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學習外語的一點隨便亂談

我深深記得小學畢業去參加外國語中學的選拔考試,極其極其忐忑,我一路上都在問我爸,他們會不會考英語啊?他們要是考我字母表我背不出來他們會把我趕出來嗎?

我爸很煩,說,不會考的。就是看看你有沒有天分。

誒?他們從哪裡看得出?

我爸更煩了,敲開你腦瓜看看就行。

然後停車,開門,滾去考試。

事實證明是沒有考英語的。更沒有人來敲我的腦瓜看我有沒有學語言的天分。如果當時真有摸骨識語言能力,絕逼要把我這個outlier趕出來。

的確,學習外語是因人而異的。

有些人即使成年之後學習一門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外語,也能得心應手。 這有些時候是因為個人的文化背景,譬如說如果一個人出生於多語言的家庭,從小就熟練使用多種語言,那必然會對後期的其他語言習得有好的影響。當然,這又回到生物的老問題了,nature or nurture,天生還是後天。

人類本身就是語言的天才。

想像有一天你被抓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角落,身邊的人說著你完全沒聽過的語言,你沒法和他們直接交流,只能通過聽。想像都覺得很困難。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識別字詞與字詞之間的間隔的呢(word segmentation)?在快速的語句之中,字詞與字詞之間的空隙並不明顯,特別是像是英語這樣的stress-timed language,節奏都在重音上,而不是每個音(mora-timed,如日語),或是每個syllable(syllable-timed,如粵語)。

1998年,一個研究發現,僅8個月的人類嬰兒就可以通過積累音節與音節成對的概率——這麼說很是繞口,用英語舉個栗子,『pretty baby』,快一點讀,是怎麼知道pretty和baby是兩個詞而不是一個詞呢?因為在英語裡面,pre- 後面跟 ti 成對出現的概率比 ti 後邊跟ba的概率高很多。

這個機制,被稱為 statistical learning。這個機制,或是過程,在過去二十年被大量研究,也飽受爭議。不過從此至少也能看出,人的大腦是非常非常擅長找「結構」、找「規律」的。

這個能力我們成年人也都是有的。甚至有些哺乳動物也有,但遠遠不如我們。

我個人覺得每個人學習語言的天生能力差距不會太大。嬰幼兒都是學習語言的天才。

在這個上面Kuhl研究了很多。在8個月大之前,每個寶寶都是「世界公民」。對不同語言的特有的聲音,他們都是一樣敏感的。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日語里的/r/和/l/音。簡單來說,日本人是很難分清 rice 和 lice這兩個詞的讀音的。比較美國嬰兒和日本嬰兒,在8個月大之前,他們對這兩個音的分別能力是沒有區別的。然後過了這個分水嶺,當日本嬰兒對日語掌握能力提高,他們對這兩個音節的分辨能力明顯減弱。

成長本來就是如此。為了能夠最大化熟練掌握一門語言,賴以生存,大腦必須做出妥協。

Kuhl還發現,這樣的語言影響必須要通過人對嬰兒直接說話才行。什麼音頻、視頻都沒有效果。

雖然我不是研究語言的專家。最近身邊生小孩的朋友變多了,建議大家務必要抓緊這頭1年的寶貴光陰。 當然了,也不是說過了1年就學語言就沒有用了。也不是說多學一門語言,大腦就大一號什麼的...

我一直對預測人的潛力特別感興趣。人與人之間語言能力的差異也實在是讓人覺得新奇。

半個月前,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面,有篇論文說 通過觀察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連接狀態,可以預測這個人 學習第二語言的效果。(Chai et al. 2016)

由Xiaoqian Chai 和 Denise Klein 主導的加拿大McGrill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靜態功能性核磁共振 (resting-state fMRI),掃描了15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加拿大人,然後讓他們參加為期12周的法語集訓,集訓後再掃描一次。

在這個研究中,語言能力是有兩個方面來評定,一個是詞語提取能力(lexical retrieval),另一個是閱讀(將書面上的詞句,朗讀出來)。

第一個能力,通過用法語即時演講兩分鐘,然後數每分鐘有多少正確使用的有效辭彙來評定。

第二個方面,通過朗讀一段法語段落的速度來評定。

--- 稍微非人話時間---

他們發現,和詞語提取能力關係很密切的 左側insula/frontal operculum (下圖左側的A)和 left posteriour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下圖左側的B)以及 dorsal ACC (自行百度)之間的連接強度 和相對應的外語學習進步成正比。和朗讀關係密切的 visual word form area (右側A圖)和left mid-superior temporal gyrus (下圖右側B圖)之間的連接強度 也和相對應的外語學習進步成正比。

下圖節選自我上周一在實驗室journal club的幻燈片。

---回到人話---

用簡單的話說,他們發現 在語言學習更加優秀的人的大腦里,和這兩個語言能力方面密切相關的區域 n和某些區域之間的結構上的連接強度,在開始學二外之前就比其他人強。用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受採訪的話說,就是這個結果顯示可能可以通過分析大腦某些特定區n域之間的連接來預測這個人的外語習得能力。

雖然這個結論還是有些太武斷了。但是這個發現還是很有意思的,特別是這個實驗側重於兩個我們常常故意忽視的兩個方面(1)個體間的差異性(2)在學習新語言前的成年人大腦連接。

我二導最近正好也在做類似的研究,我說正好我準備去學日語,不如先掃掃我,要是連接的不結實,我就不去浪費時間了。他瞅我一眼,你又在找借口偷懶。嘿嘿。

我腦洞大開,想想以後考大學,選外語系。也不用考試了。直接取號去大腦成像樓躺下什麼也不幹掃描一下,然後招生辦公室里也變成醫生診所似的,進一個學生,就取片子看看,說,嘖嘖,這大腦連接學法語不合適呢,要不試試日語?

再然後,一白鬍子老人向站在路邊啃著煎餅果子的路人X說道,「老夫看你大腦連接驚奇,乃萬中無一的科研奇才。我這裡有一本《MATLAB》秘籍,你勤學苦練,不出3年必能成為維護江湖和平的絕世博士生一枚。」...

好了,就到這裡。今天除夕,又不能回家過節。這裡祝大家新春快樂,能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的務必要珍惜啊。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也希望我自己今年學業有成,終實現早睡早起的美好願望。

終於感覺有些困了的思家

2016.2.7 清晨5點 在Chesham

References:

Chai, X.J., Berken, J.A., Barbeau, E.B., Soles, J., Callahan, M., Chen, J.-K., Klein, D., 2016. Intrins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Adult Brain and Success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J. Neurosci. 36, 755–761. doi:10.1523/JNEUROSCI.2234-15.2016
推薦閱讀:

突觸可塑性:陳述性記憶形成的細胞機制
小鳥如何學會唱歌? 神經系統中的強化學習 或 大腦利用隨機數產生器探索運動空間
飲光止渴的老鼠——舌尖上的水滴
你的眼睛能追上小丑手中的球嗎?——談談注意追蹤
Owl of Minerva 的 Live -- 解構親密關係

TAG:神经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