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Twitter Moments

【Live Event Ecosystem】

當時Twitter投資那家給體育場館做app的VenueNext時,有人提出Twitter正在打造一個「Live Event Ecosystem」。單純就這項投資而言這麼描述其意義有沒有拔高,以及這項投資究竟靠不靠譜,這些另說,主要是「Live Event Ecosystem」這個說法讓人拍案叫絕。

什麼算是Live Event?演唱會算,體育比賽算。往廣義想,某地倉庫突然爆炸也算,今天股市暴跌也算,政府推出什麼新政策也算,某公眾人物語出驚人也算。甚至,親戚國慶出遊被宰也算,同學在SNS上曬喂袋鼠也算。總之,一件事情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它們都算Live Event。那麼,,世界上的一切事件,其實都是Live Event。

微博slogan「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以及停不下來的刷新微信朋友圈,不都是為了看看世界/周邊/友鄰/親朋好友們正在發生什麼。因為Live,所以你刷個沒完。

為了知曉正在發生什麼,以前人們看報紙看電視聽電台,後來看新聞網站裝新聞app,再後來更傾向於刷SNS,Facebook們成了大夥觸及傳統新聞媒體的通道,Twitter就更不用說了總有這樣那樣的大事件率先在Twitter上發布。

【舉例說明關係呈現的缺點】

可是,類似Twitter這種傳統的關係鏈,follow與被fo的呈現形式,在信息流龐大到一定級別時,用戶的timeline必然很不利於用戶直接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因為每個時刻用戶的興趣偏向都是不同的,所以也不難理解各家SNS都在想辦法人工/演算法干預用戶的timeline。

說到這裡,不如就以一種典型的Live Event——足球比賽來舉例說明吧。

話嘮克洛普在上任利物浦時說:「足球沒那麼重要,他不能拯救人的生命,畢竟我們不是醫生,我們要讓球迷在比賽中忘卻煩惱,然後他們能花3天回顧比賽,再花2天展望比賽。」

恩這個逗逼一句話就總結好了一個球迷消費(或者說關注)一場球賽的模式:

正在發生時:看比賽

剛剛發生:回味3天

發生過一段時間:展望下一場

那麼對於足球賽,Live Event Ecosystem就至少包含以下角色:

事件發起者:足協、聯盟

事件地點:XX球場

當事人:球員、教練、裁判

現場目擊者:球場里的觀眾

後方觀眾:電視觀眾

普通關注者:沒看球賽但關注球賽的人

事件傳播者:以前是專業媒體機構,現在則加上了媒體人專家意見領袖、現場目擊者、後方觀眾,乃至普通關注者。

----------------------------------------情景模擬的分割線----------------------------------------

假設你守在電視機前,這是一場重要的決賽:BVB vs Boring Munich……

比賽哨響:現場觀眾紛紛在SNS曬自拍/大V發表了專業前瞻和比賽看點/關注者刷到了友鄰或大V的信息

12分鐘:博阿滕大腳長傳,球直接飛到BVB禁區前沿,萊萬瀟洒接球,扛過追來的胡向前,推射遠角得分,0:1。SNS里一片沸騰,發推數量激增。你很想看看大家都怎麼評價這粒進球,但是不巧,你的timeline上還有各種曬娃、發吃、生活感悟,於是你使勁刷,或者直接點進幾個經常說球賽的友鄰的頁面看,更或者,搜索關鍵詞看大家都在說什麼。你搜了「Boring Munich」,然後又搜了「萊萬」,好像那些內容也沒什麼營養,不過好像搜到了一個在現場的球迷,他拍了比分牌和球員慶祝圖。還有個現場的球迷在用periscope直播,雖然視頻質量沒法忍然還是看到了現場氣氛的狂熱。你還可以去貼吧逛逛。(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屏」)

40分鐘:京多安一個漂亮的馬賽迴旋後,把球塞給右路羅伊斯。羅伊斯一腳出給中路的香川然後高速斜插,香川挑傳禁區,這時右邊後衛金特爾趕上不停球直接傳中,羅伊斯推空門。1:1。

然後你又開始刷SNS,奧,還是好多發貓狗哈哈哈黨,搜了下關鍵詞「羅伊斯」,這次好幾個打著感嘆號要給羅伊斯生猴子的。還有個友鄰轉了一個叫賈鄭婧的感嘆「這才是BVB式的行雲流水」。

……

趁這會兒有點無聊,你發現有人發了上一個進球的gif圖。

……

比賽結束,最終比分3:2,BVB險勝Boring Munich。

好了這時你想看球員賽後採訪,教練賽後發言。你刷了每一個球員的推。你還想趁著激動的心情跟那些同好們聊球。再往後,還有球員評分,比賽復盤,專家評論……也就是話嘮克洛普所說的:用3天回味比賽。

於是你去了新浪體育,看了看就像機器人寫的千篇一律的戰報:

「北京時間XX:XX,在XXX比賽中,XX以3:2戰勝XXX,奪得了XX冠軍。比賽第X分鐘,XX直傳,XX插上勁射偏出。XX在X分鐘取得了領先……最終XXXX」。

然後你逛了貼吧、虎撲,這裡面新聞猛料都比門戶網站多,又快又新。你熱情的參與評論。

然後你在SNS上關注的友鄰/大V又翻譯了很多比賽新聞。還有戰術復盤。於是你需要點進他們的個人頁面去瀏覽。

羅伊斯等等twitter平時也沒啥動靜,但比賽後在自己Twitter賬號上寫:完美的比賽!

……

過了2天

你想知道關於這場比賽還有沒有什麼新的後續,於是你又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貼吧虎撲-SNS逛一圈。一遍又一遍的進入頁面、搜索。你發現那些遵循一定格式的傳統新聞報道、評論,幾乎可以一目十行看完因為大多都是重複的廢話,而你點開5篇新聞掃一遍,實際累計也只有500字對你有用。

----------------------------------------情景模擬結束的分割線----------------------------------------

【新聞事件呈現的進化】

經過對這場BVB vs Boring Munich的Live Event的追蹤,深深覺得:

1,如果不用點擊、搜索這麼多次,直接按時間呈現給我相關信息多好。

2,如果這些新聞能只說要點就好了,誰要去看大量重複的文字呢。我只想知道信息,而不是看一篇文章。

3,在不需要大量關注一群陌生人(聊完球就算了,沒球時還要看他們發吃發自拍曬娃說蠢話)的情況下如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立馬有一群同好來交流,那樣多好。

已經不幸關門的Circa(Circa News | Save Time. Stay Informed.),還有仍在嘗試的Timeline(https://www.timeline.com)也是這麼想的,至少在1、2點上。他們在某一個新聞事件的時間軸上幫你梳理,並盡量提煉文章精華,幫你更好的追蹤某個新聞事件的發展。但是問題在於他們這麼做的性價比:群眾並不是對每件事都想做追蹤,只有那些熱門事件,或是興趣所在,群眾才有動機去了解更多於是追蹤;Circa和Timeline們需要從浩瀚的整個互聯網世界裡搜尋、二次整理這些新聞然後呈獻給用戶,然而他們搜尋到的原材料——這些新聞文章,卻都遵循著新聞報道的固定格式:長(相對於140字)、嚴肅正經、廢話多(相對於只想知道要點的讀者需求而言)。

這種工程讓Circa和Timeline來做,確實性價比存疑,但讓Twitter做簡直再合適不過:

1,Twitter上已經存在大量貢獻內容的賬戶,這些賬戶涵蓋了一個Live Event Ecosystem所包含的所有角色。

2,Twitter上對於某個新聞事件的「報道」,短小精悍、夠快夠及時、多媒體(當然了這一點Twitter也動作略慢,還有待改進)、多角度(不同角色發出的「報道」)。

3,Twitter用戶本來就是來看新鮮事的,跟Circa和Timeline比這就是用戶基礎。

4,Twitter要做的,就是把1、2做二次梳理,依然以時間線形式,呈現給3看。

早些時候Twitter提出的project lightning就讓人想問:早幹嘛去了?直到現在moments的推出,Twitter總算是邁出了這一步。

毫無疑問,Twitter Moments將是本地化的,所以目前只有美區上線,裡面呈現的都是美區熱點。以及有個粗略的導航——頻道,有新聞、體育、今日熱點、娛樂……

前幾天看知名博主Ben Thompson寫:

TWITTER』S MOMENT

stratechery.com/2015/tw

36氪中譯:重新發明報紙的Twitter時刻(上)

說重新發明報紙也許有些誇張,但如今人們的閱讀習慣倒是確確實實正悄悄變化,只是仍然沒有一個產品來滿足這種變化的需求。Circa和Timeline更可能成為先烈,而Twitter正是做這件事的合適的角色。


推薦閱讀:

為什麼 Chinaren 等校友錄沒能進化成為 SNS?
我是尊貴會員,你呢?——用隨機對照實驗識別同伴效應與同質性
提升生活質量,這些App 你需要裝進口袋裡。

TAG:Twitter | 社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