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戰爭的數十萬軍隊是怎麼來的?(一)後勤生產篇
01-29
全文由共有5篇文章組成,這是第一篇。
目錄
(一)後勤生產篇:先秦的後勤生產有那些內容?
(二)後勤運輸篇:古代的後勤物流如何實現?(三)人口結構篇:先秦的人口結構是怎樣的?(四)農業生產篇:先秦的糧食生產力如何?
(五)統計口徑篇:為什麼先秦時代要擴大軍隊的統計口徑?結論、後記、參考文獻和推薦書目都在(五)統計口徑篇里。精簡版請看《為什麼先秦時代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會戰,到了明清卻縮水成幾萬十幾萬?》。
實際上,先秦時代令人熱血沸騰的大規模會戰,只是歷史上普通規模的戰役,與古代各時期的戰役相比沒有太大差距。本文將通過圖文和數據,儘可能還原先秦時代的本來面貌,用定量分析和社會分析的手段,來分辨官方歷史數據的虛實,在後勤生產、後勤物流、人口結構、糧食生產和統計口徑五個方面,給出一個可信服的合理性解釋。(一)後勤生產篇:先秦的後勤生產有那些內容?
很多人把古代的軍事後勤簡化為民夫運輸糧草、輜重,其實這只是軍事物流,是狹義的後勤。完整的後勤系統包括軍事物資的採購、生產、調配和運輸等。而且因為很多軍事物資是民間百姓用不到的,也不能在戰場就地取材。到了戰爭爆發時,就必須額外動員百姓大批量生產。
下圖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對兵馬俑的部分復原圖從圖中可以看到戰爭所需要的軍事物資不是只有糧食和草料,還需要:武器:例如弓、箭、弩機、短劍、戈、矛、盾……軍服:例如皮甲、鎧甲、袍、鞋、帽、各種保暖衣物……另外還有兵馬俑里看不見,但戰場上必須的:軍事物資:營帳、馬具、麻繩、麻袋、漆器、舟、車、戰車、攻城機械……各種工具:斧頭、鏟子、木鋸、鑿子、量尺……
工程修建:橋、路、大量軍營設施和防禦設施……等等……軍事物資的生產過程這裡以武器中損耗最大的弓箭為例,為了簡化,不說弓,只說箭。下圖是兵馬俑出土的秦箭。箭簇需要青銅,劍身是木材、箭尾是羽毛。圖片來自《博物》雜誌箭的生產過程:
- 青銅需要銅和錫,這兩種礦藏不伴生,相隔百里甚至千里,需要分別運輸、採購。
- 山西中條山出產銅,可以在礦坑邊上進行精選和冶煉,製成銅錠運輸。
- 錫則需要大量從千里之外採購,通過與楚國貿易從江南進口錫錠。
- 青銅的冶煉需要木炭,而生產木炭則需要另外一套生產體系。
- 青銅融化按比例加入錫,混合均勻澆入事先批量造好鑄造模具里。
- 秦國的武器是高度標準化的,規格要求非常嚴格。
- 批量鑄造的箭頭並不能馬上用,需要繼續磨製精加工。
- 箭身不是普通樹枝可以替代,而是曲直、材質、大小、輕重都要嚴格符合規格。
- 注意箭身最後的凹槽和羽毛的插槽,這都需要木材深加工。
- 箭尾的羽毛也是需要挑選和標準化剪裁,不能有瑕疵。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
再來看士兵的衣服生產不說皮甲,只說數量最大的軍袍發弩嗇夫不如律,及發弩射不中,尉貲二甲。
- 先要大量種植苧麻和葛藤,那時候棉花還沒開始種植。
- 收割後要加工,變成可以紡的纖維。
- 加工完,各家先紡成線,再織成布。
- 染坊從各家收集來布,染上不同的顏色成為各種布料。染料需要另一套生產系統。
- 布料染完了,統一運到軍服生產作坊。
- 進行批量的裁剪和縫製。
- 最後再分配到士兵手裡成為軍袍
- 糧食、草料的收集、加工和運輸
- 武器的製造和裝配
- 木材的砍伐、加工和運輸、木炭的燒制、礦石的開採和冶煉
- 布匹的紡織和染色、衣物的剪裁和縫製
- 車輛的製造和修理、軍用牲畜的飼養
- 舟橋的修建、道路的維護、營地的修建
- 傷病的醫護
- ……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破車罷馬,……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出師遠征,即使運輸車輛能走到戰場也基本報廢,更不會出現規模效應。
在古代,真正能出現規模效應的是水上運輸,關於水運會在後面後勤運輸篇中介紹。小結
綜上來看,士兵日常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後勤人員來滿足。隨著戰時需求的急劇增加,後勤生產和運輸人員的數量會成比例的急劇增加。下一篇:
先秦戰爭的數十萬軍隊是怎麼來的?(二)後勤運輸篇
推薦閱讀:
※特朗普對古巴態度大轉變,古巴還記著這仇不想理他呢!地球知識局
※中世紀歐洲史(二)平波鎮拜倭馬亞兵敗君堡,化夷為華墨洛溫皈依公教
※中國女權運動史(一)
※台灣去中國化運動怎麼迴避中國的歷史典故等問題?
※史上戰鬥力最強的五支遠征軍,你最佩服哪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