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被愛的雙循環

小時候讀舜的故事鬱悶死。後媽惡毒,親爹也跟著三番四次害親兒子是鬧哪樣?舜不僅不怨恨還流著淚跪舔他爸瞎了的雙眼,然後他爸多年的眼疾就好了,街坊鄰居人人稱奇。孝順名聲傳出去後,舜雖然沒當上眼科專家,卻接堯帝的班做了部族首領。

舔跪始祖傳說給我的幼小心靈蒙了一層厚厚的豬油,再也不能愉快地反抗上面的無理要求了,小學生我忍不住感慨:人生特么艱難!

中國尊崇孝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孩子擁有的全來自父母,孩子的成就為彰顯父母,哪兒有孩子的位置?父母成了『恩人』,孩子接受恩惠,那麼父母索回報理所應當,哪怕做得很不稱職孩子也得忍著,否則就是違逆。

不平等關係維持了幾千年,直到現在,現在我也是家長,切實體會到父母與孩子先天就不平等。父母的社會威望和榮譽高於孩子,擁有的道德財產和道德權威也遠勝於孩子,這種社會地位是先賦性的,不是後天所致,它取決於年齡和家庭關係,因此在許多文化中都強調父愛母愛,尤其是對母愛不吝讚美之詞,正體現了社會關係體系中父母優於子女的地位。

這種優越表現在教育上,就是只強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無視子女對家長的教育,實際上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子女雙方互相作用的過程,缺了一半不能稱為合格的家庭教育,僅強調孝順就意味著單方面的權力,像舜那種愚孝之人還是留在書中比較好。我有個朋友只要一和他媽談錯誤,他媽就以『你不孝順我,將來你兒也不孝順你』堵他的嘴,簡直沒法溝通。

但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幸運,碰上了新觀念逐漸興起的好時代,為我們與孩子之間建設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了思想環境。

對父母角色的定位要追溯到久遠之前的人類社會早期,並保持相對穩定,然而社會對兒童的認識則一直發生著變化。在古羅馬時期父親掌管著孩子的生存,孱弱或畸形的嬰兒會被殺死;中世紀深受宗教影響,認為嬰兒生來帶有原罪,父母將抑制孩子個性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直到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引發了兒童觀念和兒童教育的革命,現代兒童觀才初現雛形。

隨後的幾百年中孩子的社會地位一直在逐漸上升,與人們的觀念改變分不開,我們在知乎上看到的以現代兒童觀居多,例如兒童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產等,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落後的、與社會上其他群體持有的兒童觀念接近,說明目前正是新舊觀念交替更迭的時代。

從有文化記載以來父愛母愛就被推上神壇,到該重新定義雙方角色的時候了。比起孝順,我更願意以雙循環來解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父母疼愛孩子,孩子由此產生積極情緒;孩子敬愛父母,父母因而感受養育的快樂。愛在雙方之間傳遞兩次,互相施與愛,都有愛的權力與義務,沒有誰對誰是單方面付出,父母在長達幾十年的養育過程中付出較多,但絕不至於抹殺掉孩子對父母的付出。

一味強調父愛與母愛,卻忽視孩子的愛,家庭教育就會發生扭曲,圍繞家庭進行的教育不只是家長教育孩子,同時也是兒童教育父母,是雙方的互相教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既不是單純的施與與接受,也不是父母以愛的名義發號施令,或者孩子憑愛來要挾父母,而是愛與被愛的雙循環。

推薦閱讀:

飯桌上的教養
家庭教育:你還在為孩子不愛閱讀而發愁嗎?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讀書筆記
孩子,你的叛逆是我的事。
家長給孩子挑選什麼樣的書籍閱讀?

TAG:父母与孩子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