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些科普圖書出版社不錯
伴隨著世界讀書日,各個電商熱鬧非凡,攪得我心癢難耐,這一個月,大概入了快2000 RMB的書。看著快把飄窗堆滿的書,我已經和老婆第一時間表態了:今後搬家,我啥都不要,給我一間房放書就行。
我承認我幸運之極。小時候,我爸爸從來沒有吝嗇過我買書的請求,大買特買拚命買,晃晃悠悠一轉眼,我成年了、獨立了、結婚了、有娃了;現在,老婆也從來沒有阻止過我買書,儘管她是多麼愛整齊的一個人,必然要把家裡搞得乾乾淨淨,但是我的書多到沒處放,她說:書和其他東西是兩回事。
這些年來,我買書、捐書、扔書,流轉在手裡的書,幾乎從來沒少於10000冊,真是要感謝老婆的寬容,能容忍我這書蟲癖,依然讓我放肆地買。
先前看知乎上有朋友對文化文學類的出版社進行了總結,文筆和分析都比我老道很多,非常佩服,文中論述我一一記下,受益良多。得人指導,想想自己讀書雖不多,但也有一點,斗膽和讀者諸君分享一些好的科普書出版社和它們的代表作吧。
中國科普市場很難做,尤其是成年人科普市場,非常非常小。之前逛書展,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主編有過交流,言:一本科普書的引入版權費用要5000美元左右(天,其實真的不貴好么!),加上翻譯和後續製作,前期投入不少於15000美元,但是出版後,很可能連成本收不回來。
聽到這個話,我是大吃一驚的,作為人類進步階梯的科普書何以淪落到此?區區10萬RMB不到的成本,到賣書回款,竟然可能都沒有辦法回本?!突然想到了兒童科普第一牌的《十萬個為什麼》,當時在微博抱怨太貴,主編回復我說,真的沒辦法,寫文章的專家好些都不收搞費了,但是售價400也只是微利而已。
和幾位專業人士這麼一溝通,自己想想還真的是這樣。在上海最大的書店,上海書城,科普圖書從來只佔一角,而所謂的勵志心理,則有大半層樓。所以,那些堅持科普出品的出版人/出版社真心是不容易的。
從我接觸的科普市場來看,國內科普第一品牌應該屬於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叢書》,當之無愧。這套書還在以每年4-5種的速度更新,迄今已經堅持10年,達到了105種。這套書的特點是選材一流、視野寬泛、翻譯質量算穩定(略有敗筆),適合資深科普人士閱讀。我這個超級粉絲,除了自己暫時不知道還有誰有全的一套,包括出版社的樣書庫和曾經有一套的上海季風書店,現在也不全。對於這套叢書,我真心希望出版社能夠將其電子化,降低無論是經濟上的亦或是時間上的閱讀成本,被更多人所接觸到。
其實很久以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還出過《普林斯頓科學文庫》和《科學咖啡館系列》叢書,書都是好書,前者著重科學性,後者強調趣味性,定位頗精準,但是估計是推出時機不好,當時科普天然地沒人關心,估計知道的人不多吧。
接下來,旗下系列叢書品牌已經消亡(包括不再更新的)的2家出版社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曾經品牌營銷很出色的《第一推動叢書》,來自湖南科技教育出版社,這套書選題略不踏實,有幾本的水平甚至遊走在科學和偽科學之間,但是本身質量依然過硬,值得讀;另一系列則是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的《KJ書屋》,幾年前就已經消亡了,在我看來,應該是死於「酒香還怕巷子深」,在市場化面前,也許工作人員疏忽了營銷的力量。這套書我也有全套,可惜沒有能夠繼續出下去。
上文說到的湖南科技教育出版社,最近貌似和果殼又有了交集,出了一套書,叫做《第六日譯叢》,在看了書的目錄後,感覺選題比較獵奇,能夠吸引到部分讀者,但是從作者的構成來看,感覺其有點向大眾讀物的水平傾斜,這也許是對大眾閱讀品味的一種不算淪陷的妥協吧,總體上我認為其影響力應該是不能比肩於《第一推動叢書》的。這裡有必要提到果殼,感覺它現在是致力於做獨立科普品牌的,從現在出的一些書目來看,定位並不清晰,但是我希望他們繼續加油。
說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潘濤老師任社長的時候,《哲人石叢書》的選題有著不小的進步,推出了一系列關於科學方法論的科普圖書,說實話顯然是艱深了不少,變得不「好讀」了,但是客觀上提升了科普的檔次,是好事。這裡,我要說,潘濤老師的眼光還是很厲害的,他後來去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秉承風格,他推動這個出版社推出了一套《辭海譯叢》,話說我迄今還沒見過這麼高冷的科普書籍,何況還是又不那麼「科普」的辭書出版社來策劃的呢?這套叢書,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同學才推薦去碰,否則恐怕要傷了自己想親近科普的心了。
近2年來,冉冉升起的科普新星莫過於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圖靈新知》系列。這套書的切入點很新穎,和既往科普喜歡論及數理化不同,它的選題很生活化,比如說汽車是怎麼跑起來的、建築中的數學、睡眠是什麼等等,相當容易入門,且提供深入探索的可能。當然,這套書可能還在摸索階段,有些書目比較奇怪,比如極客之類的,有待進一步清晰品牌定位。同樣是人民郵電出版社,還有一套科普書目,叫《科學新經典文叢》,看書名也能知道,選題硬派多了,迄今只出了4本,不知道後續還會不會更新。
科學出版社雖然帶著「科學」兩個字,但是在科普領域,卻有點後勁不足,但是《20世紀科普經典特藏》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從一到無窮大》、《物理世界奇遇記》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經典科普書目,迄今依然有著特殊的魅力。
記得前幾年的海南出版社也很猛,推出過諸如《海洋的故事》、《數學的故事》和《幾何學的故事》之類的科普書,質量很不錯的,但是近年來好像後勁不足,可能是向市場妥協了吧。
有先驅當然也有後繼者。中信出版社近年來在科普領域獲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問題是中信的翻譯質量真的是不夠穩定,好在該出版社買版權不差錢,每每能拿最新的科普著作,比如《重病之王》,這本書才獲得普利策獎2年,就被中信推向中國市場了,萬幸,翻譯質量竟然難得地靠譜;另一家重組後的重慶出版社也不容小覷,在通俗文學上幾乎比肩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庫》和讀客的《暢銷文庫》,而在科普領域也絕不含糊,推出的《科學可以這樣看》系列圖書,目前主要偏重於物理科普且均是大家小書,加來道雄寫的這種的,質量沒的說。只是我的意見是,書籍額設計真的丑到爆炸啊,能重新設計么?
電子工業出版社最近貌似和DK基情四射,推出了多本DK系科普書籍,這些書都挺適合大小朋友一起讀的,我兒子很喜歡,雖然談不上深度,但是入門很好。
清華大學出版社比較另類,出了很多國內作家的科普書,能夠做科普且致力於國內科普事業的,主力軍大概只有清華大學出版社一家了,比如其旗下的《院士科普書系》,應該是國內作家(科學家)打造的一流科普書籍了把?當然不得不承認中國學者們的寫作水平還是有待提高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科學素養文庫·科學元典叢書》,我個人舉得價值有限,雖說是大家作品,但是普通讀者怕是接受不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論文),或者有一些作品其實已經「過時」(哈維的《心血管運動論》),真的不適合作為「現代科普」出版,希望能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
以上這些出版社和它們出版的科普書籍大約代表了國內的成人科普書籍的全景,當然還有一些小出版社也會時不時地推出一些科普書籍,但是顯然不成氣候。在不算積極的科普環境下,依然有人堅守科普,令人佩服。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的這篇文章一方面是向大家推薦科普書籍,另一方面更是向科普人們致敬,感謝他們的堅守,為我們提供了不同於大眾閱讀趣味的另一片天空。
推薦閱讀:
※[每周讀書 九十八] Atul Gawande——《Being Mortal》
※讀書:向兒子和女兒推薦的幾本書
※深夜書店:不打烊的求知慾〡輕芒
※亂世中的螻蟻——結合《戰狼2》淺談《四世同堂》
TAG: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