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畫地為牢
瑪麗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小家庭里就充斥著暴力與專制。父親酗酒成性好賭成癖,每當喝了酒或是輸了錢,回家就對瑪麗的母親呵斥辱罵,甚至拳腳相加。瑪麗從未享受過家庭的溫暖,也不曾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再加上父親重男輕女的思想的影響,小瑪麗的內心開始滋生出憤恨和不平。
那個時期的歐洲女性,無論出身寒微還是貴族,在一生中都是男性的附庸。她們無法經濟自主、無法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權利,政治上更是不能有絲毫作為。無疑那是一個壓抑和罪惡的年代,但也是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啟蒙運動、產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劇烈的社會變革也激起了思想的狂潮,作為個人的「人」愈發受到尊重,平等、自由、獨立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瑪麗成長為一名女權主義者。
受童年的影響,瑪麗對婚姻充滿了排斥,為了不重演母親的際遇,瑪麗立志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女人,並且發誓終身不婚。她開始打破貴族不能出去工作的傳統讓自己經濟獨立,她開辦了學校,但由於經營不善半年後倒閉,她逐漸認識到,女性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真正的做到經濟和人格的獨立。在這期間瑪麗認識了當時一些激進派人士,受他們的影響瑪麗也變得關心政治,寫下了《關於少女教育的思考》一書。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瑪麗寫下來《對男人權利的證明》肯定了法國革命的進步意義,引起了其它思想家的關注。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都能知道瑪麗一生的基調了,然而命運並不是一條直線,生活通常比戲劇更戲劇。對於瑪麗來說也是這樣。
1790年,瑪麗瘋狂的愛上了一個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畫家,亨利富塞里。兩年後被亨利拋棄。
後來瑪麗遇到美國畫家吉爾伯特伊麥利,再次墜入情網,並且生了一個女兒。但她並沒有和伊麥利結婚,瑪麗堅信,愛情是自由的,如果失去了愛情,婚姻的存續也就失去了意義。但命運弄人,最後伊麥利拋下她和女兒遠走他鄉。瑪麗深受打擊,兩度自殺未遂,靠著自己強大的心靈,瑪麗最終走出了這一段陰霾。
兩次失敗的感情並沒有讓瑪麗從此不相信愛情,此後,瑪麗與當時著名的小說家戈德溫開始交往。他們的觀念是如此的一致,他們都認為婚姻是不必要的。但是不久他們違背了他們的信條,在1796年結婚。n婚後,為了保持各自的獨立與自由,他們繼續分居生活。
不久後,瑪麗懷孕了,她又一次違背了自己的信條,搬去與戈德溫一起居住生活。1797年8月30號,瑪麗生下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著名的雪萊夫人。由於術後感染,十天後,瑪麗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短暫而曲折的一生。
是的,她確實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她最初關於婚姻和自由的主張,但在遇到了自己認定的事物之後,勇敢的追求幸福,在違背自己信條面對輿論壓力時沒有退縮,在經歷磨難後依然相信愛情;堅定的追隨自己的心、不為自己的過往所束縛、承擔了所有的後果,這才是她所追求的真正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吧。
我佩服瑪麗,不僅是歲月證明了她的遠見卓識,更是因為她的勇敢。勇敢的面對生活,勇敢的面對自己。我們有多少人與年少時自己期許的一樣,我們又有多少人因為對自己設定了一個標籤,結果是畫地為牢,讓自己放棄了很多本可以擁有的東西。何況,瑪麗面對的,可是愛情啊。
瑪麗的感情生活損害了她作為女權主義先驅的聲譽,讓在她身後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寂寂無名。直到20世界,她的思想才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時間最是公正,瑪麗終於得到了她應得的榮譽:英國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人,瑪麗.沃思通克拉夫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