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投資者角度看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

現在剛剛開始關注證券投資的朋友可能必然面臨一個極大的困惑,那就是在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這兩種分析方式中如何做出選擇。

技術分析這裡有被很多人奉若神明的威廉.江恩。基本面分析這邊有成為過世界首富的巴菲特。你說技術分析沒有吧,還就有人分分鐘給你拿個截圖什麼的,向你證明它的有效性。你說基本面分析沒有用吧,還就有人能給你舉個例子出來,向你證明它在實際應用里的效果。你說那我都學學吧,你還沒發現這兩種分析方法有時候是充滿了矛盾的。(例如去年的創業板和美國當年的互聯網泡沫)

所以說,這個就很為難了。我想學習和掌握一樣東西,從入手的時候就有這麼大的分歧,那怎麼才能確保我選擇的學習路徑是對的膩?面對很多投資者對我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一直都在深深的思考。

直到最近,通過調查和思考,對這個問題有了一點比較系統的結論,在這裡拿出來給大家講一講。

在調查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越是科班出身,學過金融的人,越傾向於基本面分析。越是野路子,自學成材的股民,越是傾向於技術分析。

畢業之後,有一次回學校看我老師,他告訴我正好那天我上學時候參加的一個關於證券分析的校園社團晚上有活動,讓我晚上過去給學弟們講講工作中接觸到的新情況和實戰經驗什麼的。我晚上就去了,講完大家都挺開心,就出去找了個地方吃點燒烤接著聊。

這時候就有個學弟問我說,學長,你真的覺得技術分析有用么?

我說,這還用問,當然是有用的啊!你為什麼要質疑技術分析膩?

他說,學長是這樣,我覺得技術分析面對的是一堆歷史圖表,然後用基於「技術分析三大假設」①之上得出的種種推論來分析和預測未來的股價,這個不科學。沒有基本面分析那麼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想了一下說,這個確實有點把我問住了,但是我個人傾向於技術分析還有科學有用的。你們自己實盤做的多麼?效果怎麼樣?

他們回答說,做得不少,效果很一般,所以對技術分析產生了本質上的質疑。

我說,那你們有沒有嘗試用基本面分析做實盤膩?效果超過技術分析了么?

他們回答說,也做了,目前效果也一般,但是比對技術分析為依據做的有信心,因為基本面分析需要時間的驗證。

我說,那好,巴菲特的故事你們都聽過,就以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為例。197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市價總值是8000萬美元,按巴菲特的推理來評估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的話。197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凈利潤1330萬美元,折舊和攤銷370萬美元,資本性支出660萬美元,則計算可知1973年自由現金流為1040萬美元。如果我們按無增長進行估價,把這些收益用美國政府長期債券利率(6.81%)去除,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內在價值達到1.5億美元,大約是該公司市場價值的兩倍。如果保守一點按每年凈利潤增長5%~6%的話,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內在價值達到4.7億美元。當時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的市盈率應該在6.5倍左右。這是比較標準的基本面分析吧?這個價格絕對在他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所說的安全邊際以內了。但是1973年他買了1000萬美金的華盛頓郵報,1974年的時候變成了800萬,虧損了20%。後來還一直跌,直到1976年的時候才回本。同期買的聯合出版公司的股票,最初10美金買的,最慘的時候跌倒5.5美金,市盈率最慘的時候都不到4倍。不斷跌不斷買,也是到1976年才回本。

最後掙了多少錢暫且不說,假如你是自己投資,或者你是個基金經理的話,這三年里,你嚴格按照基本面分析的結果在做。但是,你自己的錢虧損成那樣,你能堅持相信你的判斷沒錯么?你如果是基金經理的話,年終計算業績的時候,你怎麼對公司高層和基民做交待?怎麼應對虧損帶來的大量贖回要求?

還有,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喊他的鑽石底喊了多少次?那個鑽石底的計算方法是不是按照基本面分析得來的?現在被全國人民嘲笑,都快成反向指標了。

之前回報率最高的基金經理王亞偉,有名的擅長捕捉重組股,那些股票按照基本面分析完全都不應該碰,但是他不買那些重組股,會有那麼好的業績么?

我這個幾個學弟想了半天,最後都有點抑鬱了。問我說,學長,那證券市場里分析手段都不好用么?就沒有什麼靠譜一點的辦法了么?難道我們學這麼多年金融,最後還得像氣象工作者那樣做天氣預報似得,有一部分還得靠猜么?

我說,這個我現在解答不了,但是我接觸這麼多給機構工作的人士和最基層的股民,看到的結果就一個,證券市場里還是什麼實用來什麼,少談什麼分析派別,多研究盤面吧。

後來我回來之後,其實一直都在想我這幾個學弟問的那個問題,就是,

技術分析是不是真的不科學?面對歷史圖表,基於「三大假設」的分析,理論基礎到底是什麼?

我仔仔細細查閱了不少關於技術分析方面的書籍,不論是國內的書籍還是國外的書籍講到技術分析,基本都是從「三大假設」起手。更深層次的理論基礎,幾乎沒有一本書涉及。

於是我感覺好無奈。正好不久之後去北京,見了我師傅和另外幾位師兄。聊天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師兄們紛紛表示前幾天就有一個海歸回來的,說是基本面分析天下無敵,在上海拉起一支私募,搞了2年,真是兢兢業業按基本面選股,買入,搞了2年。你猜怎麼著?每份額市值搞到了不到5毛錢,過了一段時間價格也沒上去,按著合同,清盤了。

我說,那你們對技術分析怎麼看?

他們基本都表示,從理論上講,不相信。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得用。

後來在知乎上誰給我講了個笑話,特別符合他們的描述。

大概內容是這樣的,早上,A研究員以自上而下的宏觀角度給基金經理推薦了一隻股票,B研究員以自從下上的微觀角度推薦了一隻股票。最後,基金經理經過深思熟慮,買了最近底部放量的那一隻。

還有師兄和我說,其實不去管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這個東西有用,但是面對股市這麼大的,不確定因素非常多的混沌系統。普通投資者掌握不了那些關鍵的技術指標,就是有些掌握了的,搞不定對分析結果的動態追蹤。基本面分析時效性又不好。所以普通投資者根本就不適合自己買股票。你看歐美成熟市場,大多數個人投資者都把資金委託給基金或者其它機構。自己做股票的非常少。

我說,那你叫中國的普通投資者也買基金?就你們公司旗下的基金,你說讓他們買哪個吧?

師兄白了我一眼,說,喝酒,喝酒。你再這麼聊天可沒朋友哈!

和他們聊完之後,我一點像樣的收穫都沒有,反而是更多迷茫了。但是我一畢業就去了基層營業部,對最普通的股民特別有感情。我覺得他們不應該永遠受制於所謂的7.2.1定律。一定是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可以把握的分析和交易體系的。

於是我繼續研究和想辦法,後來有一天翻書,看到以前上學時候沒太注意過的隨機漫步理論。

隨機漫步理論(法國數學家巴里亞):買方與賣方同樣聰明機智,股價已基本反映了供求關係;股票價格變化是隨機的,其波動類似於化學中的分子「布朗運動」,沒有任何規律可循,根據技術圖表預知未來股價走勢的說法是一派胡言。

看完之後我是不認同的,但是又無力反駁。

就在我都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天去以前工作的營業部看以前的同事,正好午休時間,我那幾個姐姐們正在辦公室里淘寶。

我T姐要在網上買一條褲子,她和我Z姐說,你幫我看看這個褲子,價錢稍微有點貴,但是款式我喜歡,銷量也不錯。

我Z姐說,那你再看看詳情評價,再看看上架多長時間了,單月銷量多不多,看看是最近熱款,還是火了有一段時間了。

我正好在這邊看一支股票的MACD,我一聽這對話,突然就有一種腦海里的電燈泡被點亮了的感覺。我一拍大腿,哎呀,想通了,我終於想通了。

(我本來想昨天一氣多寫點的,誰知道我遭遇了這個!)

回到正題。

我趕緊又翻了翻所有的副圖技術指標。終於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說得出來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了。原來所有的技術指標都是根據三樣東西算出來的,價格,時間,成交量。我們太長時間都只想著這個線怎麼走意味著什麼,這個線出現這樣的變化是怎麼回事。我們都忘了,我們看見的這些線就是直觀化,圖表化了的價格,時間,成交量這三個最最基本的東西。用它來判斷和分析價格是那麼的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到了我們都忽視了它們。

所以,隨機漫步理論是沒有錯的,如果將在二級市場上交易股票獲取價格差值,視為一種將股票商品化,進行交易獲利希望獲利的行為的話,那麼它和我們在市場上買賣一條褲子是沒有區別的。在短期內,這個價格是隨機漫步的。比如,我是一個賣褲子的賣家,看見這個顧客是個不差錢的土豪,我會試圖提升價格。顧客是個比較計較價格的普通人,我會給予一個比較正常合理的價格。最終的成交價在雙方的討價還價中完成。這個價格最終的確定有隨機性。但是,稍微長一點的時間內,價格的變動是受整個市場供求關係影響的,價格,時間和成交量是我們最基本的判斷市場供求關係的數據。

就像我們去買一條褲子,即使我們不能通過這三個要素來鎖定一個成交價的話,但是判斷這條褲子在什麼價格範圍內進行交易是一定要建立在這三個要素之上的。所以基於這三大要素提出的「證券分析三大假設」是有其合理性和現實基礎的。

首先「市場行為涵蓋一切信息」。我們可以想像,在包括證券在內的所以商品,獨立的市場行為必然有信息不對等的情況,比如一條褲子,我並不確切的知道它在賣家手裡的進價是多少。但是如果我連續的,不間斷的進行觀察。我是可以判斷出最進行進價的那個價格的。當然在市場上一定會有超級買家或者是賣家利用信息的不對稱進行獲利。但是最終確保他的獲利落袋為安的過程一定是有成交量顯示的。例如我提前知道了一個上市公司的重大利好消息。我一定是悄悄進行買入行為,我可能利用價格的漲跌進行欺騙,保證我的買入價始終比較低,但是我無論如何是掩飾不了我的買入行為產生的成交量。所以經過細心的觀察市場中不被我們掌握的信息是可能隨著市場行為變化的效果被我們捕抓到的。

其次「價格沿趨勢移動」。

推薦閱讀:

城裡人的高端玩法
文因搜索:智能的金融搜索引擎

TAG:金融 | 投资 | 证券 |