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雙相情感障礙

由於情感障礙的覆蓋面太廣,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雙相情感障礙,這裡就特地詳細寫一下雙相情感障礙。 內容大部分是從研究論文上(Anderson, Haddad & Scott., 2012)翻譯摘錄,內容基本涵蓋了大家想要了解的各個方面(我手都打斷了,而且用了一大半下午看論文的時間和部分晚上瘋狂打牌的時間_(┐「ε:)_),希望對想了解雙相情感障礙或想解決對雙相情感疑惑的人們有幫助。

正題

雙相情感障礙,最初也被稱為躁狂抑鬱症,是最難控制的精神類疾病之一。 儘管它也被與天才,創造力相聯繫,但是它對病人生活的負影響是巨大的,近20年來超過6%的病人死於自殺。

躁狂 (mania) 通常在情緒上升嚴重並且維持或者伴隨著其他精神癥狀,引起明顯的行為功能混亂的時候被使用。輕躁狂則在病狀相對較輕的時候使用,並且病人通常不會注意到需要尋求治療,但是,輕躁狂可以發展為躁狂。

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

  • 雙相情感障礙的特點是反覆階段性發作的情緒波動以及抑鬱,同時伴隨著行為方式以及能量的變化,影響著認知,生理以及行為癥狀。

  • I型雙相情感障礙中表現為情緒的起伏(抑鬱)以及持續性的躁狂,II型雙相情感障礙則主要為抑鬱癥狀,伴隨癥狀較輕的躁狂(輕躁狂)。

  • 抑鬱癥狀通常在情緒起伏時更常見並且持續時間更長,同時伴隨內源性的輕度癥狀,是引發大部分消極情緒的原因。

  • 其他的精神疾病,比如焦慮症,酒精和藥物的濫用或錯用也很常見。

  • 自殺以及各種自然因素(比如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增加。

  • 治療通常為藥物和相輔的精神治療相結合。不管是嚴重發作階段或者是維持恢復階段,治療都會根據躁狂或抑鬱情緒哪方佔據主導來制定方案。

誰會患雙相情感障礙?

最近的覆蓋11個國家的全球性調查3表明患病人群的年齡中位數為25歲3,患病率則為 0.6%(I型雙相情感障礙,男性人數居多)和0.4%(II型雙相情感障礙,女性人群居多)。輕微癥狀的患病率在全球範圍內位1.4%。美國的患病率最高,一次為1.0%,1.1%和2.4%。 青春期前的躁狂較為少年,通常來說,青年時期的情緒障礙會在成年後發展為抑鬱以及躁狂 (Duffy et al, 2010)。

什麼導致了雙相情感障礙?

I型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率為0.75,大部分為常見等位基因變異導致,並且一部分基因與精神分裂的基因相重合 (Sullivan, Daly & ODonovan, 2012)。 基因的顯性是由基因與環境因素相影響導致。兒童時期遭受物理或者性虐待的話發病率為正常人群的2倍,並且發病更早癥狀更為嚴重 (Etain et al., 2008)。生活經歷或者長期的壓力也是引發情緒變化的重要因素 (Martinowich, Schicesser., & Manji, 2009)。

什麼使得雙相情感障礙如此具有挑戰性?

同時伴隨其他精神類疾病,其中以焦慮症最為常見。超過1/3的病患,尤其是發病較早的病人,同時有酒精或者藥物紊亂障礙。

並且,相較於其他疾病階段,嚴重的病患通常對患病的嚴重性估計不足,而且易拒絕治療,這給治療增加了極大難度。躁狂時的暴力行為也會對他們造成危險並會引發犯罪行為。 相反,輕躁狂卻經常逃出了醫療系統的注意,即使被發現,也易被拒絕接收治療。因為病患易將這種輕躁狂看做是積極的並與個人充沛的精力和創造力相聯繫。

當病患因為抑鬱癥狀尋求治療時,之前的躁狂發作經常不背發現。因此確切的診斷可能會被推遲數年,這間接導致了無效的,有危害的治療。從抑鬱症到雙相情感障礙的「轉變幾率(conversion rate)" 大約為每年1%, 而且未被發現的雙相情感障礙在對抗抑鬱藥物無效的抑鬱患者中發生的概率更高。

快速循環狀態(rapid cycling, 每年4次或者更多的情緒發作)是病情嚴重性與治療反應不佳的標識。 即使病人處於正常狀態,輕微到重度的認知能力減退,比如語言學習,記憶力,和行為能力也會出現並且引起功能缺陷。

蓄意自殘行為-- 與抑鬱,混合癥狀,精神錯亂,物質濫用聯繫尤為密切,在30-40%的病患中出現。在最近的大型調查中,在中位年齡18歲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的自殺率為7.8%,女性的自殺率為4.8%,比抑鬱症以及精神分裂還高。

雙相情感障礙如何被診斷?

最關鍵的診斷因素為輕躁狂或躁狂的發病歷史。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易怒情緒可能被躁狂覆蓋,精神癥狀也可能被誤認為是精神分裂癥狀。所以診斷需要極仔細的過往病史了解並且進行精神測試,並且與其他相關資料相結合。同時,情緒的波動可能被忽視或者不被上報。 輕躁狂也可能被忽視,病人可能只會在反覆發作或者有不良影響,他人施壓的情況下菜去尋求醫療幫助。雙相情感障礙與其他精神疾病的癥狀共同點也會導致其被誤診,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與雙相情感障礙癥狀非常相近,由於ADHD更為普遍,所以在確診雙相情感障礙時必須確定病人有明顯的情緒發作(躁狂,欣快)階段。精神分裂也是如此,因為其病症與情緒波動聯繫很大。

為了避免誤診,在兒童和青年的診斷過程中,需要有明確地躁狂發作並且有明顯的欣快情況(不只是易怒)和發病階段 (Novick, Swartz., & Frank., 2010)。

對於大多數人群,個人量表,比如情緒障礙問卷,或者輕躁狂量表可以幫助了解之前的輕躁狂和躁狂癥狀。

怎麼分辨雙相和單相情感障礙?

如果不考慮病史,個人因素的話兩者很難被區分。一個研究總結了兩者的特點,如下(Mitchell, Goodwin., & Johnson., 2008).

I型雙相情感障礙特徵:不尋常的抑鬱癥狀(輕躁狂,食慾增強,感到虛弱麻痹無法行動);情緒不穩定;精神病特徵或者病例上的愧疚感;心理行為上的遲緩;較早的發病時間(<25歲);多次發作的抑鬱;具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家庭病史。

單相情感障礙特徵:睡眠減少或是失眠;食慾減退,體重減低;正常或增加的活動頻率;身體出現問題;較遲的抑鬱發病(>25歲);抑鬱發病階段較長(>6個月);沒有家庭病史。

如何控制雙相情感障礙?

急診目的在於緩解癥狀並且減少病患對自己或是他人的傷害行為。長期治療目的在於預防未來的發作並且幫助病人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增強身體健康,減少自殺幾率。在躁狂或輕躁狂與抑鬱症之間循環的病人尤其難治療,在急診中,穩定情緒是最為關鍵的治療要素。

藥物在輕度病症中的藥效並未很好的被證實。特殊的精神療法在減少複發,治療抑鬱情緒和增強機體功能方面非常重要。其他重要的方面包括與治療醫生建立良好的相互關係,持續的治療與關注,記錄病情狀況等等。

由於在如何治療同時發作的精神類疾病(如焦慮症)方面缺乏足夠的證據,通常的流程為穩定情緒然後仔細的治療特定的疾病。

什麼葯有效呢?

大部分研究局限於治療躁狂和雙相情感障礙上,在輕躁狂和輕微情緒波動上證據則較少。大部分藥物對某一極的病狀更為有效,所以病人在「情緒穩定」階段時(通常會被推薦使用鋰或者一種抗驚厥劑)可能不會被同時治療其他病症。

精神心理療法扮演了什麼角色?

目前尚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表明選擇哪一種療法。各種療法都有其特定的療效,但是都需要與醫生的了解程度,病情狀況,病人是否遵守療程,病人的生活作息等等來具體確定。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病人認識和解決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家庭療法則注重於增強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應對方法上;人際關係與社會療法則注重於解決人際關係以及日常交際的問題;心理知識教育則給病人提供了了解自己病情的機會,有益於病人自我調整與治療。同時有證據表明認知矯正(通過行為訓練來增強認知表現)不僅對雙相情感障礙有作用,對精神分裂患者也有作用 (Anaya et al., 2012)。現今的挑戰為如何去根據病人的需求來結合合適的治療方式。

什麼時候應該去尋求醫療幫助?

在出現嚴重病情的時候,需要去尋求專業的情感障礙醫生與護理人員的幫助,以治療嚴重的病狀,控制以及減小危害,進行確診,提出或者審視長期的治療計劃。

在以下情況中,病人需要接受專業看護:當病人在醫療服務或治療過程中出現困難;有頻繁的複發,對病情掌控力弱,或者持續的癥狀發作;有嚴重的其他精神癥狀發作,比如焦慮,酒精或藥物濫用;需要控制自殺情況或者控制對他們的危害性。

病情穩定的病人需要在以下情況尋求專業看護:準備懷孕或者已經懷孕;對於治療產生副作用或者需要更換藥品;準備更換或者停止治療;要求與專業醫生進行接觸。

情緒的波動如何控制?

躁狂通常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以減輕危害並且提供治療。這有時需要強制性的介入,嚴重的行為紊亂可能需要被使用抗精神藥物或者苯二氮或者兩者並用。安靜的環境需要被提供以排除外界刺激。輕度的躁狂可能通過專業機構的互助小組來治療。

第一步需要了解任何發病原因比如藥物停用,突然的生活刺激等等。處方的抗抑鬱葯需要被停用因為可能導致情緒波動。任何療法在過往病史中的效果和耐受性需要被審視 (Goodwin, 2009)。

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躁狂的第一方案,尤其是在嚴重的情況下。一個多重治療的元分析研究表明 (Cipriani, et al., 2011),抗精神病藥物,鋰,抗驚厥和癲癇葯和立痛定的藥效比安慰劑更強。最有效的藥物為氟哌丁苯(haloperidol),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奧氮平(olanzapine);所有的都比抗驚厥藥物有效,同時氟哌丁苯也比鋰更有效。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奧氮平和喹硫平有更少的棄葯可能。

如果將藥物相結合療效也會更好。研究表明 (Smith et al., 2007) 抗精神病藥物與鋰或者抗驚厥要相結合比單一的鋰,抗驚厥藥物或者精神病類藥物療效要好很多。苯二氮(Benzodiazepines)可能在短期會被用於治療衝動行為以及失眠,但其本身缺乏抗躁狂的特性。

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抑鬱如何被控制?

對於躁狂來說,需要解除處方葯並且審視治療病史。從病史中選取合適的藥物並且防止藥物導致的情緒波動。研究表明25, 奧氮平和奧氮平與氟西汀(fluoxetine)的混合療法是非常有效的。並且有研究發現抗抑鬱藥物在雙相情感障礙病患中藥效與安慰劑差不多 (Sidor & Macqueen., 2011)。 抗抑鬱藥物需要與抗躁狂藥物相結合來減少情緒波動的幾率。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也是一種選擇因為其不易引起躁狂發作。除非病史表明持續使用抗抑鬱藥物對病人有療效,建議考慮在抑鬱癥狀解決後停用抗抑鬱藥物 (Goodwin, 2009)。 同時,考慮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心理治療。

在分娩階段的雙相情感障礙女性有什麼不同?

如上文提到,分娩階段患者需要去尋求專業看護。一個大型研究發現23%的女性患者在分娩階段會發生複發, 在產後幾率更高,為52%,大部分複發癥狀為抑鬱 (Sharma & Pope, 2012)。 如果情緒穩定劑停用,幾率還會上升,研究表明相較於繼續服用情緒穩定劑的孕婦複發概率為30-37%,未繼續服用穩定劑的女性複發概率高達85-100%。鋰和抗驚厥藥物會提高嬰兒畸形的概率,抗驚厥藥物導致畸形的概率最大,並且會導致神經發育的延緩。所以這類藥物在孕期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使用,需要考慮避孕措施。其他藥物也相似,如鋰需要在產科醫生的監督下使用,如果可能,在前3個月避免服用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是孕期的一個用藥選項,並且認知療法在抑鬱患者中是最被提倡的 (NIHCE, 2006)。同時,在哺乳階段,鋰,奧氮平,拉莫三嗪是被禁用的。

如果治療沒有作用怎麼辦?

在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審視診斷並且嘗試去了解並發疾病,比如藥物或酒精濫用,不配合治療(將近半數雙相情感障礙沒有按醫囑進行治療)。同時,根據專業醫生指導加大藥物劑量或者更換替代藥物。同時配合配合精神治療並且將環境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有研究表明ECT(電擊療法)對雙相情感障礙以及單項情感障礙具有療效,ECT也是抑制躁狂的方法之一,在藥物治療無用或者病情相當嚴重時可以採用ECT。

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預期是什麼樣的?

大部分病人在發病後第一階段康復,但是大約80%在5到7年內複發,大部分病人在20年內有過3次以上的發病經歷 (Wittchen, Mhlig & Pezawas, 2003),同時有持續到老年的危險性。在長期的跟蹤研究中,26-32%的時間中,病人經歷中度到重度的功能缺失。病情加劇與功能缺失在病狀嚴重,發病較早並且有認知功能減退的病人中更為明顯 (Treuer & Tohen, 2010)。治療會在發病的早期更有效果,早期的干預和長期的治療尤為重要。儘管如此,大部分病人還是有很好的療效並且有完整的健康的生活,但是同時,他們也需要關注並且控制會引起複發的因素。

關於對於是否應該使用精神類藥物的疑惑,請看我之前的一個相關回答。

怎樣評價抗抑鬱葯以及它的安慰劑效應? - 葉賭徒的回答

謝謝閱讀:)。這篇文章可作為參考了解用,具體的治療以及診斷還是需要諮詢專業的醫生。

References

Anderson, I.M., Haddad, P. M., & Scott, J.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345: e8508. (原文)

Duffy A, Alda M, Hajek T, Sherry SB, Grof P.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polarn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2010;121:127-35.

Sullivan PF, Daly MJ, O』Donovan M.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nemerging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 Rev Genet 2012;13:537-51.

Etain B, Henry C, Bellivier F, Mathieu F, Leboyer M. Beyond genetics: childhood affectiventrauma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08;10:867-76.

Martinowich K, Schloesser RJ, Manji HK. Bipolar disorder: from genes to behaviornpathways. J Clin Invest 2009;119:726-36.

Novick DM, Swartz HA, Frank E. Suicide attempts in bipolar I and bipolar II disorder: an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Bipolar Disord 2010;12:1-9.

Mitchell PB, Goodwin GM, Johnson GF, Hirschfeld RM.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bipolarndepression: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Bipolar Disord 2008;10:144-52.

Anaya C, Martinez AA, Ayuso-Mateos JL, Wykes T, Vieta E, Scott J. A systematic reviewnof cognitive remediation for schizo-affective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J Affect Disordn2012;142:13-21.

Goodwin GM.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bipolar disorder: revised secondnedit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JnPsychopharmacol 2009;23:346-88.

Cipriani A, Barbui C, Salanti G, Rendell J, Brown R, Stockton S,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nand acceptability of antimanic drugs in acute mania: a multiple-treatments meta-analysis.nLancet 2011;378:1306-15.

Smith LA, Cornelius V, Warnock A, Tacchi MJ, Taylor D. Acute bipolar mania: a systematicn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therapy vs. monotherapy. Acta Psychiatr Scandn2007;115:12-20.

Sidor MM, Macqueen GM. Antidepressant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iatry 2011;72:156-67.

Sharma V, Pope CJ. Pregnancy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n2012;73:1447-5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n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nCG38. 2006.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Wittchen HU, Mhlig S, Pezawas L. Natural course and burden of bipolar disorders. Int JnNeuropsychopharmacol 2003;6:145-54.

Treuer T, Tohen M. Predicting the course and outcome of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EurnPsychiatry 2010;25:328-33.

-

推薦閱讀:

上帝為什麼讓人世間有那麼多苦難?
往事寂寞如海:小朱
故事|與「抑鬱」同行的這幾年(二)
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一)-關於ADHD
讀心術 | 如何用WiFi讀出你是不是真的開心?

TAG:心理学 | 双相障碍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