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放射科前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懸壺科普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兩枚戒指

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X光的時候,整個倫敦的貴族圈子都開始為這神奇的光沸騰。這光居然能透視倫琴夫人那戴戒指的手。

自X光開始的放射診斷,發展得如火似荼。我有位好朋友,前段時間為了種植一顆牙,在口腔科做了一次CT。結束後被醫生告知,「兩年之內最好不要生育」。姑娘正值花信年華,結婚生子都在計劃中,聽到這句話簡直如五雷轟頂,戴戒指的手一直抖,沒膽量揪著大夫領口咆哮,就跑來諮詢我。

借著這兩枚戒指的故事,我們今天就聊聊和放射診斷有關的那些事兒。口腔科的CT真的有這麼可怕嗎?除了CT,放射診斷還有哪些手段呢?現在放射診斷是否存在濫用的情況呢?我們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放射診斷呢?

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呢?

首先,除了CT,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呢?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後不久,X線即被用於人體疾病的檢查,並形成了放射診斷學。20世紀5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超聲成像跟核素顯像;70-80年代,又相繼研發了X線計算機體層(CT)、核磁共振成像(MRI)。這極大地簡化了疾病的診斷,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普通平片照相)、超聲診斷(各器官、組織的超聲檢查)、核素顯像診斷、CT及MRI診斷在內的醫學影像診斷學。而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監視下對某些疾病診斷或治療的新科技,已成為同內科學、外科學並列的三大診療體系之一。

目前,常用的放射診斷手段中,X線、超聲、CT是經過驗證投入使用的;而核磁共振成像(MRI)還沒有經過完全驗證。

常見放射診斷手段詳解

下面,我們將以X光,CT,核磁共振為例,說明它們都能實現哪些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實現這些功能的。

1. X線:

這是目前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檢查手段。

X線圖像是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組成,密度高者,X線圖像呈白影,密度低者,X線圖像上呈黑影,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應了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或病理狀態。

因此通過X線圖像上的顏色,結合人體解剖學基礎,便可分辨器官組織的結構變化或病變狀況。

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組織結構形成影像,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強大的穿透性、感光效應及熒光效應,同時也因為人體組織結構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導致X線穿過人體不同組織結構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達X線膠片上的X線量出現差異,從而呈現黑白不同的影像。

2. CT:

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陣排列所構成的灰階圖像。

與X線顯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密度區(比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密度區(比如骨骼)。但與X線圖像相比,CT具有更高的密度解析度,可以非常清楚地顯示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肺、肝、膽囊、胰腺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譜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

CT成像包括數據採集、圖像重建、圖像顯示三個基本過程。球管發射的X線束經準直器準直後確定被檢體層面的厚度,X線對這一層面進行180度範圍的多個方向透射,通過被檢體層面的射線強度被探測器檢測並記錄,獲得一組完整的投影值,轉化成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器轉換為電信號,然後轉換為數字信號,由計算機進行數據重建處理,最後以不同的灰度等級顯示在膠片或熒光屏上,構成CT圖像。

3. MRI(核磁):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產生信號經重建成像的技術。

這種技術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多方位、多參數,這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對腦幹、脊髓、椎間盤的顯示明顯優於CT。舉例來說,與其它手段相比,它更易於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的解剖關係;在肝臟病變的鑒別診斷中,它的多參數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多方位、大視野成像,可以清晰顯示盆腔的解剖結構,對四肢軟組織內的腫瘤及血管畸形也有很好的顯示效果……

為什麼去口腔科檢查也要做CT呢?

現在說迴文章開頭的故事,為什麼去口腔科也要做CT呢?

牙是高度鈣化的組織,是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具有咀嚼及輔助發音等重要作用。由於它與口腔及喉內其它組織的密度差異較大,因此臨床上一般採用X線檢查。但是,如果涉及到口腔整形,或者牙齒病變複雜,則需要進一步做CT檢查,以便清楚地顯示牙冠、牙頸、牙根的各層結構,分辨頜骨細微結構,展示牙與頜骨的位置關係,有助於醫生判斷病情的複雜程度、制定治療方案、了解治療效果。

口腔CT的「後果」真得這麼嚴重嗎?

沒有絕對的無風險檢查,口腔CT確實是存在風險的。但由於口腔CT掃描層數相對較少,因此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的CT檢查相比,患者的放射線暴露相對較少,放射線損傷的風險相對較低。似前文中所說「兩年之內不要生育」是極為保險的說法,但有些誇大風險了。

放射診斷領域現狀

事實上,似乎每個人都知道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很嚴重,但少有人想到,放射診斷濫用的情況也很嚴重。

很多人說,放射診斷是一把雙刃劍。

不得不承認,隨著各種輔助檢查的不斷更新與發展,放射科在醫院的地位不斷提高,而且醫生越來越依賴放射科的檢查手段。理論上來講,這種趨勢無疑使得疾病的診斷更加方便、準確。也許與過去更多地依賴醫生經驗的診斷相比,放射診斷讓檢查顯得簡單粗暴起來,但它確實能讓骨科傷情、胸部、腫瘤病灶都無所遁形,大大減少了臨床醫生的工作量。

但是,作為更重要的疾病檢查手段——體格檢查遭到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不同程度的棄用,這讓醫生不能對病情產生深刻的主觀認識。長此以往,醫生面對患者的主訴,往往不假思索地讓其去放射科進行影像學檢查,若未能明確病情,則繼續讓患者進行其它的影像檢查。這種情況在各級醫院的門診工作中屢見不鮮,且大有繼續泛濫之勢。

如何對待放射診斷?

放射醫療的範疇正在不斷擴大,診斷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已成為臨床醫學中發展最快、作用最大的學科之一。那麼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它呢?

從醫生的角度來說,臨床醫生必須最大化得利用它的優勢,結合所學知識,為每位患者選擇合理的放射檢查手段,儘可能少的讓患者遭受放射線損傷。

此外,切勿盲目相信、過度依賴影像檢查結果、濫用影像檢查技術,更不能丟棄傳統的體格檢查手段。只有以自身對疾病的主觀認識為基礎,以放射學檢查手段為輔助,才能對患者的病情提出更好地診斷與治療措施。

最後,由於放射線的危害,臨床醫生及放射科技術操作人員應該按照相關規定對醫生及患者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應用鉛衣等高密度物質作為屏障進行屏蔽防護,增加X線源與人體間距以減少照射量,盡量縮短檢查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而從患者的角度來說,雖然放射線對身體有一定危害,但其在對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患者,對其心存戒備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心中的「恐懼」,排斥醫生建議進行的放射學檢查,畢竟臨床醫生在此方面的判斷,要比普通大眾專業得多。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機器人如何感知世界?
邊走路邊算數,就能檢測「老年痴呆」
AlphaGo連勝世界冠軍,AI真的能夠取代人類了嗎?n ——專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劉成林教授
關於疫苗的二三事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