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王小勤、魯白跨界對話: 聽音樂是為了取悅大腦?
封面圖:座位從左至右依次為周海宏、王小勤、魯白
文|徐可
● ● ●
為什麼音樂那麼難懂?為什麼聽不同風格的音樂會令人們產生或憂傷,或亢奮,或沉靜等不同的情緒?為什麼旋律簡單的《江南Style》可以紅遍全球?
3月19日,《知識分子》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科學+X」跨界公開課,主題為「音樂與大腦」,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終身教授王小勤分別在主講報告中給予專業解讀,並與《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跨界對話,與現場350餘位觀眾共析音樂之美、科學思維之美。
周海宏,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科研處處長。主要從事音樂心理學、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聽不懂音樂其實是一種誤區」,周海宏表示,作為研究音樂美學與心理學問題的專家,他說,從最本質來講,音樂藝術其實就是一些聲音組合。這個聲音組合對於人的耳朵,就是一個聽覺刺激,但是在音樂當中產生的並不僅僅是聽覺反應。從美學的角度出發,沒有必要用文學化、美術化方式解說音樂,感受純音樂的美就是音樂自身價值所在。
從德彪西的《月光奏鳴曲》里聽出月亮的亮度,從《紅色娘子軍》的音樂里瞬間可辨英雄與壞蛋,周海宏總結了音樂中普遍存在的 「聯覺」的現象。他表示,聯覺反應可以快速找到音樂語言的對應物,作曲家正是以聯覺的心理反映機製為依據,充分把握了音樂音響和表現對象之間的聯覺對應關係,成功地讓我們感受到其表現意圖。
周海宏表示,聯覺反應也表明,人類審美的共性以及有可能存在審美共性規律的研究線索。研究音樂規律,揭示聯覺的對應關係,找到音樂音響和表現對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找到音樂表現人類情感和產生各種情緒感受的秘密。
王小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生物工程系、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王小勤則從神經科學角度解釋,人類的大腦究竟是如何感知音樂的?
王小勤說,聲音從耳蝸進入聽覺系統,第一步需要把聲音轉換成神經電信號。這是由耳蝸內的內毛細胞來完成的。耳蝸的功能,就好比大自然的「鋼琴鍵盤」,幫助人們識別聲音的高低。這些神經電信號經過下丘最終輸入大腦的聽覺皮層。
人類是唯一能夠感知音階變化的生物嗎?王小勤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狨猴具有和人類高度相似的音高(pitch)感知。而生活在南美洲的狨猴在3000萬年前,就和人類的祖先分開了,而它也能聽音調,說明人聽音調的能力可能早就存在了。(詳見《科學有望揭示:人為什麼喜歡聽音樂》)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聽音樂?王小勤的回答是,由於要取悅大腦。如果人要徹底弄明白音樂和大腦關係,還要通過音樂家和神經科學家合作,深入了解其背後的神經機制。
在公開課之後的互動環節,周海宏、王小勤還各自從藝術和科學的角度,回答了《知識分子》主編魯白以及現場觀眾提出的若干問題。《知識分子》將於近期刊登此次公開課的實錄,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 李曉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謝燦:史上最短經費申請和當下現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類人猿的記憶力也是棒棒噠!
※科學研究及科研人員的素養之我見 | 科學研究的方法 (八)
※丘成桐談幾何:從黎曼、愛因斯坦到弦論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