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家庭是社會不平等的罪魁禍首嗎?
編者按:
對於社會不平等問題的討論,人們大都著眼於政治經濟政策、分配製度、地區差異等宏觀因素,而對家庭這一重要的社會基本單位卻鮮有研究。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謝宇對中國家庭進行了長達10年的調查和實證研究,圍繞家庭與社會不平等的關係這一論題中所涉及的諸多方面進行量化分析,進而得出了清晰的趨勢性結論。
2015年5月,謝宇(時為密歇根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受邀在首都師範大學以「家庭與社會不平等」為題作學術報告,分享了他的看法,並與師生互動交流。報告圍繞子女數量與其受教育水平、財富的代際傳遞、男女婚配年齡差距、早婚或晚婚的影響因素等問題展開,以他實際參與的研究案例娓娓道來,其中不少結論顛覆了人們的直觀感受和判斷。《知識分子》精選此次報告實錄,以饗讀者。
演講者 |謝宇(《知識分子》主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千人計劃講座教授)
探討「家庭與社會不平等」這個題目,首要的原因是家庭對社會非常重要,家庭也是社會不平等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而國內對家庭的研究比較少。
第二個原因是,我做了很多年家庭的研究,也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包括2005年在北京大學啟動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趁這個機會,我想結合社會學的一些理論與看法,根據我自己做的家庭研究和中國社會的相關研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一方面是理論上的辨析和研究綜述;另一方面是我對中國當代社會家庭與不平等關係的研究,具體會通過四個例子來介紹。
家庭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重要機制
首先我們來理解「不平等」與「家庭」這兩個概念。「不平等」實際上是中性的詞,並不是「不公平」,兩者不可混淆。「不平等」是一種社會發展的結果,從統計學意義上來說,分布不均衡,或者是不同的人群有不一樣的分布,就會造成不平等。「不平等」包括很多情況,比如收入不平等,有的人工資高,有的人工資低;財產不平等,有的人財富多,有的人財富少;壽命不平等,有的人活得長,有的人活得短,女性相對男性的壽命比較長。這都是「不平等」,所以「不平等」與「有差異」類似,不能把它當成一個含有價值判斷的詞語。
什麼叫家庭?家庭是不同人的組合。最簡單的組合有兩種,一種是血緣,一種是婚姻。人們通過婚姻結合,而生育的子女就是血緣。家庭又有小家庭和大家庭之分,大家庭像是一些宗族,這裡主要以小家庭為例。
家庭在社會中為什麼很重要?第一,雖然在勞動力市場中收入的差異體現於個體,但消費是以家庭為基礎的。
第二,家庭是父輩影響子輩的主要社會機制,語言、宗教、價值觀、經濟資源都會從父輩向子輩傳遞。在封建社會和農業社會中,家庭的作用更大,因為幾乎所有的社會化的行為都是通過家庭完成的,比如教育。然而在現代社會,家庭的重要性被削弱了,因為你的工作並不是上一代留給你的,而是通過教育在勞動力市場獲得的。
我並不是說教育完全擺脫了家庭的影響,因為家庭對教育的影響仍然非常大。教育有著雙重作用,一方面,教育改變不平等,它決定了你的職業和社會地位,可是另一方面,教育又塑造了不平等,因為教育獲得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
第三,家庭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重要機制,要研究性別,就要從家庭入手。大多數家庭都是有男有女的,男女的不平等,更多是在家庭內部的,而不是家庭之間的。例如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Gary Becker認為,家庭內部的男女不平等是因為分工不同。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會去找一些相對來講比較輕鬆、上升不是很快的工作,以方便她照顧家庭;而男性則找一些上升空間較大、高風險的職業,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裡男女職業取向的不平等,是由家庭造成的。因為收入在一個家庭里是共享的,丈夫賺了錢,妻子也可以用,所以這是一種男女配合的方式,是家庭經濟優化的結果。因此,勞動力市場中的這一男女不平等是家庭分工造成的。
家庭在中國社會中實際上更為重要,同樣有三個理由。第一,中國的民間信仰或者民間宗教,實際上把家庭提升到宗教的高度。在古代,甚至在「破四舊」之前,家庭都有牌坊,要拜祖先,宗祠的祖先實際上是以神的角色出現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祖先、不同的神。
第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孝順是一種重要的品質。漢朝的時候,官員錄取與晉陞不是通過考試,而是看你孝不孝,如果你孝順,說明你的品質好、能做官。
第三,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不相信外人的,也不相信銀行,也不相信公共服務,我們相信的是家族、親戚或朋友。這與西方傳統有很大的差別。在國外,人們會去銀行借錢。但在中國,比如溫州人,會去找家族的兄弟姐妹或者跟認識的人借錢,這是一種中國文化的特色。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家庭觀念受到了很大挑戰。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而是世界上普遍的現象。人口學研究裡面會講到兩次人口轉型,第一次人口轉型是社會從落後的農業時代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社會,進入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工業社會。中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轉型。
我們今天碰到的是第二次人口轉型,其特徵就是家庭受到衝擊、個人的自由得到強化。這次轉型的驅動力在於個體想要更多自由,比如說性生活、離婚、晚婚等等,而這對家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在全世界範圍內,結婚年齡的推遲、婚前性行為、婚前同居、非婚同居都很普遍。例如在非洲、拉丁美洲,已經出現非婚同居取代婚姻的現象。離婚也很普遍,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離婚率都很高。還有一個現象,現在中國還比較少,就是婚外生育,而這在歐洲、美國很普遍,特別是黑人,72%的小孩都是在婚外生育的。但是在中國和周邊的東亞國家,生育觀仍然較傳統,家庭和生育還是緊密相連,婚外生育的情況非常少。而在很多國家,生育已經和家庭脫離關係,至少沒有以前那麼緊密的關係。
中國當代家庭有三個明顯特徵。第一個,我認為家庭對教育、對後代投資至今還是非常重視的,中國的父母對小孩的投資特別大,這在世界上是少見的。我們最近去甘肅一個比較貧困的縣調查,當地有50%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讀博士,這種期望是很高的、世界罕見的,不管他自己的教育和收入怎麼樣,他都希望他小孩以後受到好的教育。
第二個特徵是中國的男女受教育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落後的地區,女性教育水平與男性相似,甚至已經超過了男性,而且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也表現得很好。在上世紀70年代末,大學裡面幾乎都是男生,女生很少。我們當時一個班36個學生,只有2個是女生。所以在低生育率的情況下,女性在教育上受惠很多。
第三個特徵,在當今中國,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是很不一樣的。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與中國農村還是兩個社會。在城市,家長對兒子與對女兒的態度和行為幾乎沒什麼差別,但在農村,兒子和女兒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社會保障的問題,由於中國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對農村的老人提供社會保障,考慮到養老問題,所以女兒和兒子在農村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下面我會講具體實證研究的例子。
我將介紹四個實證研究實例。第一個是台灣的例子,兄弟姐妹數量對受教育水平的影響,當然在座的大多數可能是獨生子女,一部分不是獨生子女的同學,多多少少吃一點虧,因為大量的研究發現,子女數越少,子女的教育程度越高。道理很簡單,只有一個子女,父母的錢和時間都投資給一個人,而子女多了父母的資源就分散得多。
第二個例子,我講講當今的代際轉移。我想先問一個問題,在中國城市裡面,到底是女兒給父母的錢多,還是兒子給父母的錢多?現在你們可能都知道是女兒,可是在我2009年發表文章之前,沒有一個人提出女兒會給得更多,因為都認為養兒防老嘛,兒子不給錢誰給錢?我們的文章是第一次發現,女兒給的錢不比兒子少。當時大家都很吃驚,很多人想推翻我們的結論,都推翻不了。為什麼?因為現在事實就是這樣,你沒法改變。在比較女兒和兒子誰給錢多的問題上,女兒要給得多,因為實際上兒子對於父母,更多是負責照料,而不是經濟補償。
第三個例子,夫妻的年齡差別在中國不同時期的變化。一般來說,丈夫比妻子要大一些,問題是大幾歲比較好?這個年齡差別,從1949年到現在,它是上升的還是下降的?如果是上升的,是從1949年開始上升的嗎?
同學:改革開放以後。
謝宇教授:為什麼會上升呢?
同學:原因很多,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在和同學聊天時發現的,女孩子喜歡找已經成功的男性。
謝宇教授:好的,我們等一下看數據。
第四個例子,什麼樣的人結婚早,什麼樣的人結婚晚。晚婚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有的人還是結婚早,有的人結婚晚。
同學:受教育程度高低可能結婚早晚有差異。
謝宇教授:受教育程度高的到底是結婚早還是結婚晚呢?
同學:晚。
謝宇教授:你們能確定嗎?就是教育程度高,結婚晚,特別是大齡女性,讀博士的更晚,對吧?我們來看看這幾個數據。
一、子女越多,受教育水平越低嗎?
我有一項研究是和兩位台灣的經濟學家合作的,就是看子女數和他們獲得的教育資源間的關係。這是2007年的研究,以往很多研究也有這個發現,子女數越多,子女的教育程度越低,這被稱為資源稀釋理論,最早在美國得到證實,然後其他國家也有著類似的發現,這一點無可爭議。但是,在文獻裡面的兩個結論我們有所懷疑,一是教育資源和出生的順序沒關係,二是教育資源在性別之間沒有差異。以往理論認為不管你排行第幾都吃虧、不管是男的女的都吃虧,反正數量多了就不好。然而這個普遍事實,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會不會不一樣?我的結論是會。在國外,家庭的教育資源是稀釋,而在國內,教育資源是聚焦。
那麼,中國的發現為什麼與國外不一樣?原因與中國人的傳統有關。我們這一代人見得太多了。過去肉很少,女兒吃不到肉,肉要給兒子吃的。餛飩有肉的、有菜的,那就女兒吃菜的,兒子吃肉的。當時很多事情在現在都不可想像,重男輕女很明顯,資源少的時候,都留給兒子。
原因是什麼?一個說法是,中國的家庭是大家庭,以男方為主,家長是爺爺、爸爸等等,一定是男性。女性是嫁到男方家的,大家都知道「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女兒和兒子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兒子是終身的家庭成員,永遠不會改變。女兒相反,結婚前是家裡的人,結婚後是婆家的人,那你養育了別家的人,不是浪費錢了嗎?投資永遠要投給自己的人,所以女兒是不能投資的。女兒在出嫁之前,她做的家務、她的收入和其他對家庭的貢獻,都是給娘家的,而不是帶到婆家。所以娘家當然希望讓她早一點工作,能給家庭有更多貢獻。出於這個考慮就造成了重男輕女,所謂重男輕女,其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你為了養老、為了家庭經濟更好,你就要投資兒子而非女兒:因為投資女兒,你花的錢得不到回報,未來她是婆家的人,但兒子永遠是你的兒子,永遠會對你有回報,所以這是從理性的經濟利益出發的。我想這也不是個好事,因為你對子女實際上是有期望的。真正的愛是不應該有期望的,但是我覺得中國的父母有一些愛是有期望的。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個人類學家Susan Greenhalph很直截了當地說,父母的關鍵策略是從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從女兒那獲得更多的資源,然後把這些資源轉移給兒子享用,也不是自己享用。關於這一點,東西方又有一個顯著差別:西方家庭內的資源轉換,要麼是從上一輩到下一輩,要麼是從下一輩到上一輩;而傳統中國社會家庭間的資源轉換,可能發生在子女之間,即女兒的資源拿來給兒子。這是我們在一篇文章中揭示的結論。基於此,我們有三個推論。第一與男女不平等有關,在中國社會,子女的多少會影響到女兒的教育,但不會影響兒子的教育,因為女兒可以對兒子做出貢獻。第二個,是年長的會為年紀輕的作貢獻,姐姐弟弟的年紀差距一大,吃虧的就是姐姐。第三個就是這種年齡差距越大,資源轉移的可能性就越大。現在在中山大學的學者葉華和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吳曉剛也做了類似的研究,他們的結論就是中國的計劃生育,特別是獨生子女政策,是造就男女教育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的研究給他們做了一個鋪墊。
二、女孩給父母的錢比男孩多嗎?
第二個例子是和美國朱海燕合作的一篇文章,有關金錢的代際傳遞。養兒防老,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小時候,父母對兒子有期望,講好「我養你,你要養我」,這是個社會合同,父母是有期望的。那麼按照這種邏輯來講,我們應該預期兒子給父母的錢要超過女兒給父母的錢。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兩性的不平等慢慢下降,女性的教育水平在提高,生育率和死亡率也降低。另外,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取代了包辦婚姻。年輕人都要獨立,特別是在城市裡,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庭,現在都是小家庭。不僅僅子女希望自己住,實際上老年人也願意和兒女分開住,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老人是和子女住在一起的,因為古代社會中養老是靠家庭。但現在在城市裡面,因為長輩有退休金,老年人的經濟並不靠子女。順便講一下,總體來看,在城市社會,老人給小孩的錢要超過小孩給老人的錢。
對父母來說,子女更多的是負擔,而不是依靠。所以,養老制度改變了中國的男女不平等,或者說重男輕女的現象。但子女還是會給父母錢,不過這是一種社會性的、交往性的、象徵性的給錢,表現的是你孝不孝順,你和父母關係好不好。
我們1999年在上海、武漢和西安做過調查,搜集了子女是否給父母錢和給的數額。雖然總的來看女性給的多一些,但差別不大。真正造成兒子與女兒差別的是同住不同住,同住的女兒比兒子給的要多。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什麼樣的人和父母同住呢?女兒跟父母同住的都是個人條件比較好的。男性會盡量從家裡搬出去,有能力的都分家了,不跟父母住。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兒子,大多是靠父母的、啃老的。和兒子同住是對父母的負擔,而和父母同住的女兒都是條件比較好的,給父母錢比較多的。所以跟兒子或女兒同住,父母的負擔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簡單來說,不成功的兒子在婚後更可能和父母住在一起,因為他沒有能力獨立生活。成功的女兒則可以打破婚後傳統的居住方式,讓丈夫和女方的父母一起住。那為什麼總的來說女兒比兒子會給父母更多的贍養費呢?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子女給父母的錢不是實質性的,而是象徵性的。由於女兒要比兒子和父母的來往更多,更親密,她們給父母的錢更多。
我講了之後你們可能都說早就知道這些,你們要問我做研究的意義是什麼?事實上,雖然結果講出來之後,可能你們都覺得自己知道,但結果講出來之前,有人認為是A,有人認為是B,到底誰對誰錯,這個講不清。你要問五十個人,五十個人的觀點不一樣,到底誰對誰錯,還是需要有一個判斷,數據就可以給我們這個判斷。另外,你的感覺無法告訴你量化的答案,但我們的研究就可以告訴你量化的答案。
三、結婚時,男女年齡差距越來越大嗎?
第三個研究實例是和現在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穆崢合作的,考察的是,近年來男女結婚時的年齡差距到底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有的人說增加了,但實際上沒這麼簡單。中國1949年剛剛解放的時候,還是一個農業社會、貧困社會和傳統社會。當時的中國大多數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屬於包辦婚姻。1949年的中國社會,和其他的傳統社會,比如穆斯林社會,比如中東、非洲有相似性。這種傳統的包辦婚姻的社會有一個特徵:男女年齡相差很大,有的時候差十幾歲。因為父母為子女找對象,經濟條件一定要好,而年齡是預測經濟條件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傳統社會男女結婚的年齡差距很大。後來隨著自由戀愛的普及,同齡人結婚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因為自由婚姻最可能和同齡人發生,這就造成丈夫和妻子的年齡差逐年縮小。這個現象在其他社會也一樣。
但是可以看到,年齡差距降低到了一定程度,到了我們改革開放的後期,就又開始增加了。我們要研究的就是為什麼會增加。有幾個原因,一是經濟壓力。但是除了經濟壓力,還有別的原因。我前面講了,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從男性比女性的教育高很多,慢慢地男女平等,甚至女的比男的受教育程度更高。這是一個男女教育的不平等的縮小。但是中國還有一個文化並沒有改變,就是女性喜歡上嫁,女的希望她的丈夫地位比較高,這種情況至今並沒有改變。我們那個年代很簡單,女性教育程度較低,大學學歷的男的找個中專學歷的女的,中專學歷男的找個初中學歷的女的,都能找到。可是今天不同,高學歷的女性很多,她們也希望找一個比她教育程度更高、地位更高的,那大家都這樣找就造成——從教育程度上來講——高層的女的找不到比她更高的男的,低層的男的找不到比他更差的女的。
所以,中國婚姻市場出現的問題並不僅僅因為男女出生率的差別,還有更複雜的原因。我覺得中國婚姻市場不缺女性,缺的是優秀的男性,就是比優秀女性更優秀的男性。因為女性的婚配觀念並沒有改變,她不願意找比自己差的,因此優秀女性可選的男性不夠多。而更優秀的男性,他向下的選擇有很多。
所以,婚配的問題怎麼解決?方法很多,不結婚是一種解決辦法,還有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擴大夫妻的年齡差距。因為男女有同樣的學位,但是男的如果工作時間長一些,他的收入可以攢得多一些,社會地位也更高一些,從而與那些有相同學位的優秀女性實現配對。因此男性推遲結婚年齡,和女性結婚時的年齡差距也就增加。
在中國,男女婚配年齡差距逆轉,除了因為中國強調門當戶對,女性有向上配對的婚姻文化,之前提到的經濟壓力也是重要的原因。經濟改革造成了很多經濟壓力,住房市場化、房價的上升造成了很多壓力。照理說,男女的教育平等應該改變向上配對的婚姻文化,可是現在男女教育平等了,女性還是希望男性更強。我現在發現,招男博士就很困難,為什麼?如果他讀了博士,(相對於直接就業)他的錢可能沒有了,女朋友也可能沒有了,老婆也可能沒有了,所以他的經濟壓力特別大。女性就覺得我只要學習好,我可以找一個好老公。經濟的壓力對男女是不一樣的,這也就造成了夫妻的年齡差距增大。男性覺得女性希望男性有一定經濟實力,那男性的策略就是先熬兩年,先把錢賺了,錢有了老婆就有了。男女婚配年齡差距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是最低的,但1995年以後,男女的婚配年齡差距就增加了,且這個趨勢可能還要繼續,反映了社會的一個趨勢。
四、結不結婚?啥時候結?
第四個研究是和現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於嘉合作的,探討的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結婚,什麼樣的人早婚,什麼樣的人晚婚?我們以前提倡晚婚,但還是有的人結婚早,有的人結婚晚。中國還有個傳統,就是婚姻義務化,因為中國的文化普遍認為人人都應該結婚。而西方社會,單身的人實際上很多。比如說家裡有三個兒子,老大繼承財產,老二當兵,老三投身宗教,老二老三都不結婚。近年來在中國,初婚的年齡推遲,結婚率有所下降,中國社會從一個人人都結婚、人人有權利結婚的社會,走向了只有有錢人才能結婚的社會。結婚成了一個社會地位的象徵,這也是我提出來的。原因很多,並不是說女的少,而是房價太貴,經濟壓力太大。
2005年的小普查數據顯示,在較早的出生年代,從18歲開始,到32歲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結婚了。雖然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結婚年齡不一樣,教育程度高的人結婚晚,但是到32歲基本都結婚了。可是近期就不一樣,只有小學教育的男性,有四分之一的人打光棍,結不了婚,這是因為他們在社會的底層。這是當今中國新的現象。然而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就沒有這種情況。所以經濟的壓力是有性別差異的,對男性的壓力要遠遠超過女性。
我們還想知道,在中國,配偶的經濟潛力對婚姻的影響是否有變化,答案是有。是不是有工作,在改革開放以前和你能不能結婚沒什麼大的關係。而現在如果沒有工作,你結婚的幾率要低很多。在過去的中國,體制內的人結婚早,不在體制內的人結婚晚。但今天,是否在體制對你什麼時候結婚沒有什麼影響。
下面來看教育年限對婚姻的影響。你們講得都不錯,教育程度高的人結婚晚,因為他們完成學業後才結婚,教育程度低的人早早就可以結婚。在很多地區是這樣,尤其是傳統的、經濟落後的地區,但在發達地區,情況則相反。我給你看這張圖,房價和教育的影響有很大關係,在房價高的地方,教育對婚姻是正向影響,像北京,教育程度低的人結不成婚、晚婚。為什麼晚婚?不是你想晚婚,你是被迫晚婚,因為買不起房才晚婚。所以在房價高的地方,教育程度越高結婚越早。而在經濟落後的地方,也就是房價低的地方,教育程度越高就會越晚結婚。我給你再看一張圖,房價對總體婚姻年齡的影響。房價越高,結婚年齡越大,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男女結婚年齡都晚,房價和初婚年齡是一個正向的關係。
我的研究結論就是,婚姻年齡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我國消費模式的變化,經濟條件對男性初婚年齡的影響也逐漸增加,特別在房價高的城市,經濟能力越高,結婚的年齡越早。在經濟落後、房價低的地方,教育水平對結婚與否的影響是負的;而在房價高的地方,教育水平對結婚與否和結婚年齡都是有正面影響的,教育水平越高,他的結婚概率越高。這就是我介紹的四個有關中國家庭與不平等的實證研究。給大家留一些時間問問題。
(沈茜蓉整理,劉娟、喻文姍、於嘉、李汪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知識分子》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並擔任主編。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推薦閱讀:
※葛墨林:「唯論文」評價已嚴重阻礙中國科技發展
※錢穎一:大學治理中的「學術問題」和「行政問題」
※抗戰時期不同於《圍城》人物的知識分子
※答讀者質疑:為何治理霧霾要關注秸稈燃燒與取暖燃煤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