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中國汽車史(2)1956-1983

其他期:

  • 也聊中國汽車史(0)寫在前面 - V·T·E·C - 知乎專欄

  • 也聊中國汽車史(1)1901-1955 - V·T·E·C - 知乎專欄
  • 也聊中國汽車史(3)1984-1999 - V·T·E·C - 知乎專欄
  • 也聊中國汽車史(4)2000-2010上篇 - V·T·E·C - 知乎專欄
  • 也聊中國汽車史(5)2000-2010下篇 - V·T·E·C - 知乎專欄

雖然汽車進入中國並不算晚,而且到1931年,就已經有國產汽車出現,但中國的汽車真正成為一個規模的產業,要到1956年『大躍進』才開始。

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後的中國,對汽車的主要需求在於軍事和工農業運輸,所以這一階段的民族汽車工業,也主要以卡車為主,在不同載重級別都有不少製造廠採用或仿製或借鑒的方法,推出了國產卡車。此外也有少量的客車、越野車生產,轎車主要作為領導專車,產量反而較小。當時各型汽車仿製的對象以蘇聯產品為最多,但也有不少型號仿自日本、美國、捷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來源非常廣泛。

在文革開始之前的汽車產業以一大四小為主:

一大即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為新中國統籌成立,生產仿自蘇聯Zis150的解放牌CA10中型卡車紅旗CA72大型豪華轎車,一汽成立早期以與蘇聯技術合作和仿製為主,後期形成了比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

四小中實力最強的是上海汽車製造廠,它是在老上海遺留下來的上海汽車裝修廠基礎上,合併了內燃機配件廠、上海汽車底盤廠,上海貨車修理廠,以及一些其他小廠成立,主要產品是上海牌SH760轎車,豐收牌拖拉機和工農型手扶拖拉機。上汽的產品在外觀上原創性都比較高。上汽以及改革開放後併入上汽的上海貨車製造廠當時也研發了很多交通牌的卡車產品,但是在上海和江浙以外地區造成的影響有限。

其次是前身為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的北京汽車製造廠,主要產品是仿自蘇聯Gaz69的BJ212型吉普車。也試製過小型轎車和三輪摩托車,但在當時因為輕型客車需求受到限制,並沒有大規模生產。

輕型卡車的最大製造商是南京汽車製造廠,也屬於49年之後統籌成立。主要產品是仿自Gaz-51的躍進輕型卡車,發動機來自Gaz M21轎車。

最後是前身為濟南汽車配件廠的濟南汽車製造總廠,主要產品是8噸級的重型卡車黃河系列,仿自斯柯達702系列。

1966年以後,為了備戰,一大四小分別在內地進行了三線建設援建。一汽和南汽援建了位於湖北十堰的二汽(東風),主要生產基於解放CA140的重型卡車東風EQ140和軍用越野中型卡車EQ240。北汽援建了位於麥李西溝的陝汽,主要生產重型軍用越野卡車延安SX250。濟南汽車援建了位於重慶大足縣的川汽,主要生產紅岩牌礦用裝卸車和軍用越野卡車。

這一時期的另一重要車型是北京130型輕型卡車,跟躍進一樣成為主要的輕型卡車。此外,安徽的江淮,河北的長征,河南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廣西的柳州機械廠,山東的青島汽車,在這一階段也自主研發了一些卡車型號,影響相對較小。其餘的幾十家小廠則普遍以利用公共圖紙仿製國產主流車型為主。

由於那個年代政府限制人口自由流動,長途客運的需求並不高,客車主要用於城市內部公交,當時的主要生產商有上海客車廠、天津客車裝配廠、北京客車總廠、常州客車廠、四平客車廠、重慶客車總廠、武漢客車廠,主要根據解放,東風,躍進和黃河等卡車底盤生產各種客車。因為缺少石油,直到60年代中期,各種木柴、木炭、煤氣代燃汽車也很流行,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無軌電車。50年代初時,國內仍只有少數大城市有較為便利的公共交通,但到改革開放時,已經基本在地級以上城市都普及了公共交通。當時主要的公交車包括解放客車,和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斯柯達客車,匈牙利進口的伊卡路斯客車,和各種無軌電車。

因為轎車的產量較小,所以甚至當時主要的公務車也有很多不是轎車。比如當年流行的順口溜:大隊書記蹬、蹬、蹬(指拖拉機,大隊書記相當於今天的村長),公社書記130(輕型卡車,公社書記相當於今天的鎮長),縣委書記帆布篷(軍用越野車北京212),地委書記兩頭平(上海牌轎車)。而在普通老百姓中間,自行車開始局部普及,到1980年,全國已經有9670萬輛自行車,每10個人就有接近1輛自行車。

1965年,全國汽車產量仍只有4.05萬輛。但到1980年,全國汽車產量已經達到22.2萬輛,其中大中輕型客車1.34萬輛,此外還年產5.49萬輛摩托車。當年主要的汽車廠產量如下:

  • 上海市汽車產量突破1萬輛,其中:上海牌SH760型轎車5300輛。

  • 南京汽車製造廠的汽車產量達到16302輛。

  • 濟南汽車製造廠當年產量為5039輛,累計生產黃河牌JN150型8噸載貨汽車33215輛,占國產重型汽車的72%。

隨著汽車生產逐漸增長,汽車保有量也大幅提高,到1984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60.4萬輛,是1956年的20多倍,其中188.37萬輛是貨車。(如果要看整個改革開放前的發展,1949年民用汽車保有量5.09萬輛,1978年是135.84萬輛)

隨著民用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公路建設在這一時期也突飛猛進,到1984年,全國已經有93萬公里的公路,是1956年22.6萬公里的四倍多。此時中國依然沒有高速公路,只有328公里的一級公路和1.9萬公里的二級公路,大部分是土路。但主要城市之間已經由鋪裝道路連接起來,城市的中心區也以鋪裝道路為主。

下面就讓我們仔細看看那個年代的名車們吧。

一、卡車

1956年,第一輛規模生產的國產汽車解放CA10,在新成立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誕生。CA10是一款中型卡車,採用後橋驅動,空車重3900公斤,直列水冷6缸四衝程汽油發動機,最大輸出90馬力,最大速度為每小時65公里,載重量為4噸,可拖帶4.5噸重挂車,每百公里耗油29升。這款車被20多家小廠仿製。

解放CA-10卡車得以投產,離不開蘇聯人的幫助。一汽在籌備的時候,本來的名字就是吉斯製造廠,生產的是吉斯150型卡車(ZiS150),從廠址測量,工程地質勘探,到廠房的設計,都是在斯大林汽車廠的專家帶領下完成的。

下圖為吉斯150型卡車

不過,其實ZiS-150也並不是就是蘇聯人自己智慧的結晶。它的淵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仿製自美國軍用卡車Studebaker US6,從1943年開始出口到蘇聯,後來戰後美國進口斷絕,蘇聯就自行進行仿製。另一種說法則是吉斯150仿製的是International Harvester 1940年推出的K-8型卡車。

1957年,一汽又開始研製新的軍用越野卡車型號CA-30,於1959年開始量產,平路載重4.5噸,越野載重2.5噸。擁有更強的越野和涉水能力。這款車在當年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被一個約旦商人買走了3輛,成為中國最早的汽車出口。後來也出口到其他共產主義國家。到1985年停產,CA30和其改進型共生產了84411輛。這輛車仿製自蘇聯1958年開始生產的ZiS151的改進型ZiL-157,但是因為此時中蘇關係已經開始惡化,所以蘇聯在其中的幫助並不大。

前身是上海市貨車修理廠的上海市貨車製造廠當時也參考了各國中型卡車的設計(美國International Harvester(萬國牌)7代卡車發動機、道奇卡車的變速系統、聯邦德國伊法牌汽車轉向系統),研製了中型卡車交通牌SH141,載重4噸,6缸86馬力汽油發動機,1959年定型,1965年開始量產。它是中國第一款平頭中型卡車,雙排駕駛室也是當時絕無僅有的,也有幾個小廠仿製。到1990年停產為止,上海本廠累計生產38769輛。

1962年,一汽著手自主開發解放的換代產品時,參考Gaz-53的設計,最終在1964年試製了解放CA140,載重量從CA10的4噸增長為5噸。這款車包含大量的獨立設計,一般被認為是第一款真正自主研發的卡車。但是因為三線建設,中央於1968年在山區的湖北十堰成立了第二汽車製造廠,一汽就將這款車型貢獻給了二汽,在南汽的研發人員又參考了International harverster的S-162 3.5噸型卡車的情況下,推出了東風EQ140。這款車跟上一代的CA10一樣,也普遍被其他國內小廠仿製,並慢慢取代了老解放的地位。下圖為解放CA140

下圖為東風EQ140,杭州汽車製造廠和柳州機械廠都將這輛車改為柴油版本

二汽也在CA-30A的基礎上拼湊出了軍用越野版的EQ240,越野載重2.5噸,6x6結構,借鑒了蘇聯Ural-375系列的很多設計,由於文革對二汽的嚴重干擾,1975年才投產。後來還推出了改進型EQ245,越野載重3.5噸。下圖為EQ245

1999年建國50年大慶上的EQ245

1966年,為了援建二汽,南汽當時也在長春汽車研究所的支持下研發了平頭中型卡車WD35型,載重3.5噸,後來由於領導部門變更決定,二汽專註與軍用卡車的生產,兩驅民用版的WD35車型沒有在二汽生產,他們就移交給廣州同生機器廠和浙江省運輸公司汽車修配廠,分別叫做紅衛140和錢塘江140。

二汽8x8的越野版卡車,小規模生產,主要裝備於導彈部隊。

70年代,還有一些中型卡車仿自菲亞特OM-X系列,載重量能夠達到6-6.5噸,比如哈爾濱140型和湖南702型

仿自三菱653型4.5噸柴油卡車,由青島汽車製造廠生產的QD141型汽車

一汽自己就繼續生產老解放CA10的改進型CA10B,雖然技術落後,但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仍然一直供不應求。改革開放以後,因為貨運需求快速增長,到1982年,CA10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改款,動力輸出從CA10B的95馬力提升到110馬力,最高車速從75公里/時上升到80公里/時,載重量提升到4.5噸,百公里油耗由29L降至25.8L。1983年又推出了CA15,進一步增載入重量到5噸。下圖為CA10C

不過繼續改進老舊的CA10顯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一汽從81年開始準備對解放卡車進行換代,1982年,CA6110A型柴油機研製成功,能夠輸出135馬力,而且油耗更低。1983年,CA141定型,載重量5噸。1986年開始量產。80年代後期以後,中國汽車業開始廣泛引進外國技術,這也是最後一款完全由解放自主研發的卡車。

雖然這幾種中型卡車的產量並不算低,但當時中國的廣大城鄉仍然需要一款更為輕型的卡車。1958年,南京汽車廠生產了躍進NJ130型輕型卡車,載重量2.5噸,最大輸出70馬力。後來也被20多家廠商仿製。

這款車仿製自著名的蘇聯1946年推出的GAZ-51

軍用越野四驅版,叫做躍進NJ230,越野載重1噸

但在當時的中國,對輕型卡車的巨大需求並不能由一款躍進就完全滿足。

1962年上海汽車製造廠參照日本王子牌1.5噸輕型載重汽車,自行設計製造2輛交通牌SH120型1.5噸輕型車。1968年定型,載重提高到2噸,外形參照第一代五十鈴Elf,發動機和底盤也進行了改進,型號名改為SH130。這輛車採用上海汽車發動機廠生產的直列4缸汽油發動機,排量2.29升,壓縮比為7,使用燃料為66號汽油。最大輸出同樣為75馬力,油箱容積66升。1970年開始批量生產,到1982年停產為止,累計生產45329輛。

SH120的仿製對象Prince(後被日產收購) AKTG,1955年推出

SH130的仿製對象第一代五十鈴Elf。

1966年,北京汽車製造廠研製了北京130型輕型卡車,載重量2噸,外型參考了同時期的豐田Dyna,也參考了上海130的圖紙,發動機原型為蘇聯產Gaz M21轎車的2.4L 4缸發動機,輸出75馬力。這款車後來也被20多家小廠仿製,成為當時中國非常常見的平頭卡車。

原型車為1963年推出的Toyota Dyna

1968年,原本為南汽代工發動機的安徽巢湖汽車配件廠利用進口散件推出了巢湖130 2噸級平頭輕型卡車,發動機與南京躍進相同,但載重只有2噸。

同年,巢湖研製出HF440型六缸120馬力汽油發動機,以這款發動機,在改進巢湖130的基礎上,又推出了載重量3噸的HF140,同時巢湖汽車配件廠改名為江淮汽車製造廠。這款車後來也有數家小廠仿製,在輕型卡車中影響僅次於躍進130和北京130,到1980年僅本廠就累計生產了超過2萬輛。

同樣在1968年,柳州機械廠基於北京130型輕型卡車,換裝了自行研製的風冷汽油發動機,生產了柳州130型,不過並沒有量產。

同樣缺乏的還有重型卡車,1960年,濟南汽車製造總廠(前身為1935年成立的濟南汽車修配廠)依照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達706RT型卡車,試製成功黃河JN150型8噸載貨汽車,則填補了重型卡車的空白。後來濟南黃河長期成為國內最主要的重型卡車製造品牌,這款車也被黑龍江汽車廠仿製。

軍用8x8越野版JN262,1970年越野載重5噸,能拖動18噸,1970年開始生產

一汽也有重型卡車CA150,載重8噸,但產量沒有黃河大。當年雷鋒開的就是這一款。

60年代末,河北的長征汽車製造廠(原北京新都暖氣機械廠)仿製捷克斯洛伐克的太脫拉(TATRA),研製成功XD250,XD160兩款重型卡車,載重量分別為10噸和12噸

1969年,上海貨車製造廠也研製成功15噸級的交通牌的重型卡車SH250和SH361(下圖中中間和右側的車輛)也開始生產,載重15噸,結構為6×4驅動3橋10輪、發動機最大輸出217馬力,車速每小時75公里。1970年小批量生產,至1993年累計1970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到1993年停產,共生產10004輛。

70年代生產的湖北牌HB161型15噸,影響較小

第一輛重型軍用越野卡車,則是北汽在1968年試製成功,1975年開始由陝汽量產的SX250,越野載重5噸,能拖動8噸。

還有很多軍用越野重型卡車基於引進的法國貝利埃(Berliet)技術,由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生產的東方紅665型,基於法國貝利埃GBC,越野載重5噸,1966年試製成功,1970年開始量產。

下圖為川汽生產的越野載重8噸的紅岩CQ260,基於貝利埃

二、拖拉機、裝卸車和牽引車

1957年,上海農業機械製造公司試製成功裝備6馬力柴油機的手扶拖拉機,1968年又提高到10馬力,命名為工農11型手扶拖拉機

1958年,上海汽車裝修廠開始試製拖拉機,第一款產品是紅旗-27型,27馬力,後來因為經常發生故障,又進行了改進,推出了豐收-35型發動機,35馬力,1966年開始量產。1970年還推出了改款上海-50型拖拉機。後來成為大隊書記們的最愛。

當時主要的履帶型拖拉機,則由1959年成立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生產,仿自蘇聯德特54型履帶拖拉機,名為東方紅54型

為了滿足採礦等重型需求,當時還推出了一些礦用自卸車和牽引車,下圖為解放SP340型輕型自卸車。

青島汽車製造廠的黃河QD351型中型自卸車,載重7噸

南陽351型,載重7噸

黑龍江HLJ560型10噸自卸車

第一款重型裝卸車,是1969年上海汽車製造廠研製的SH380型。仿自蘇聯貝勒斯540型27噸載重車,載重32噸,最大車速每小時50公里,最大爬坡率為36度,採用上海柴油機廠生產的V12型柴油機,最大輸出394馬力。1971年開始由上海貨車製造廠小批量生產,至1980年停產,累計生產637輛。

競爭對手是甘肅的東方紅-20型42噸自卸車,柴電傳動。

還有重慶紅岩牌27噸自卸卡車

1974年,解放也推出了裝卸車CA-390,採用V12柴油發動機,能夠輸出720馬力,承載105噸的貨物,主要用於礦山的運輸業務。

1971年,上汽試製成功300噸級的重型SY990型牽引車。該車裝備上海柴油機廠生產的24升V12發動機,最大功率394馬力、最大扭矩1667牛·米,匹配6擋手動變速箱。

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長征XD980型牽引車,能牽引100噸

三、客車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的公交運輸發展迅速,50年代北京以南京政府進口的大道奇為公交主力。

在解放卡車投產以後,很多公交公司開始在它的底盤上加裝木質車廂用於城市客運。

因為木質車型的密封性太差,後來北京客車廠又根據當時進口的斯柯達客車研製了一體式的金屬車型,加裝在解放型卡車上,成為中國的第一輛國產客車五七型(BK640 型),後來也有鉸接式的版本。

1958年,在留美工程師孫家謙的領導以及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汽車研究所、哈爾濱偉建機器廠的幫助下,上海市公交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全新設計的公共汽車,能夠載重16噸

1959年,上海客車廠又推出了第一款鉸接式客車

1960年推出的Sk645輕型客車

1960年以後,因為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停止原油對華出口,當時為了把汽油優先供給長途車輛,城市公共汽車又走上了代燃的老路,不過跟早期的代燃汽車主要使用木炭和木柴不同,這時候的公交車以煤氣代燃為主,頭頂都頂著個大煤氣包,就像今天一部分朝鮮公交車一樣。這種情況到1964年大慶油田投入使用後才逐漸減少。

1964年上海客車廠生產的18座小型客車

1965年生產的SK631型輕型客車,用於單位團體出行。

1965年,北京市汽修公司四廠用濟南汽車製造廠生產的黃海牌JN651型載貨汽車底盤改裝出北京牌BK651型大型單機公交車和全掛式公交車。

1966年,位於遼寧朝陽的凌河汽車工業公司推出了一款中型客車凌河LK640

1971年,北京丰台汽車修理廠以天津生產的620旅行車為樣車,採用BJ-130底盤試製出了兩台「丰台630旅行車」。後來丰台汽車修理廠變成北汽的一部分,稱為北京旅行車有限公司,這款車型也被稱為「北旅大麵包」

1973年,上海客車廠推出鉸接式大型公交車SK661,這款車和它的改型在上海一直用到90年代。

1974年生產的SK641大型客車,主要用於長途客運

1976年,北京汽車製造廠推出了第二代鉸接式大型客車BK670,這種客車在北京直到2006年才完全退役,相信讀者中有很多人應該也坐過。

不過,一直到80年代,城市公交都有相當部分是無軌電車,拖著兩條長長的大辮子,這樣就可以利用我國相對豐富的煤炭發電作為能源。後來因為天線影響市容,而且更改線路不夠靈活,到90年代被逐漸取締。下圖為1957年上海電車廠利用解放卡車底盤研製的2000型無軌電車

鉸接式高容量無軌電車

1974年上海電車廠生產的SK561型鉸接式電車

四、轎車

自從解放牌卡車面世以後,一汽也在著手研製國產轎車。這一次仿製的對象是法國Simca公司(後被克萊斯勒收購)1954年推出的中型轎車Vinette。發動機則來自賓士

一汽的工人和工程師從1957年開始,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在1958年4月造出了第一輛東風CA71型轎車,車身全手工打造——不是因為高貴,而是缺乏設計生產線的經驗。東風CA71的技術並不成熟,一共只生產了30輛,並沒有量產。

為了彰顯自主製造的身份,這輛車也特別加入了一些民族元素,比如尾燈改為宮燈樣式,而且有東風的標誌,車頭還有一條龍。

同樣在1958年,為了響應大躍進的號召,北京市委發出試製汽車的指示,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以大眾汽車甲殼蟲為原型,仿製了井岡山牌小型轎車,目的是適合北京城內的衚衕道路,以替代人力三輪車。同年北京第一汽車更名北京汽車製造廠,即今天北汽的前身。該車裝備1.2升4缸發動機,採用後置後驅布局。當時的社會主義中國並不需要私家車,對於有限的車站接駁需求又過於豪華,而這種小型轎車對於公務車來說又過於寒酸,所以生產100多輛後就停產了。

對於當時的首長來說,這兩款轎車顯然不夠豪華,也不能夠真正擔當起為新興的紅色中國撐門面的重任。1958年8月,為了迎接建國10周年閱兵,中央領導指示一汽研發大型豪華轎車。這次選中的原型車是美國的克萊斯勒imperial,1955年面世,剛剛成為一個獨立品牌。其他的參考車型也包括林肯Continental和凱迪拉克Fleetwood。在哪個年代,美國品牌仍然主導者豪華車的潮流。下圖為克萊斯勒imperial,它的V8發動機對製造工藝要求很高,當時一汽每鑄造100個缸體,有97個廢品,剩下3個還需要手工加工才能符合標準。

紅旗CA72最終在1959年5月面世。應該說,雖然也是完全拆開原車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山寨,紅旗CA72起碼外觀上的原創性要高不少。車頭和側面的紅旗標誌效果很漂亮,前臉借鑒了中國傳統摺扇的造型,車尾也跟東風轎車一樣有宮燈設計。

紅旗當時還推出了敞篷版,不是用來兜風,而是為了閱兵

大紅旗受到了當時政府領導的肯定。到1960年,一汽已經能夠年產2000輛紅旗,成為中國第一款規模生產的轎車。1965年,一汽對大紅旗進行了『中期改款』,車身設計有所改變,車長增加到5.7米,為了避免跟首長同坐的尷尬,在前後排座椅中間增加了一個可摺疊的小座椅,供隨行人員乘坐。發動機改為參考凱迪拉克的新款5.65升V8發動機,能夠輸出223馬力,變速箱改用2速自動變速箱,此外還增加了空調系統。新款紅旗的型號是CA770,一直生產到1981年。

1958年,上海汽車製造廠在上海汽車裝修廠和其他舊上海修配廠的基礎上成立了。它接到的新任務,是仿製賓士220S型高級中型轎車,以讓更多的黨的幹部享受到公車待遇。

1959年9月,上海汽車廠的第一輛轎車:鳳凰牌開始量產。也許是因為賓士220S難於仿製,最後鳳凰牌的底盤模仿自華沙M20型轎車,發動機和四速手動變速箱由南京汽車廠生產,也仿自M20型轎車的2.2L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50馬力,同時外形對美國的Plymouth Savoy也有借鑒。這款車

這次的車頭是一隻鳳凰

而波蘭生產的華沙M20型轎車實際上也是仿製自蘇聯的GAZ-M20 Pobeda(就是上文提到的M21型轎車的上一代)

因為1960年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鳳凰轎車實際上到1965年才開始生產,並改名為SH760。到1974年,上海轎車也進行了中期改款,造型有所改變。這款車一直生產到1991年。

1974年,北京汽車製造廠也再一次開發了轎車BJ750型。吸取之前井岡山的經驗教訓,這款車是仿製自豐田皇冠的高級中型轎車,裝備2.7升6缸發動機,前後輪獨立懸掛,但是只生產了134輛。

四、越野車

第一款國產的越野車,是1958年上海汽車裝修廠還仿製生產的58型。這款車仿製自吉普CJ3A,但裝備了波蘭生產的華沙M20轎車上的50馬力4缸汽油發動機,可搭載6名乘客,載重500公斤。但只生產了幾百輛就停產了。

原型車Jeep CJ3A

但最出名的國產越野車,應該是北汽於1965年推出的BJ212。雖然這款車本來主要為軍隊幹部研發,但實際上也普遍被作為公務車使用,行駛在當時仍以土路為主的中國城郊。在70年代,紅旗,進口伏爾加,上海牌,和BJ212,分別是首長、省部級,地廳級和縣處級中層幹部的座駕,只要看一個官開的是什麼車,就能大概猜出他的級別。北京BJ212系列經過多次改進一直生產至今,90年代以後私家車逐漸普及,BJ212又成為很多越野愛好者的選擇,今天售價只要人民幣5萬元,沒有了當年的架子,變得非常親民。

原型車Gaz-69。

五、三輪車,摩托車和自行車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車型,當時也生產了少量更親民的汽車。1958年12月,以上海汽車裝修廠為首的50多家老上海的修配廠聯合仿製了一輛三輪汽車上海58-Ⅰ型,26.5馬力,百公里油耗11升,次年投入小批量生產,用於火車站的短途接駁。到1989年停產為止,共生產30353輛。

這款車仿製自日本的大發SDF-8

1959年,上海自行車二廠根據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JAWA250」型摩托,研製了幸福250型摩托車,兩衝程引擎可以輸出12馬力。

1960年,北京摩托車廠根據當時義大利比亞喬公司的三輪車Ape,利用幸福250摩托的發動機,推出了第一款貨運型三輪車東風BM021。

1959年,上海自行車三廠推出了鳳凰自行車。和『永久』『飛鴿』一同成為那個年代自行車的三大品牌。下圖為70年代的鳳凰自行車店


推薦閱讀:

劉、項「軍功王政」的不同命運 | 城與邦
這些當紅明星原來都是滿洲八大姓氏的後代
美國網友吐槽中國最強王朝,幽默的讓人無語!
為什麼諸葛亮5次北伐慘敗?蜀國人口不到北京海淀區三分之一
怎麼今天遇到的都是這種中國人!趙尚志死於中國人之手

TAG:汽车 | 汽车历史 | 中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