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系列之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專欄都開放註冊了,我是懶了有多久。無論如何也要捲起袖子來把這篇擱置了兩個月的文章寫完。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出的一本生活隨筆,書很短,兩個鍾能看完,看完這本書跟看完一部他的電影一樣,平靜又舒服。這類書,也要影迷才能看出樂趣。看導演說片場趣事,說生活經歷,說童年記憶,熟悉他作品的人,能從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在電影中找到共鳴,這是只有影迷才能體會的感動。比如說《奇蹟》,書里關於《奇蹟》的段落,基本都在回憶,是枝說起小時候呆過的鹿兒島,吃過的輕羹,這些回憶都能在電影里找到。說到拍片經歷,從選角到拍攝,從演弟弟的前田的古靈精怪,到演外婆的樹木希林,因為看過電影,所以看到這些文字,眼前都能有鮮活的畫面相對應,這份愉悅,很急迫的想要與別人分享,但往往也無法分享。
談到別人對《奇蹟》主題太過童真的質疑時,是枝說:
「我女兒現在三歲,拍《奇蹟》時,我就想著這是等她十歲時,讓她觀看的電影。我想對她說,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看到這,突然理解了是枝近幾年的變化,身份的變化真的能改變一個人,能把一個男人變成一個父親,也能讓一個尖銳的導演,變得溫和。
首次接觸是枝,是《步履不停》,就是那部細膩到幾年後還能回味的《步履不停》。看書才知道,這是是枝獻給去世母親的作品。電影里,由樹木希林扮演的母親形象,可能會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再智慧的人也會陷入同樣的困境:看別人的生活總是那麼理解和透徹,同樣的生活安到自己頭上,就會變的不理解和不透徹。就像片子里的母親,能看透兒女的生活,偏就陷在失去長子的悲傷里出不來。書里關於《步履不停》的內容並不多,其中有一段特別讓我感動: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電影放映結束後,一位蓄著絡腮鬍、人高馬大的巴斯克男子挺著太鼓般的肚子走到我面前,說:您為什麼這麼了解我母親?」
聽到這句話,不知道當時的是枝是什麼反應,如果是我,應該會感動到濕了眼眶吧。
是枝是個慢導演,這裡的慢是其作品給人的感覺,不管是作品的節奏,還是演員的氣質,就連整部片子的基調都給人慢的感覺,同時也需要看的人慢慢去體味。《步履不停》是慢的舒適,《無人知曉》是慢的憂傷,《奇蹟》是慢的愉悅。。。每部作品看上去都差不多,但都能給人不一樣的感覺,這是我最喜歡他的地方。
熟悉他的人,大概都會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一直在描寫死者?
從長篇處女作《幻之光》開始,到《步履不停》、《無人知曉》,甚至到最近的《海街日記》,片子的主題一變再變,始終不變的是葬禮和死亡,關於這個疑問,是枝的答案是:
「在日本沒有絕對的神,取而代之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死者。有句話叫:無顏面對列祖列宗,要活的一世無愧,就需要死者的存在。」
即便有了答案,我還是不能理解。
推薦閱讀: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啊」
※這11部口碑爆表的家庭電影,最適合春節期間全家人一起看
※是枝裕和的超越及其不滿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
※如何評價日本導演是枝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