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制高頻交易

前段時間看了兩本報告文學/小說,分別是《暗池》和《高頻交易員》,正好今天看了Budish,Cramton和Shim(forthcoming)的一篇論文,感覺非常有意思,記錄一下。文章雖然長,但是內容很簡單。

2010年,一條連接芝加哥和紐約的新光纜投入使用,,造價3億美元,只有20個介面,主要功能是把兩地之間信號傳輸時間減少3毫秒,從16毫秒減到13毫秒。這個材料在《暗池》和《高頻交易員》里都出現過,現在又出現在了這篇文章的開頭。這條光纜遠遠沒有達到速度的極限,新的微波傳輸設備正在路上,已經部分投入使用。

不是沒有人批評高頻交易中的軍備競賽,但交易員們有一個很美好的理由:我們不停突破極限的套利不僅是在為自己賺錢,也讓整個市場變得更有效率。價格有可能會偏離合理的區間,是我們把價格糾正了回來。

可是,三位作者指出,這種辯解是不靠譜的。他們選取了兩種標的相同的股指期貨:SPDR標準500(SPY)和E-mini標準500(ES)。按照無套利原理,這兩種產品價格的相關係數應該近似於1,在長時間段,比如1年、1日或者1小時內也的確如此。可是,在250毫秒的時間範圍上,這個相關性沒有了。

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套利速度不夠快,如果套利速度足夠快,無效就會消失。還是拿SPY和ES做例子,如果兩個價格變動相關度不是1,有效市場就不成立,就有套利的機會。作者計算了幾年以來市場無效的程度,發現雖然套利設備更先進了,套利速度也更快了,總的套利規模大概是個常數,並沒有下降的趨勢。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把市場變成離散的。原來的市場可以看成是連續的:各方不停地提交限價單或者別的什麼訂單,來了就交易,如果同時到,更優的價格優先交易。而按照作者的設想,改進的市場可以用離散時間來交易,設計一個拍賣程序,每隔很短的時間執行一次,自動匹配這段時間內的供給和需求。假定這個時間是5毫秒,那現在是5毫秒內的訂單一起競價,價高者得,而非即來即交易。

為什麼這樣可以提高效率呢?作者運用Kyle的經典模型說明了這一點。原來是連續時間,假如外部來了一個價格衝擊,有效價格變了,流動性交易者要撤單重新下單,但高頻交易者也會抓住這個機會下單,來捕捉流動性交易者之前的單子,因為這個價格現在已經無效了,可以套利。因為單據都是根據時間優先度成交,這些單子假如都是同時到達,那有可能流動性交易者就被高頻交易者揩油了。

這會危害流動性交易者的交易,導致一個更高的價差,不然賺不回來被揩走的利潤。不管是為了保護自己還是揩別人的油,市場參與各方也需要不停升級武器。這部分不會改善市場流動性,純粹是無謂損失。作者點名了,這純粹就是一個囚徒困境。

如果市場是離散的,揩油就不會發生了。因為現在有一個拍賣程序,所有在一段時間內報來的單子都需要經過這個拍賣程序,價高者得。就算是流動性交易者要撤回之前的單子,高頻交易者為了揩油,也需要展開競價。這實際上是一個伯川德競爭,最後價格會被壓到一個無法揩油的水平上。因為揩油損失小了,價差也會減小,相應的市場流動性也會變好。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的情況,不過這也為我們規制高頻交易提供了一個思路。

參考文獻:

Budish E B, Cramton P, Shim J J. The high-frequency trading arms race: Frequent batch auctions as a market design respons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必須尋求正確的經濟學?
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做個實驗吧
為什麼說國際油價下跌對中國經濟弊大於利?
相比於相似發展水平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台灣物價如此低廉的經濟學解釋是什麼?
既喜歡哲學、物理、生物學又喜歡金融學,如何合理的將其與自己的發展軌跡融合於一起?

TAG:经济学 | 金融学 | 拍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