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陷阱邏輯
(本節屬於: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韓寒的忠實讀者和粉絲對質疑者將目標指向其早期作品《三重門》感到不可思議:一本九十年代的中學校園小說,硬說是五十多歲的韓寒父親代筆,這就相當於說宋祖德的文章是宋祖英寫的,周杰倫的歌是周星馳唱的,太可笑了。
可質疑者並不這麼看。他們堅信韓寒寫不出《三重門》。原因是書中旁徵博引,豐富學識絕非中學生所有。筆者摘選一些典型分析:
1.作者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尤其是《荀子》《左傳》《尚書》《史記》《西廂記》都是熟讀後能記憶精彩段落的。
2.熟悉七八十年代的毛主席語錄、流行語、建築特點等。
3.對「文革」歷史、中國革命史、蘇聯歷史都很熟悉。
4.隨意引用莎士比亞戲劇內容,熟悉外國戲劇。
5.書中有個精彩比喻——「語文課立馬像閃電戰時的波蘭城市,守也守不住,一個禮拜只剩下四節。」暴露了作者的底細。在軍事迷看來,作者不但了解「二戰」,而且受過一定的反「蘇修」宣傳。
6.韓寒自稱沒讀過《紅樓夢》等名著,但《三重門》里卻引用了這本書中的幾段話。
7.作者在適當地語境里熟練地運用各種英語單詞,顯然不是初中水平,而是高中甚至專業水平。[6]
讀者可能一眼就能看出這些論斷的錯誤,但我們現在改用相對規範的邏輯分析,使用「模糊標準」的方法,先列出認知標準:
標準:如果作品中展示了某領域的知識或經歷,則作者必然熟悉該領域。
為考察該標準的正確性,可以替換質疑對象:質疑者認為,《三重門》中英語是高中和專業水平,所以不是正讀高一、英語不佳的韓寒所寫。以該標準考察韓仁均,他「文革」時上中小學,根本不學英語,更無證據表明他有專業水準。亦可替換材料:質疑者認為《三重門》引用的古文、語錄、歷史知識和文學作品等,並非九十年代中學內容。但書中大部分內容是文學社、流行歌曲、學生戀愛等,以此標準考察韓仁均,他中學不可能有此經歷。
一旦改變材料或論證目標,質疑方就會開始使用雙重標準:由於未經歷過七十年代,韓寒不能寫出相關體驗。但他父親可以通過閱讀、與兒子交流,寫出九十年代的中學生活。那反之可以嗎?當然不行。因為構陷目標(即韓仁均)已經定好了。為達到結論的一致性,標準的普適性就被無視了。
運用「模糊標準」分析後,你無需仔細研究標準內容,只要發現邏輯矛盾,即可判斷出該標準是錯誤的。究竟為什麼錯?我們可選取典型案例仔細分析。比如質疑者們聲稱:韓寒自稱沒有讀過《紅樓夢》等名著,但《三重門》里卻引用了這本書中的幾段話。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筆記三:陷阱邏輯
同樣先寫出上條質疑所依據的認知標準——因為作品中引用了某著作的精彩段落,所以作者必然讀過這本著作。
對這樣的標準,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問題所在,可以嘗試使用該標準的逆否命題分析。因為逆否命題和原命題邏輯上是等價的。
標準的逆否命題:如果作者未讀過某本著作,作品裡就不能引用它的精彩段落。
考察逆否命題,很容易看出這個標準是荒謬的。不讀原著,僅閱讀對該作品的摘錄、評論,或與讀完原作的人交流,都能引用該作品中的段落。所以這個標準並不成立,屬於陷阱邏輯。
現代社會的信息來源碎片化,知識未必源於原始材料,而可能來自報刊、電影、聊天、互聯網等。而且,書中的旁徵博引,多是韓寒描寫一個不懂裝懂、喜歡賣弄的角色所用,質疑者並不知道這一點。
邏輯上理清了,再通過實例確證。下圖是個8歲半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日記作文,毫無疑問她的引用並不代表閱讀了相關軍事著作。
小學三年級學生作文(截圖)[7]
【思維練習】:
1.上文那些論斷,想必很多讀者一看就覺得可笑,可為什麼那些質疑者就不覺得可笑呢?
2.如果有人提出,雖然引用片段未必需要閱讀原著,但韓寒引用得非常精彩貼切,所以可疑,你怎麼看?
3.如果有人說,韓寒引用的《紅樓夢》是個冷僻的特殊版本,顯然是精通原著的人才會收藏,你又怎麼看?
絕大多數質疑都有明顯的邏輯問題。其中有個大類別,是指控當事人在細節上「供述不一致」,所以作假。例如針對新概念大賽,方舟子寫道:「光是扔的什麼紙就有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版本:李其綱說是道林紙,韓寒說是餐巾紙,胡瑋蒔說是袋泡茶的外殼,且不說杯子還有玻璃杯和漱口杯兩個版本。這三種紙差別很大,不可能混淆。」[8]
通信專業教師「奧卡姆剃刀」揭示了這類「質疑」的邏輯脈絡。他設想了這樣一個場景:
幾個警察在審訊室里向嫌疑人追問十年前的一個命案,很多細節這個倒霉蛋實在記不清了,其中有幾個不能自圓其說,警察認定其殺人的證據己經足夠充分了。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了,但哪裡不對呢?
……因為你說不清楚十年前的某個晚上喝的是白酒還是啤酒,所以你殺了人。學過邏輯的童鞋都知道,一個命題與它的逆否命題是等價的,當原命題不好分辨時,不妨拿逆否命題來試試。此命題的逆否命題為:因為你沒有殺人,所以就能說清楚十年前的那個晚上喝的是白酒還是啤酒。這個說法顯然是很滑稽的,可信度極低,但為什麼原命題卻不顯得如此滑稽呢?那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假設,把未必相關的事件,楞是給建立起了因果關係。假如審的不是命案,審的盜竊案,完全一樣的幾個不能自圓其說的說法,就可以令警察認定「盜竊案證據充分」了。[9]
記不清十年前舊事的幾個細節,於是命案盜竊案強姦案都告破了。這種可笑錯誤產生的原因是先入為主,人類思維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左右,嚴謹的理性思維需要訓練。當心中先有結論時,人們很容易將既定結論作為前提,再去尋找支持該結論的材料,創造各種標準將毫無邏輯關聯的材料硬扯到結論上,同時忽略或否定相反的材料。在不斷篩選信息、製造標準的過程中,人們還會逐漸強化自己的既定結論,這種現象叫做證實偏見。
《呂氏春秋》上有「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斧頭的失主將鄰居家小孩確立為懷疑對象,於是在他眼裡,小孩的姿勢、神色、語氣都極其可疑,怎麼看都像是賊。但當他找到斧子後,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被打破了,原本被嚴重侵害的邏輯能力開始恢復,此時他才驚覺,這些理由與有沒有偷斧子毫無邏輯關係。
那麼,對過往事件的細節「供述不一致」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心理學科普作家陳禹安這樣說明:
羅伯特·伯頓是美國加州大學錫安山醫院的神經科主任。當年,他在上醫學院二年級的時候,碰上了美國總統肯尼迪被暗殺這一重大事件……我們有理由推斷,經歷過這一事件的人都應該對當時自己的情形記憶深刻。
但是,當伯頓和他的同學聚會,並回憶起肯尼迪被暗殺時大家都在幹什麼時,答案卻是五花八門的……一位泌尿科醫生覺得他們當時在吃午餐,一位內科醫生說他們當時在圖書館,一位病理學家卻記得他們在一個酒吧里。泌尿科醫生反駁說將:「不可能,肯尼迪被暗殺時,我們還沒放學呢,絕不可能在酒吧。」(這個情形是不是比上述李其綱、韓寒等人的說法不一更加離譜?)……伯頓就給他們講了心理學家烏爾里克·奈瑟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在「挑戰者」爆炸的當天,烏爾里克·奈瑟立即讓班上的106名學生寫下他們是如何聽到爆炸消息的,以及當時他們在哪裡、在幹什麼,聽到爆炸消息後的內心感受等……兩年後,這些學生再次接受訪談,回答同樣的幾個問題。結果顯示:25%的學生所說的跟他們原來日記記錄的截然不同;還有一大半的人錯了一些細節,但還不太離譜。真正能夠將所有細節都說得和兩年前完全一致的不足10%!然而,在這些學生看到自己當年所寫記錄之前,他們個個信誓旦旦地相信自己的記憶是絕不會錯的。這個實驗有力地證明了記憶是多麼地不靠譜,而更不靠譜的是,人們對自己記憶正確性的強烈信念。……方舟子認為,李其綱、韓寒、胡瑋蒔的三個人說法不一,要麼事件本身根本就沒發生過,要麼事後有人在撒謊……其實更大的可能就是這三個當事人的記憶出現了偏差,而在他們述說回憶的時候,當然認為自己所說的是真實的事實。一個撒謊的人,最不願意說出細節。這三位幾乎都在努力描述細節,這足以(讓我們)認為他們真的是在「掏心掏肺」的證實自己。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判定韓寒他們沒有說謊。[10]
記憶偏差乃至虛構是常見現象。1992年,一架波音飛機在荷蘭撞上大樓。十個月後,心理學家漢斯?克勞姆巴格對此進行公眾調查,他發現有半數人生動地虛構了五花八門的撞擊過程。1962年,美國籃球巨星張伯倫帶領費城勇士隊擊敗紐約尼克斯隊,並拿到了前無古人,很可能也後無來者的個人單場100分的NBA記錄。可多年後,當事人的回憶出現了錯亂。第100分是怎麼拿到的?張伯倫記得是七尺中投進的,而給他傳球的隊友喬·拉克里克卻記得是手指撥球舔籃得分,該場比賽的播音員比爾·坎貝爾則堅信那是個大力扣籃。
由此可見,細節記憶偏差與是否作假並無邏輯關係。但若你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就可能得出錯誤結論,這叫做知識盲點。
2012年4月,美國南加州大學,一男一女兩位中國留學生凌晨一點開著寶馬車,在從實驗室回家的途中被劫車者槍殺。國內媒體報道時強調了「深夜」「男女同車」和「寶馬」等細節。人們立刻反應過來:原來是官富二代出國泡妞啊!活該!隨後嚴肅媒體作了更正:寶馬是二手車,只值一萬多美元,死者亦屬普通家庭。但早被撩撥起來的群眾並不接受,紛紛質疑:「不是富二代,能一次性拿出一萬多美元買二手寶馬?」「凌晨一點還做實驗?騙誰?去夜店了吧?」「搶車的罪犯會往車上射那麼多彈孔?那搶來還怎麼賣?怕是情殺。」
有留學經歷的讀者能看出這類質疑是不靠譜的。美國買車可分期付款,因此普通留學生能負擔起二手寶馬;海外求學艱辛,凌晨加班是家常便飯;搶車歹徒非理性作案,開槍殺人時精神高度緊張,並不會思考怎樣銷贓。這些質疑起因於經驗盲點。
人們依賴自己掌握的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做判斷,而無力判斷超出經驗和知識範圍的問題。如果不正視自身局限,僅僅為了自身好惡,頻繁接納各種不靠譜的材料與奇特的論證方式,思維就會越來越偏激愚蠢,最後理性崩潰,進入類似「魔怔」的狀態,將目標的所有正常行為視為可疑。用逆否命題輔助思考,有助於避免思維紊亂。因為逆否命題先對結論進行了否定,先入為主的影響被弱化了。
先入為主狀態下的思維模式,與正常思維模式的差異
在方舟子堅稱韓寒遺忘了《就這樣漂來漂去》的內容,所以有假時,幾位作家反駁並表示了擔憂,方舟子諷刺道:
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具體解答對自己作品提出的疑問。有那麼幾位暢銷作家也跟在韓寒後面高喊擔心作家面對質疑都無法自證清白,甚至還因此不敢讓下一代當作家,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的心虛,是否代筆在現在的文壇不是個別現象。[11]
作家斯庫里對這種說法無法忍受,要求寫手們出來表態:
之前我覺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話的,但當方舟子說了圖中那些話以後,俺覺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場。但凡有一丁點兒讓人覺得俺支持方舟子,那無疑就是承認我找人代筆寫東西呢。AC空氣稀薄說我和馬伯庸抱團取暖(腐女奏凱!)我覺得不僅是俺們倆,求所有碼字兒的都來抱團取暖[12]
各路寫手紛紛響應,部分回復摘錄如下:
馬伯庸:我是來懺悔的……《筆冢》前四部的情節我忘得一乾二淨,管城七侯是誰也數不全了,好在我不算正經作家,只是個寫手。
默默地潛:方肘子這話。那耽美(男同性戀愛情小說,網路小說的重要類別,絕大部分耽美小說是女作家所寫)女作家不是全完了,她們哪兒來的H經驗啊,應該都是父親代筆的吧。七十二編: 抱團。先承認我忘了我書中大部分數據劇情,求方舟子來打假。同時指出,右邊這群人做賊心虛,一打就是一大片啊,比打韓寒一個爽多了。如果需要的話,我可以做內應,承認他們的書都是我代寫的。要不承認我的書是他們代寫。綿羊獸性大發:我這個自認記憶力超強的人也記不起來我最得意的拿過獎的作文是寫什麼的了……連名字都忘了。舟子我對不起你啊。喵才不是傲嬌炸毛受:要是問我大二時候做的設定,我一定t不會記得男女主角的名字了……ORZ清風斷空:在大腦沒有植入電腦晶元之前,人類就不該有作家這個職業,否則必須是找人代筆的混子。
可可312:噗,我記得我看過一個網文,那作者把一個男配t寫死了,然後又扯了很多章,那男配居然又詐屍出現了。然後讀t者留言提醒,作者才反應過來烏龍了。淺藍傳說:老子工作忙,斷更半年了,年初四終於有空打算t出宮更兩章,發現四十萬字要從頭看一次啊有木有!!
可見,別說忘掉自己作品中某句話、某個段落,連忘掉角色、情節、設定、書名,甚至寫沒寫過這本書都忘掉,邊寫書邊忘,均毫不稀奇。那些質疑乃是徹頭徹尾的胡扯,瞄準的是觀眾的經驗盲點。
「小說描寫與個人經歷不同」「對筆名、書名來源有多種解釋」「忘掉書中一段話」等等質疑,會讓局外人感到可笑,為什麼質疑者們就不這麼想呢?因為氣氛,即情緒化的、被污染的輿論空間。
你發現傳銷組織洗腦很有效,於是複印他們的教材,準備回家騙騙朋友,結果朋友聽完卻嬉皮笑臉——你忽悠什麼呀,當我傻瓜啊?你覺得很奇怪:同樣的教材、方法,為什麼傳銷組織可以蒙人,我卻無法取得相應的效果呢?
這是因為傳銷組織在進行集體培訓,特別是封閉式信息灌輸時,製造了某種環境。正常情況下,你不會接納那些荒謬的材料和方法,但組織會讓事先安排好的教師、學員相互佐證,此時判斷力弱的人就會率先淪陷。這些淪陷的人很快會受到讚揚與獎勵,有缺陷的論證被吹捧,弱智的分析家被視為「福爾摩斯」和「名偵探柯南」,腦殘的帖子成了「力作」。誘發越來越多的人從眾跟隨,使用捏造、歪曲、剪裁過的材料,在自己的知識盲點與經驗盲點上進行判斷。符合目標的論斷,會被圈裡人不斷奉承,不符合目標的論斷則會受到嘲笑,得不到傳播。不停地對觀眾進行這類獎懲訓練,強化偽常識在圈內的地位,陷入其中的人就會逐漸上當。
營造「氣氛」是傳播手法,需要擁有話語權並深刻了解大眾心理。圈外人觀察被傳銷氣氛影響的群體,會覺得他們的思維模式與結論異常驚悚,但圈內人往往渾然不覺。
[6] 最後一條摘自 張放 新浪博客 《〈三重門〉作者的真實英語水平》。其餘來自天涯社區。
[7] 秋吉利 新浪微博。
[8] 方舟子 和訊博客 《破解韓寒補考題目之「破」朔迷離》。
[9] 奧卡姆剃刀 新浪微博 2012/2/1。
[10] 陳禹安 和訊博客 《韓寒補考題目一點也不「破」朔迷離!》。
[11]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2/3。
[12] 斯庫里 新浪微博 2012/2/3,其後眾人的回復均摘自此微博下。
註:由於本書定稿於2013年10月,所以附註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無法在網路上找到,對原始材料感興趣的讀者請參見本書閱讀提示。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目錄、腰封與閱讀提示
推薦閱讀:
※當評價某本書寫的不好時,男友會說你行你也寫本。該怎樣回答他?
※堅持、積累與爆發
※如果文章作者有兩人,且同名,那麼刊出時怎麼署名呢?
※她們的故事
※寫作中如何將一個簡單的故事拉長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