(Roman)才是正統的環境下,也不難想像為什麼 Akzidenz-Grotesk 會被稱作為「怪異的字體」。然而,這種「怪異的字體」推向市場後,卻意外地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和出版商的熱捧,以至於其他鑄字廠也紛紛仿照 Akzidenz-Grotesk 來製作自己的 Grotesque 風格字體。可以說,Akzidenz-Grotesk 的出現,影響了字體排印(Typography)近一百多年的發展進程,不僅衍生出 Univers 和 Helvetica 這兩款世界上最流行的字體,而且還開創一個全新的字體類別 —— 無襯線字體(San Serif)。

有趣的是,最早的 Akzidenz-Grotesk 金屬活字是由幾個風格相似的字樣拼湊出來的 —— 這些字樣分別來自不同的鑄字廠,其中一個字樣是鑄字師 Ferdinand Theinhardt 為皇家普魯士科學院的出版物所設計的字體 Royal Grotesk。後來,貝爾托德公司收購了 Ferdinand Theinhardt 的鑄字廠,將這些風格類似的字體進行整理成一個無襯線字體家族,才有了今天的 Akzidenz-Grotesk,而字寬偏窄的 Royal Grotesk 的也就經過重生變成了 Akzidenz-Grotesk Condensed。

Akzidenz-Grotesk

在美國,這款字體有著另外一個名字 —— Standard,這是因為 Akzidenz-Grotesk 曾被廣泛用於商業交易領域的印刷品上,包括交易合同、表格和票據,以及廣告物料、宣傳單張等。與現代的無襯線字體相比,Akzidenz-Grotesk 的筆畫要更加沉穩、粗獷,雖不如 Helvetica 那樣精巧別緻,但卻能給人一種不拘小節的豪放氣質。推薦購買 1968 年由貝爾托德的字體設計師 Günter Gerhard Lange 重新復刻的 Akzidenz-Grotesk BQ

▍第一套有完整字體家族設計的無襯線字體,Univers

Univers 是字體設計大師,弗魯提格先生(Adrian Frutiger, *1928 – ?2015, R.I.P.)設計的無襯線字體。說到 Univers 就肯定離不開 Helvetica,它們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不僅誕生於同年,「個性」也十分相似 —— 簡約、中性、功能主義。Univers 雖然不如 Helvetica 那麼有名氣,但由於有著不輸於 Helvetica 的易認性和易讀性,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廣泛地使用於出版業、平面設計行業以及機場、火車站和地鐵站的導向指示系統。而那些希望給顧客一種可靠穩固的信任感的企業,例如航空公司還有銀行,也會選用 Univers 作為它們的商標標準字。

Linotype Univers

有意思的是,弗魯提格先生為 Univers 設計了一套先進的字體家族命名規則:使用一個兩位數來對一套字體(Font)進行命名,第一位數表示字體的字重(Weight),第二位數則用來表示字體的風格(Style),並以此將這些不同字重不同風格的字體,全都歸入到一個字體家族(Typeface / Font Family)裡面。雖然這套命名規則並沒有被大多數的字體廠商所接納和採用,但是它背後的理念 —— 以「打造一個字重完備、風格齊全、命名統一的字體家族」為目的進行字體設計,對整個字體排印業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圖片出處:《西文字體 2》;來源:Type is Beautiful

弗魯提格先生和萊諾字體公司在 1997 年合作復刻了這款字體,並重新命名為 Linotype Univers。個人最喜歡的是 Univers 的 Condensed 體,整齊劃一的字型比例,非常適合用來做標識和 Logotype。早期蘋果電腦鍵盤使用的字體就是 Univers Condensed Oblique,直到 2001 年才更換為 VGA Rounded。

▍全世界最流行的無襯線字體,Helvetica

對於這款字體其實無需過多介紹了,只需看一下將這款字體用於商標標準字(Logotype)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品牌:3M、Jeep、GAP、The North Face、寶馬、雀巢、漢莎、薩博、豐田、川崎重工、摩托羅拉、松下、歐樂 B……哪怕是不喜歡這款字體的人,也不得不承認,Helvetica 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西文字體。

這款誕生於有著近 400 年歷史的哈斯活字鑄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sserei)的無襯線字體,曾經有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字體設計師 Max Miedinger 的作品,但當時擔任設計監製的 Eduard Hoffmann 也為這款字體的設計貢獻不少,因此越來越多字體愛好者,包括本人在內,都認為「由 Miedinger 和 Hoffmann 共同創作」才是準確的說法。後來,斯滕佩爾公司(Stemple)收購了哈斯公司,並於 1983 年重製了這款字體。這次重製不僅修訂了一些設計上有瑕疵的地方,還新製作了極端字重以及義大利斜體(Italic)。這款經過重製的字體也有了新的名字:Neue Helvetica。後來斯滕佩爾公司被萊諾公司(Linotype)收購,現在 Helvetica 和 Neue Helvetica 都成為了萊諾公司的字體產品。

這款字體最早被稱為 Neue Haas Grotesk,意為「新的哈斯公司製作的怪異風格字體」,不過對於一款字體而言,這顯然並不是一個易於傳播的名字,所以後來重新命名為 Helvetica —— 來源於拉丁文中「瑞士的」一詞。大概 Miedinger 和 Hoffmann 也沒有想到,這款最初設計出來只是為了與 Akzidenz-Grotesk 競爭抗衡的作品,在半個世紀以後,竟然會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無襯線字體,以至於在它發表後的五十周年,導演 Harry Bertoia 為它拍攝了一部同名紀錄片《Helvetica》,講述這款字體開發和設計過程的故事。

Neue Helvetica

如果說,「字體是一個容器」,那麼很顯然,Helvetica 是一個精雕細琢的玻璃瓶。一方面,它有著玻璃一樣的「透明」,在設計上做到了接近完美的中性,同時有著極高的易認性(Legibility)和易讀性(Readability),讓讀者可以專心於內容而不被字體本身所干擾;另一方面,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它也有一些獨具個性的設計,譬如大寫字母 R 右腳的處理,微妙的弧線體現了豐富的美感,同時兼顧了字母的平衡性;小寫字母 a 的字懷(Counter)是一個優雅的小淚滴,右下筆畫的末端有一個調皮的小尾巴,可以說是整套字體的點睛之處,這些小巧精緻的細節都是 Helvetica 最具辨識度的特徵。

對於「果粉」而言,這款字體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因為蘋果公司向萊諾公司購買了 Neue Helvetica 的授權,並將其用於 iOS 7、iOS 8 以及 OS X 10.10 Yosemite 的系統默認西文字體(蘋果公司對其命名為 Helvetica Neue)。在 OS X 中,已經內置了 Neue Helvetica 的 UltraLight, Thin, Light, Regular, Medium, Bold 共 6 個字重,基本能滿足一般印刷品的排版使用。

<未完待續>

後續:

【字裡行間 Chapter 2】無襯線字體有四種分類,你都知道么?


推薦閱讀:

你都用什麼印刷字體?
這是bodoni字體的細節,為什麼左右的弧線不一樣,是故意的嗎?
什麼是 kerning pair ?

TAG:字体 | 字体排印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