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艾滋病三十年,學生成重災區|清華教授解讀
1985~2014中國艾滋病各傳播渠道所佔百分比
數據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 性病控制中心
文 | 鄧志英 陳曉雪
| 導語 |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個世界艾滋病日。自中國在1985年出現第一例艾滋病例,中國的艾滋病感染病例在30年間快速增長。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中國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病例715051例,死亡169300人,其中性傳播逐漸成為HIV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男男同性性行為群體,尤其是在青年人的男同群體成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
| 1 |
30年逾71萬感染者,艾滋病漸入平常人家
1985年6月,一位阿根廷遊客在入住協和醫院不久後死亡,後被證實為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例艾滋病。
而中國本土最早集中爆發的艾滋病例出現在雲南。1989年,緬甸、泰國當時的艾滋病流行。一位雲南省衛生防疫站艾滋病科的科長在戒毒所里採集了50例血液樣本,發現26例呈陽性,事情一下子變得嚴重起來,接下來全部排查後查出了146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主要感染途徑都是注射吸毒。到了20世紀90年代,河南、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區的賣血群體曾集中爆發艾滋病疫情。這兩個群體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艾滋病疫情的重要防控群體。
1985~2005年間,毒品注射傳播和血液傳播分別佔HIV病毒感染的44.2%和29.2%,中國醫科大學尚紅教授與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張林琦教授今年10月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研究顯示。
10年前的數據表明,中國HIV病毒的傳播範圍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包括靜脈注射吸毒人群、曾經捐獻過血液和血漿的人。
最新的調查表明,性傳播已經成為最主要渠道,HIV病毒的傳播範圍已經不斷擴散至男男性交者以及女性性工作者,中國的艾滋病感染者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高危人群,而逐漸延伸至普通人群。
監測數據顯示,毒品注射傳播和血液傳播兩種方式在2015年的新增HIV病毒感染病例中的佔比已下降至5.3%和0.04%。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景軍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表示,毒品注射傳播和血液傳播相比較其他渠道已得到明顯控制。
景軍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性艾滋病性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數據指出,性傳播造成的新增HIV病毒感染人數佔比1985~2005年間的11.6%增至2015年的92.5%,成為HIV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其中,男男同性性行為傳播數據從0.3%激增至27.2%,增長近91倍,而同時期的異性性行為傳播增長為6倍。
在性傳播途徑的艾滋病感染病例中,男同群體成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尚紅和張林琦的研究顯示,中國男男同性群體中的HIV陽性攜帶者只有很少一部分(4.9%)對其一夜情的性伴侶告知其感染艾滋病的實情,相比之下,配偶和固定性伴侶的知情率為44.1%~43.9%。與此同時,該群體分別有45.7%、10.9%的人與同性戀者、異性戀者發生過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
「這些行為,不僅把他們的性伴侶、妻子兒女置於HIV感染和其他性傳播疾病的危險之中,也增加了不同亞型病毒多次感染和之後的病毒重組幾率,使得HIV病毒的遺傳複雜性和抗藥性也會不斷增加,給有效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和疫苗的研髮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尚紅和張林琦兩位學者在研究中寫道。
| 2 |
青年學生成新增重災區
中國艾滋病增長的另外一個特點是,15~24歲的年輕人感染群體增長顯著,成為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程峰告訴《知識分子》,從2011年開始,中國青少年新增艾滋病感染病例每年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現在平均增幅是35%」。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顯示,2014年,全國15~24歲年齡段新增報告艾滋病人數為1.5萬多人。今年最新的數據也顯示,中國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增長較快。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吳尊友表示,今年1到10月,已有1.4萬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0%左右,而「2011年到2015年,我國15~24歲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凈年均增長率達35%(扣除檢測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學生感染髮生在18~22歲的大學期間。
11月26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題宣傳活動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崔麗指出,青年是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2015年1~10月份共報告2662例學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
校園版艾滋病日宣傳海報值得注意的是,在15~24歲的群體中,全年齡範圍表現出的以男男同性戀為主的HIV流行特點也表現明顯。吳尊友指出:「在15~24歲群體中,通過性傳播感染艾滋病的佔到96%,男男同性傳播佔到57%。」
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張林琦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他認為,年輕人群體HIV高發的主要原因,在於年輕一代處在更開放、便利的性接觸環境中,對性的態度更加開放,但缺乏對性知識、保護措施的了解,並不真正知道感染艾滋病的嚴重後果,因此造成了現在感染人數劇增的嚴峻局面。
| 3 |
「更安全的性」成防艾新挑戰
過去30年的數據表明,中國艾滋病傳播的總趨勢是,「由異性和同性傳播渠道感染的艾滋病直線上升,毒品注射和採集血漿、血液製品以及輸血導致的艾滋病感染比例大幅度下降,同時母嬰傳播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感染渠道不詳的病例越來越少。」景軍說。
景軍認為,一方面,政府行為在控制毒品危害和保證醫用血液安全方面,發揮了有效的作用。「這兩個領域涉及公共生活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都是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使用的政府治理空間,因此靜脈吸毒、采供血的傳播途徑已得到明顯控制。而涉及到私人生活空間經性渠道傳播艾滋病的問題反而不好控制,需要更多的教育措施。」景軍解釋說。
「整個艾滋病在中國蔓延的新趨勢是對公眾科學知識的挑戰、行為方式的挑戰」,張林琦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中表示,我國在公眾認識水平、有效的防治手段和科研投入力度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中國艾滋感染者的知曉率,也就是自知率還處於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張林琦提供給《知識分子》的數據顯示,美國艾滋感染者的自知率約在90%以上,中國可能只有30%~40%,而根據《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的報道,美國艾滋感染者的知曉率為75%,我國估算為54%。
潛在的社會歧視是影響中國艾滋病感染者自知率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張林琦分析認為,有些人是因為不想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因為擔心檢測出來後根治不了卻還要受歧視,找不到工作。「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錯過了接受治療和關愛的機會,增加了傳播的可能,形成了一個非常負面的鏈條反應」,他說。
而社會歧視存在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公眾對艾滋病的傳播方式還並不了解。實際上,艾滋病毒的傳播主要是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等三種主要的方式。「正常的握手、一起吃飯,根本就不會傳播艾滋病……哪怕是性行為,只要進行保護,也可以絕對的百分之百的有效保護。」張林琦說。
他建議,政府在宣傳艾滋傳播相關知識、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還要在相關法規制定上消除歧視,特別是明確歧視的法律責任,這樣潛在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才可能站出來,不再隱藏自己,主動接受治療。
而在男女之間、男男之間的私人性生活領域,政府的行政干預並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多位學者表示,這時更需要更多帶有教育性質、有說服力、可以改變人們觀念、行為的一些創新方法和手段。
張林琦建議,政府應加強性教育方面的知識,促進安全套的使用以及有效預防感染艾滋的措施,鼓勵個人和群體為自己的安全負責,主動採取保護措施,愛惜自身,珍愛伴侶,在正確知識指導下採用正確的性行為方式。
程峰從性的角度介紹了預防艾滋病的「ABC」原則。其中A代表Abstinence, 禁慾。「如果你沒有性活動的話,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險就會降低的很多」,程峰說。鑒於性與愛是人生的永恆主題,要實現這點並不現實,這時可以對自己的性伴忠誠一點(Be faithful),「性伴多的話,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機會就越大」。「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一定要用安全套(Condom),特別是正確使用安全套,」程峰說。
針對於一些特定人群,尤其是男同人群,張林琦表示,「這並不是簡單的醫學生物學、社會學,還涉及心理感受,比較複雜。」在中國,同性戀依然被視為異端,許多同性戀不願意暴露其性取向,隱瞞自己的身份。他認為,「其實根本的問題在於對同性的認同、法律保護問題」。不過,與西方相比,中國現在要想改變對同性戀的觀念還比較困難,「首先是要在進行性行為的時候必須保護自己,保護別人」,張林琦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識生活。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識分子》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並擔任主編。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推薦閱讀:
※未來究竟誰開車?
※生命的禮讚:盧煜明、施一公、鄧興旺、謝曉亮同台講演 | 視頻
※115年僅17名女性,諾貝爾科學獎評審有性別歧視嗎?
※王小凡:國產新葯的「制度瓶頸」怎麼破?
※王立銘:用三千年尋找胰島素|talk show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