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17 史上最具創意的藝術作品,演算法說了算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覺得很有趣,遂粗略地翻譯了一下,貼過來跟大家聊聊。

========================================================

史上最具創意的藝術作品,演算法說了算。

奇怪的是,電腦算出來的結果和實際情況差不多

最近羅格斯大學的幾個計算機科學家開發了一個演算法,聲稱能夠識別出真正的藝術創新。所以,好消息是,如果你喜歡蒙克的《吶喊》也完全沒問題。

演算法依據的是,創意實際上是「作品的原創性與它能夠影響其他事物的價值」的結合體。根據這項研究,研究者開發了一種計算機邏輯,能夠把西方藝術史上的平面藝術作品進行橫向對比和排名。繪畫作品要放到歷史語境中進行互相對比,對比的內容包含美學創新與其影響力。隨後,研究者把寫滿公式的報告發布在他們的公開日誌arXiv上,在其中包含的可視化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高處的點表示的是最具創意的作品,低處的則是最沒創意的。

該項目使用線上美術館Artchive的1710幅作品作為資料庫,整體來看,你能從這個項目的譜系中得到一些粗略的感覺。達芬奇、戈耶、蒙克的作品位列排行榜前列,而丟勒和英格里斯的作品則被認為是缺乏原創性的

令人好奇的是,波普藝術家李奇登斯坦既佔據此榜前列,也佔據此項研究的其他排行榜前列(其他排行榜指的是在測試此演算法時所採用的不同的數據組的排行榜),哪怕他的這些作品是仿照漫畫創作的(漫畫和「高雅藝術」不同,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是衍生出的新的藝術流派分支,所以此資料庫並未把漫畫收錄到資料庫中)。研究者的意圖是以藝術本身的標準來評判藝術,排除掉藝術評論的影響。結果呢,我認為李奇登斯坦依舊會「搗亂」。他借鑒的東西是演算法排除在外的(漫畫)。

在這幅1850年-1950年的細部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演算法更喜歡畢加索的吉他的初稿,而不是其他的立體主義作品。蒙德里安的格子畫在各個數據組中都排名靠前,但在此表中,研究者發現了一個錯誤,他的作品《白藍黃》被Artchive線上畫廊錯誤地標成了1910年,而原作實際上作於1936年,所以演算法給了它很高的排名,這值得研究者們注意。他們相信,該演算法對大規模的藝術數據組的信息校對也許更有用。

在最後的這張表中,研究者們進行了一些不同的嘗試,移除了時間線,讓演算法只憑美學的角度評判。你本應該看到的是,從Wikiart數據中提取的1420年-2011年間創作的12310幅作品的創新性排名,但實際上你看到的卻是一個非常膚淺的結果,20世紀創作的作品大量分部在圖表上,因為這些作品在顏色、媒介、材質、線條上更大膽,而更早期的作品都分部在非常低的位置上。

換句話說,你讓電腦去判斷創新性,它是根本不會去尊重大師的,也不會去尊重大師們畫的充滿光影變化和微小細節的作品。電腦更喜歡抽象和前衛的作品,喜歡玩弄顏料和形式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和人類現實的關係微乎其微

=====================版權聲明====================

原文作者:Mark Wilson

原文地址:History』s Most Creative Paintings, Determined By Algorithm

譯者:卜生

中文原文地址:issue#17 史上最具創意的藝術作品,演算法說了算

英文版著作權歸原作者Mark Wilson所有,中譯文版權歸譯者卜生所有。如有引用和轉載,務必經原作者允許,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你的壞男孩KOHH,用饒舌唱出了人性的陰暗面
issue#14 徐震,別鬧了
藝術社會學思考6——規則。界限。策略。群體。圈子。名聲。所謂的藝術。
一直被錯譯、始終是話題:丹托《藝術的終結》
淐龢:劇畫雖然翻篇了,但它其實還活著

TAG:艺术 | 当代艺术 | 现代艺术 | 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