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製品沒少吃,人類是有多堅強
【優恪原創】塑料製品已然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其最主要的問題是給環境帶來的負擔。而近幾年,科學界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塑料微粒。之前幾乎沒有人關注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甚至只有1毫米大的顆粒。
牙膏、洗髮水都可能是塑料微粒的來源
(圖片來源:http://nipic.com)
塑料微粒普遍存在於我們日常使用的化妝品和護膚品中。譬如作為摩擦劑被用於牙膏和去角質膏中,液態塑料(如聚季銨鹽)作為成膜劑被添加在洗髮水和面霜里。這些產品中最多可能加入10%的塑料微粒,但與此同時,沖洗這些化妝品和護膚品的水不會經過任何處理和過濾,就被排放到河流等自然水體中。
產生塑料微粒的第二大原因,則是大型塑料受風化、日照和機械負載而發生的分解。漂進大海的塑料垃圾,會在太平洋垃圾帶中的漩渦里被慢慢粉碎。而塑料微粒和較大的碎片不同的是,前者並不能從水中分離出來,而是直接進入環境中。奧登堡大學的Gerd Liebezeit甚至認為,大氣中都可以發現塑料微粒組成的纖維。
被魚貝類吃掉後最終會落到我們肚子里
塑料微粒的尺寸與浮游生物接近,非常容易成為海蟲、魚類、貝類和蝦蟹的食物,並在它們體內積聚。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員發現,在每2克貝類組織中就有2個塑料微粒。加利福尼亞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Joel E. Van Noord發現,生活在菲律賓海的燈籠魚中,有40%的胃裡面有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還會像吸鐵石一樣吸附少量的有害物質,比如農藥,使它們積聚在自己表面。以這樣一種形式,有毒物質進入了食物鏈,並最終流向我們的餐桌。
(圖片來源:http://photopin.com)
2012年7月,在颱風「文森特」的影響下,一艘貨船上超過150噸的塑料球在香港附近沉入海中。短短三周後,農業、漁業和保護署(AFCD)便採集了魚類樣本,以追蹤塑料球的去向。他們不僅在魚類的腸道組織中找到了塑料微粒,還發現了其他有毒物質。
大米、珠子都可作為替代品
至於塑料微粒是否會造成很大影響,是與消費者的行為密切相關的。經過一場國際範圍的NGO運動後,歐萊雅,高露潔,強生,P&G和拜爾斯道夫等大型化妝品公司承諾,將不會在他們的產品中使用微珠。另外一些製造商希望今年內實行這一舉措。
同時很多國家的消費者也在國內發起了法律倡議,提議禁止護膚品中添加塑料微粒。事實上,可供製造商用來代替塑料微粒的東西並不少,比如硅珠、大米或者竹子。
盡量買棉質、羊毛材料的衣服
(圖片來源:http://nipic.com)
作為消費者,通過名稱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斷產品中是否添加了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類。但並不是所有使用的塑料都會被標明,比如口香糖包裝上僅僅標註了「膠基」,而實際上則使用了大量的熱塑性的合成塑料。
我們在選擇衣物的過程中,也可以為抵制塑料微粒做出努力。都柏林大學的生物學於環境科學學院國際研究小組的生態學家Mark Browne在2011年發現,一件由人工合成纖維(如滌綸)製造的衣服,在洗滌過程中會有1900個超細纖維進入洗衣水中。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吳辰熙表示,比較簡單的選擇便是:購買羊毛或棉質這類易於在環境中降解的天然材料製成的衣物。他本人從來不穿合成纖維製造的衣物,原因也很簡單——羊毛和棉質的衣服穿起來更舒服。
吳辰熙說:「消費者應該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儘可能少的消耗塑料製品。同時,塑料製品的正確回收也很重要,為此,政府也必須採取行動。」
優恪網是首個中德合作的獨立第三方消費品測評平台,測試領域涵蓋食品、化妝護膚品、母嬰用品、家居用品等,關注優恪網官方微信:okoerchina,開啟 "A+" 生活。
以上原創文章系優恪網版權所有,授權轉載請聯繫weltown@okoer.com。
推薦閱讀:
※塑料瓶底部的數字有7種,哪種適合長期作為水杯使用?
※零件(塑料的、合金的)是怎麼被生產出來的?
※新聞里的蟲子吃塑料真的可能嗎?
※食品級塑料材料pc,pp,as它們的優缺點是什麼?
※塑料型號與塑料分類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